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细胞作为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导入课题——细胞生活的环境。
出示教学目标
出示图片:草履虫,多媒体显示问题:
讨论1:我们看到的是什么细胞?
讨论2:它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它与生活环境有和关系?
总结: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可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多细胞生物的细胞(如血细胞)生活在液体环境中。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体内多媒体显示组织模型,分别认识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淋巴。
学生总结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内环境的概念并填写导学案。
提问:
1、什么叫体液?体液分为哪几部分?
2、什么是内环境?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教师总结评价。
多媒体出示知识点:
1、体液:人体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2、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思考:
(1)内环境包括哪几种液体?
(2 )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怎样理解“内”与“外”?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
(1)内环境包括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
(2)内环境的范围:人体内,细胞外
多媒体展示细胞、内环境、外界环境关系模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内环境的范围,并联系实际说明:
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管道等,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其中的成分不属于内环境,应属于外界环境。
(3)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应用:填表总结下列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多媒体显示动画: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
学生观看后画图示总结:细胞及内环境各成分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
注意:组织液与淋巴之间的交换是单向的。
淋巴直接注入血浆。
[过渡] 那么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哪些差别呢?细胞外液有哪些化学成分呢?
二、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
资料分析:血浆的化学组成。
学生分析讨论:
1、血浆的化学成分可以分为哪几类?
2、组织液、淋巴与血浆的化学成分有什么区别?
学生讨论总结:细胞外液的成分是一种盐溶液。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阅读P5“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这一部分内容并填写导学案
相关内容并回答问题:
1、血浆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什么物质的含量有关?
3、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来自那些物质?
2、.HCO-3—、HPO2-4—可能起什么作用?
【总结】。
1、渗透压概念: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大小:取决于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即溶液渗透压越高。
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
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2、酸碱度—血浆的pH7.35-7.45。
血浆的pH 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HCO-3、HPO2-4 等离子有关
3、温度——人体细胞外液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思考:
内环境中为细胞提供各种物质和环境条件,内环境中的物质又是从哪里来的?
学生思考得出: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思考:
1、细胞需要的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无机盐等经过哪些器官系统进入体内环境?
2、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等又是经过怎样的途径排出体外?
【出示】内环境与外界环境图示模型,师生共同总结,构建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
之间的物质交换模型。
综合知识,本节小结:多媒体展示,体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回顾本节所学内容。
最后做当堂巩固,并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