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状:人口增长过快的情况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 已进入了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
2.曾经采取的措施(1)20世纪70年代以来, 全面推进了计划生育工作。
(2)1982年, 将计划生育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
(3)2001年,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围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3.前景(1)人口特点:人口基数大, 人口仍将在较长的时期内持续增长。
(2)目标:①2010年, 人口总数要控制在14亿以内。
②21世纪中叶, 人口总数达到峰值以后, 将开始缓慢下降。
1.对环境的影响表现在:(1)人均耕地继续减少。
(2)自然资源消耗量大增。
(3)水、矿产资源短缺。
(4)环境污染加剧。
(5)植被破坏。
2.采取的措施(1)控制人口增长。
(2)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
例如:①植树种草,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②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
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
④推进生态农业。
第5单元 第1课时 生态系统的结构课堂 小结一、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 1.人口特点;2.人口发展目标;3.措施;4.人口现状。
二、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人口增长和开垦土地之间的关系;2.人类的多种需要;3.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4.采取的措施。
三、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知识并在课堂上口头表述。
投影板书课外拓展 继续 探究 1.我国因人口增长引发的环境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2.收集资料, 了解黄土高原的历史变迁。
课后部分同学讨论授课年级高二课题第5单元 第1课时 生态系统的结构课程类型 新授课课程学习目标目标 解读 1.描述生态系统的概念, 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范围、类型。
2.举例说出生态系统的成分, 阐明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3.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举例说出生态系统的食物链、食物网, 分析食物链、食物网中各生物所处的营养级。
4.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5.尝试构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重点难点重点:1.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各成分间的关系。
2.分析简单的食物网。
难点: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及营养级的确定。
课程导学建议课前准备 1.准备引题用的生态系统的图片(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
2.准备本节课涉及的有关概念图, 特别注意概念之间的比较。
3.准备食物链, 最好是当地能接触到的生物组成的食物链, 也可以多列举一些。
4.准备食物网, 并对食物网进行分析的问题。
教 学 建1.引题用活生生的图片, 有利于引题后的教学。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分析, 涉及细节问题太多了, 宁愿慢一点, 也要讲清楚。
3.食物链的分析有多项内容, 如营养级的多少、消费者的层次, 要举例解析。
授课年级高二课题第2单元第1课时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课程类型新授课课程学习目标目标解读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3.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重点难点重点:1.兴奋在神经元内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2.人脑的高级功能。
难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课程导学建议课前准备1.精心备课, 想出方法或妙招把抽象的、微观的、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如神经细胞结构和生理变化)形象化、具体化, 帮助学生学习和透彻理解。
2.准备导入新课的实物材料——柠檬或话梅。
3.准备反射弧模式图、神经纤维放大图、突出结构模式图等直观教学图片。
教学建议1.复习初中所学知识——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反射和反射弧的结构2.加强直观教学, 展示神经纤维图——解析未受刺激时静息电位, 受刺激时, 动作电位的产生3.加强直观教学, 展示突触结构图并解析其结构、功能, 联系必修1的知识理解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 说明其功能特点4.列举例子并结合初中所学知识学习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课堂教学过程设计程序学习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媒体运用导入新课创设情境1.准备实物——柠檬、话梅, 让学生观察, 根据学生的生理反应说下去。
2.结合观察提出问题:宏观现象背后的微观原因是什么?1.结合实物观察分析自身产生的生理反应。
2.思考生理反应即现象背后的微观原因?图片投影第一层级学习过程自主预习教师可以准备以下问题, 安排学生预习。
1.人们不仅看到柠檬和话梅时会情不自禁地流口水,而且看到香喷喷的饭菜时也会流口水。
这种现象属于什么类型的反射?其反射弧中的效应器是什么?2.在神经纤维中部施加电刺激, 使其兴奋。
所产生的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单向还是双向的? 为什么?1.在预习过程中要先通读教材, 标出重要语句,掌握基础知识。
2.预习中要注意理清神经元、神经纤维和神经之间的关系,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兴奋PPT演示课题及问题《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师教学实施方案第四 层级 学习 过程反思 感悟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内容比较抽象, 学生看不见、摸不着, 靠想象, 有难度, 教师要结合图, 直观教学, 效果较好。
