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教案-新版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教案-新版

第一节生态系统和生物圈一、学习目标1.通过查阅资料、师生互动,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2.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尝试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3.通过观看图像、动画以及阅读文本,能够描绘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类型。

(2)食物链和食物网。

(3)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4)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以及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难点:(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类型。

(2)生态因子的种类。

(3)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以及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4)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图示模型。

三、教学方法1.借用“宇宙飞船”引入本章课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自学教材,归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3.指导学生完成“观察非生物因素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的课外生物科技活动,使学生完成由感性知识向理性知识的转化。

四、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1)将学生分配几个学习小组,调查了山地、农田、淡水、草地等生态系统。

(2)在调查实践过程中,积极开展了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3)引导学生自学教材,归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4)完成“观察非生物因素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也可观察家庭花卉盆景的生长状况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的课外生物科技活动,完成由感性知识向理性知识的转化。

2.教师的教学准备:(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伴随着音乐,我先将各种类型生态系统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将学生引入到我们这节课要学习探讨的问题中来,为本节课的学习创设了一个较好的情境。

(2)问题引领,构建模型接下来在探讨课本中土壤与生物之间关系这一问题时,为了让学生能成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图示模型,我安排学生先从阅读材料入手,然后要求学生找出材料中提到的与生物和环境相关的词,再去找出这些物质之间的关系。

最后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图示模型。

通过问题的引领,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平台。

(3)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生态系统”一词学生并不陌生,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是帮助形成生态学思想的基础。

要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以及各组分之间的关系,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4)引导学生构建起一条自己熟悉的完整的食物链。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根据你所完成“观察非生物因素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也可观察家庭花卉盆景的生长状况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的课外生物科技活动,完成由感性知识向理性知识的转化的实践。

请你问答:给过敏性鼻炎患者闻花香,患者会怎样?学生:会立即打喷嚏。

教师:将水洒在含羞草的叶片上,叶片会怎样?学生:立即合拢。

教师:将蚂蚁放在三角烧瓶中加热,蚂蚁会怎样?学生:随着温度的升高,蚂蚁活动加剧直至死亡。

师生共同分析:从上述例子不难看出,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

因此,我们把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教师:根据有无生命的特征可以把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指周围环境中的其他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生物的个体和种群。

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等很多种,下面我们重点讲述光、温度和水这三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环境、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的概念及关系阅读课本P75-76相关内容,思考并小组讨论下列问题:〖问1〗对一只生活在田野里的蝗虫来说,它的环境因子包括哪些因素?【讲述】田野中各种植物和蛇、蛙等动物,同时包括田野里的其他蝗虫;阳光、空气、温度、土壤等因素——即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因素。

〖问2〗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是同一个概念吗?【讲述】不是。

环境因子是指生物体周围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生物生存的所有因素,而生态因子只指其中的直接影响因素,如温度、水分、阳光、空气等是直接影响的,而海拔高度、水域深度等不能直接影响,只能通过阳光、温度、气压等影响生物,这些属于环境因子,而不是生态因子。

因此,可以将生物体周围的环境因素分为两大类:一是对生物的生存有直接影响的称为生态因子;一是对生物生存无直接影响的称为非生态因子。

即:〖问3〗如何理解谢尔福德耐受定律?【讲述】谢尔福德耐受定律表明,每一种生物对每一个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的上限和下限。

上、下限之间的范围被称为能耐受范围(这个范围又称为生态幅),而能耐受范围中又存在着一个最适范围(又称为最适区),耐受范围的两端(即除去最适范围所剩的部分)为生理受抑区,若再往外延伸超出能耐受范围后,则为不耐受区。

〖问4〗温度对动、植物有哪些影响?【讲述】(1)影响植物的分布:寒针温阔,南橘北柑。

苹果、梨不宜在热带栽种,香蕉、凤梨不宜在寒冷地区栽种。

在我国沿海岸线从南往北,植物群落的分布特点是: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北方针叶林。

高山植物的垂直分布特点是:森林→灌木林→高山草甸→雪线。

类似于从南到北不同纬度上的植被分布情况。

(2)影响动物的形态:寒大热小。

北极熊体大,黑熊体小。

(3)影响动物的生活习性:知了在24℃以上才叫,蛇冬眠,箭猪夏眠。

(4)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速度:猪在18—20℃时增重最快。

〖问5〗光照对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否有影响?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讲述】有。

光对生物的影响包括光照强度、光质(即光的波长)、光照时间三个方面:(1)植物:光对植物的影响概括为:(2)动物:光对动物的影响概括为:①日照时间影响动物的繁殖:许多鸟类在春夏之际交配繁殖。

