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透”

论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透”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被现代风景园林界公认为现代园林的渊源。因此,也被国内的学者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笔者从两个方面对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透进行了分析调查。
首先,书籍研究方面,从古至今对中国古典园林立书撰著者大有人在,明朝时期,记成著《园冶》被称为我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专著。其中关于“透”的相关理论也做了精辟的论述,在园说部分中把借景单独列为一个章节,“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
新中国成立初期,陈植先生撰著《中国历代名园记选注》从造园技术、材料、工匠等方面进行研究,对许多技术性问题的探讨具有很强的开拓性;童寯先生著《江南园林志》对当时遗存的江南六十多座园林作了精确的介绍和评论;古建筑专家陈从周的《说园》对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造园理论、立意、组景、叠山理水、建筑花木方面具有精辟的见解,不仅是一部园林理论著作,又是文学作品,别具一格。三本著作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对古典园林进行了考察,虽然其中关于”透“的论述和图片散见其中,但是其不足是显而易见的,即并没有对“透”提出明确的理论阐述,也没有明确的指出“透”在古典园林中的造园手法。
可见,我国的学者对古典园林的研究很多,撰著也多不胜数,但是,其专门对“透”相关理论的研究还不是很多,也不是很深入,根本就没有专门关于“透”的相关理论的专著。关于“透”的理论多是在整本书中拿出一到两个章节加以论述,或者是在整本书中有只言片语对“透”相关理论的论述。
其次,关于中国古典园林中透的相关研究,近代学者从多个角度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体现在学术专著和论文研究。近年来,在全国各地的期刊杂志上发表了大量的关于“透”的相关理论研究的学术论文。这些论文分别从不同角度对“透”进行了研究。如从空间角度进行研究的文章:杭虹《浅析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特质》,吕红《从中国古典园林看空间的中国建筑艺术》,李树香、姚亦锋《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艺术》,郭慎远《苏州古典园林空间分析及其现代空间表现》;从借景角度进行研究的文章:李宁《“巧于因借”——中国古典园林对当代建筑的意义》,徐珊珊《园林中的借月造景探讨》,龙杰《借景手法在造园设计中的应用》;从廊的艺术角度研究的文章:蔡云《中国古典园林廊艺术探微》,李聪《江南园林廊亭研究》;从漏窗的艺术角度研究的文章:章晓岗、王长富《漏窗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独特作用》,朱伟《江南园林的窗》。这些文章从不同的侧面论述了“透”及对“透”进行了阐释,但是其不足点是:没有对“透”进行全面详细的概述,只是从“透”的某一方面进行了分析,对“透”的研究深入不够,也比较片面。所以,本文的出发点主要是为了弥补对古典园林中“透”的理论研究的空白及丰富古典园林的研究。
可以看出借景在古典园林中的重要性。在书中还提出了“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设计理念也为“透”在古典园林中的研究提供了原则和方法。清朝时期,著名的园林家李渔在其著作《闲情偶记·一家言》中把《园冶》中“透”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加以深化和发展,书中还对借景、框景等造园艺术提出种种妙构,皆匠心独运、见解独到,并且还有实践意义。
Ⅰ.选题简况
Ⅰ-1拟定论文题目
论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透”
Ⅰ-2论文性质
□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
Ⅰ-3与导师目依据
Ⅱ-1本选题的研究意义
纵观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透”一直贯穿其中,具有鲜明的特征。中国古典造园艺术也被称为空间艺术,空间具有显性空间和隐性空间之分,显性空间是指造园要素组合构成的空间形式,而隐性空间是指通过借景、框景等手法营造出的虚拟空间。“透”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意境营造:透过显性空间看到无形的隐性空间。怎样才能透过显性空间看到无形的隐性空间?这也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及“透”在古典园林中的运用。
Ⅲ.选题材料收集
1、专著类:
[1](明)计成原著.陈植注释.园冶图说[M].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
[2]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3]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4]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80年代之后,我国学者对古典园林的研究处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古典园林进行了论述和分析研究。如:我国著名的造园学理论家张家骥先生所攥的《中国造园论》从空间、虚实、情景、借景、意境等五个方面出发构成了中国造园理论的主要框景,阐明了中国造园以自然山水为创造主体的形成与发展,写出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对世界文化艺术的杰出贡献和意义。这本著作比较全面的阐述了“透”在古典园林中的运用,分析了“透”在古典园林中的重要意义。然而,周维权先生专著的《中国古典园林史》阐述了我国古典园林的历史渊源;建筑学家彭一刚先生所著的《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运用建筑构图及近代空间理论的某些观点对传统造园手法作系统而深入的分析。
[5]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罗哲文.中国古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7]李泽厚.美学三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8]曹明纲.中国园林文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9]张家骥.中国造园论[M].第二版.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
[10]周武忠.园林美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11]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12]王其钧.丁山.图解中国园林[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13]曹林娣.中国馆园林艺术论[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
一方面,“透”受古典哲学、艺术的影响,不仅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还使诗词书画成为园林的一部分,开拓了园林意境。另一方,透以其独特的空间性和造园手法,使得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对中国古典园林中透的研究不仅能深化古典园林的意境,更能够使得现代园林吸收古典园林的精华,完善现代园林的发展。
Ⅱ-2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