2.本节课知识联系生活的实例较多, 尽量结合实例讲解, 学生理解更到位。
3.本节课内容太多, 有时一节课完不成, 可以考虑留一部分内容下次讲。
1.学生看懂图很重要, 因为图描述的是微观、抽象知识。
2.本节课知识有助于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 特别是让学生用图表达。
口头表达 课堂小结约2分钟教师请学生梳理本节课主干知识, 要求讲到:①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③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学生完成思维导图构建, 可以与同学讨论交流, 形成一致意见。
口头表达或投影 课外拓展 继续 探究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神经调节是不是唯一的调节方式?为了适应环境, 生物还有什么调节方式?为下一节课埋下伏笔。
口头表达授课年级 高二课题 第1单元 第1课时 细胞生活的环境课程类型 新授课课程学习目标目标 解读 1.描述单细胞生物与环境的物质交换。
2.描述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
3.概述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 说明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重点 难点 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难点: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课程导学建议课前准备1.教师研究本课时教材, 收集相关教学资源, 制作教学用的PPT 。
2.设计本课题联系实际、课堂上需要对学生提问的问题。
3.教师课前布置学生自主预习并尝试完成教材P 5思考与讨论中的问题。
教学 建议 1.设置联系生产生活的问题, 比较单细胞和多细胞生物细胞生活环境的异同。
2.多细胞生物细胞周围液体的比较:泪液、消化液、尿液等是一类;血浆、组织液、淋巴等是另一类, 哪一类属于内环境?3.内环境成分与非内环境成分的比较, 然后举例学生分析, 如血红蛋白与血浆蛋白。
4.运用PPT 说明溶液渗透压大小与溶质微粒数量的关系, 为解析细胞与环境物质交换奠定基础。
5.多细胞生物细胞不直接与外界物质交换, 引出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导学过程设计程序学习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媒体运用课堂导入创设情境2 min结合图片提问:1.冰天雪地下巡逻的战士体温会不会随外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2.在一边是清水、另一边是盐水, 并且连通的载玻片上的草履虫, 它会怎么移动?1.思考问题, 明白“生物体生命活动需要调节”。
2.知道生物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形式多种多样。
提供巡逻战士、草履虫图片, PPT演示第一层级学习过程自主预习5 min1.教师准备问题, 问题紧扣教材内容, 紧密联系实际, 让学生学有所想, 边预习边思考问题:(见《基础预习交流》中的1、2、3。
2.PPT展示问题, 安排学生预习, 巡视学生学案完成情况。
1.通读教材, 作必要的标注, 梳理出本节内容的大至知识体系。
2.完成教师提出的问题, 做好记录。
PPT演示课题及学生预习过程中要思考的问题交流讨论3 min1.对全班学生分组, 让每组的学生根据预习的情况进行交流。
也可以每个组侧重一个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2.教师参与某一组的讨论, 收集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 为进行针对性的解析做好准备。
1.学生对预习中的问题进行小组交流, 讨论。
2.选出一个代表, 作为小组讨论结果的代言人。
投影或口头表达第二层级学习过程知识点一:细胞外液的成分和理化性质7 min1.简要说明单细胞生物——草履虫怎样直接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缺点是什么?2. 多细胞生物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组成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关系?3.分析体内不同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分别是什么?(见导学案图解)4.知识延伸:分析泪液、消化液、尿液等属不属于内环境, 比较血浆与血液成分等。
5.结合导学案, 安排学生填图——让学生明白血浆的主要成分6.结合导学案温馨提示, 当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血浆时, 血浆pH能维持相对稳定吗?是如何调节的?——说明生命活动需要调节。
通过缓冲物质介绍——说明血浆PH调节方式1.结合生活经历, 说说草履虫的生活。
2.围绕“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学习内环境。
3.尽量列举例子, 说出不同细胞所生活的内环境, 达到理论知识学以致用的目的。
4.分析血红蛋白、血浆蛋白、抗体、激素等,哪些是内环境成分。
5.书写缓冲物质6.书写酸性物质、碱性物质进入血浆后的调节过程反应式。
PPT演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相互关系图,酸性物质、碱性物质进入血浆的模式图知识点二: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6 min1. 尝试用文字和箭头完成导学案中的问题——让学生明白细胞与外界物质交换要通过内环境, 也要借助相关系统。
2.教师根据同学们学习具体情况, 让学生尝1.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体内细胞如何与外界物质交换?2.学生构建细胞与外界PPT演示内环境中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路第3单元 第1课时 生长素的发现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试构建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模型——进一步掌握物质通过的路径。
3.知识延伸:内环境稳态需要进行调节, 调节物质的种类还有哪些?这些物质怎样进行调节的?为过度到下一节课奠定基础。
环境物质交换模型。
3.学生做例2——进一步熟悉细胞与内环境物质交换 径图 第三 层级 学习 过程课堂 巩固 6 min教师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完成《基础智能检测》学生独立完成训练题PPT 演示 展示 讲评3 min教师展示练习答案, 根据学生练习具体情况, 适时点评, 总结容易犯错误的地方。
同桌学生互查, 疑难问题讨论。
PPT 演示答案第四 层级 学习 过程反思 感悟2 min 1.课题有师生活动, 符合新课标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