②光照影响动物的活动时间:蝴蝶在白天活动,飞蛾在夜晚活动。

③光照影响动物的习性、视觉:某种雷鸟冬天白羽,夏秋褐羽;鸡夜晚看不到。

〖问6〗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水,水分对生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讲述】(1)限制陆生生物的分布:我国从东到西,森林覆盖率逐渐减少;从南到北,颜色越来越黄。

在我国的北纬35°~45°之间的自然地带,从东到西的植物群落的分布特征是:森林→草原→荒漠→沙漠。

(2)影响植物的形态:沙漠中植物茎内质化,叶变成刺;雨林中植物叶片宽大。

探究二 生物与环境构成生态系统阅读课本P76-P78相关内容,思考并小组讨论下列问题:〖问7〗生态系统的组成层次如果?【讲述】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其阳生植物 需要较高强度的光照,如小麦、水稻、森林中的乔木等 阴生植物 需要较低强度的光照,如人参、三七等 与绿色植物的光合色素的吸收光谱有关 长日照植物 需要长于某一临界日长的日照时间才能开花的植物 中性植物 植物的开花结果与是照时间的长短没有明显的关系 短日照植物 需要短于某一临界日长的日照才能开花的植物光组成层次如下:〖问8〗生物种内斗争与竞争的区别是什么?【讲述】种内斗争是同种生物个体间为争夺食物、生存空间等而发生的斗争,属种内关系。

而竞争是不同种的生物之间为争夺资源及空间等而进行的斗争,属种间关系。

具竞争关系的两种生物生活习性越相似,竞争往往越激烈。

〖问9〗如何识别互利共生、竞争、捕食三种关系曲线图?【讲述】如图所示:甲 乙 丙互利共生是两种生物之间互惠互利、相互依存的关系,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二者表现出同步增减的关系,两条曲线互相平行,如图中的甲。

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为:被捕食者(食物)增多,捕食者随之增多,但随着捕食者的增多,又会引起被捕食者的减少;被捕食者少了,食物来源减少了,随后必然引起捕食者的减少。

二者总是存在波动的关系,且二者不同步,相差一个时间段。

如图中的乙。

竞争的两种生物之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为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当一种生物减少时对另一物种的增加并无抑制作用,如图中的丙。

〖问10〗分析8—9问可知生态系统具有哪些特点?【讲述】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

〖问11〗生态系统中哪些生物属生产者?哪些生物属于消费者?哪些生物又是分解者?各成分的地位及关系如何?【讲述】(1)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是生态系统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成分。

包括: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蓝藻、化能合成细菌(如:硝化细菌)。

(2)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可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包括:植食性动物,小生物个体 种群 群落 生态系统+无机环境型肉食性动物,大型肉食性动物。

(3)分解者包括:腐食性微生物(酵母菌、蘑菇等)、腐生性动物(蚯蚓、蜣螂)。

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地位与关系如下图:〖问12〗何为食物链?食物网又是指的是什么?又各具有什么特点?在食物网中的某种生物只能处于一个营养级吗?【讲述】⑴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彼此互相由食物关系而连接起来,形成食物链。

食物链一般包括若干个环节,每个环节可作为一个营养级,而能量沿着食物链从一个营养级流动到另一个营养级。

能是沿着太阳→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途径流动,在这个过程中,能量不断散失。

⑵各食物链又相互交错地连结在一起而形成复杂的食物网。

食物网中一种生物可能同时占据多个营养级;食物网中两种生物可能具有多种种间关系。

〖问13〗生产者、一级消费者,第一营养级是相同的意思吗?【讲述】否。

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以及一些光合细菌,是能利用简单的无机物制造食物的自养生物。

是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生成者,为第一营养级。

一级消费者(初级消费者)指草食动物,为第二营养级。

二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以草食动物为食的动物,为第三营养级。

〖问14〗为什么说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是比较稳定的?【讲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不仅在进化历史上有改变,在短时间内也有改变。

动物在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里,食物的改变(如蛙)就会引起食物链的改变。

动物食性的季节性变化也会引起食物链的改变。

因此,食物链往往具有暂时的性质,只有在生物群落组成中成为核心的、数量上占优势的种类,食物链才是比较稳定的。

〖问15〗所有微生物都是分解者吗?【讲述】不是,如硝化细菌为生物者,酵母菌为消费者。

探究三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问16〗原始森林、冻原、海洋等生态系统是否受到人类的干预?【讲述】按生态系统形成的原动力和影响力,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三类。

凡是未受人类干预和扶持,在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依靠生物和环境本身的自我调节能力来维持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均属自然生态系统。

如原始森林、冻原、海洋等生态系统;〖问17〗半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有什么区别?【讲述】按人类的需求建立起来,受人类活动强烈干预的生态系统为人工生态系统,如城市、农田、人工林、人工气候室等;经过了人为干预,但仍保持了一定自然状态的生态系统为半自然生态系统,如天然放牧的草原、人类经营和管理的天然林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