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权法The personal rights law导论人身权和财产权是民事权利的两大支柱一、我国人身权立法现状当代民事立法的新体例:我国《民法通则》专设“人身权”一节与物权、债权、知识产权等并列。
《民法通则》以八个条文规定了人身权:健康权、生命权、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婚姻自主权;同时在“知识产权”一节中规定了署名权、发表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等人身权利。
《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妇女权益保护法》、《老年人权益保护法》、《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法》等中都对人身权的保护作出宣示性规定。
我国已建立一个以《民法通则》为基础,以其他单行法规为补充的人身权一般民法保护的体系。
《民法通则》缺陷:如人格权与身份权配置不够协调;没有规定一般人格权;缺乏对身体权、自由权、隐私权、贞操权、信用权的规定;对于各种具体权利内容,没有具体规定。
二、人身权法研究现状1、通过研究侵权行为法来研究人身权法2、通过研究具体人格权来研究人身权法3、人格权研究现状总体系已有完整的认识;具体人格权有研究;人格权的延伸保护有了研究;人格权侵权精神损害赔偿有了研究第一章人身权Personal Right 概述人身权一词具有多种涵义:人身权利、人身权法律关系、人身权法律制度。
第一节人身权的概念与特征一、人身权的概念人身权,人格权和身份权的合称,又称人身非财产权,是指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的,与其自身不可分离亦不可转让的没有直接财产内容的法定民事权利。
人身权是指民事主体所享有的,以在人格关系和身份关系上体现的,与其自身不可分离的利益为内容的民事权利。
人身权是民事主体享有的最基本的民事权利,自然人可能因为某种法定原因丧失某种财产权利或者政治权利,但不可能丧失基本的人身权利。
二、人身权法律特征:与其他民事权利相比较,人身权具有以下特征:(一)人身权的固有性人身权是民事主体固有的民事权利:与生俱来1、固有性表现:与民事主体相始终:享有民事权利能力就实际享有了人身权,其他的权利是期待权2、产生的法定性:人身权的产生、存在和受保护,与民事主体的意志无关联,主体无意识存在与根据民事权利的产生方式,可以将其分为法定权利和约定权利。
人身权利的取得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而无须民事主体之间的特别约定。
民事主体不能通过约定或者单方行为创设人身权。
3、专属性人身权是民事主体的专属权利,不得让与和放弃个人作为存在于社会的个体,个人利益必然隐含和体现了社会利益,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等人身权具有不可放弃性,"禁止免除对人身伤害的侵权行为责任,是各国立法和实务的一致立场"(二)人身权的非财产性人身权有精神上的价值无直接的财产内容,与财产有间接联系:1、人身权可以转化为财产权某些人身权可派生出财产(利益)联系,是人身权的内容在商品化社会转化出来的派生物;附着良好信誉的法人名称可以有偿转让,并获得财产利益2、人身权是某些财产权取得的前提某些人身权的产生和享有是某些财产权发生的前提和条件:养父母与养子关系一旦确定,就具有赡养与继承权;结婚身份权的配偶权派生出可相互继承财产;3、人身权受到损害时的财产性补偿当人身权受侵害时,往往会引起相应的经济损失,比如人身伤害后的误工费和医疗费等。
自然人名誉权受到损害时的精神损害赔偿。
(三)人身权的基础性人身权是民事主体必备的权利,人身权不能离开主体人身而存在,人身权与权利主体不可分离性人身权与民事主体不可分离决定了人身权的不可转让性,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人身权不得以任何形式买卖、赠与和继承、与抛弃是其他权利的基础(四)人身权的绝对性和支配性人身权是绝对权和对世权人身权是对世权:人身权可以对任何人所主张的权利;义务主体是不特定的,也有例外,比如某些人身权的派生出的权利是特定的扶养费请求权是从亲属权派生出来的,义务主体是特定的。
扶养——扶养和赡养人身权是支配权:行使方式不同,权利人可直接支配其标的,请求权是请求他人支配标的,可直接支配,具有排他性的。
三、人身权的权能权能是权利的具体运作方式,人身权可以概括成为四项权能:(一)控制权是民事主体以自己的意思对自身权利客体进行控制的权利。
权利主体行使控制权,以维护其人格利益和身份利益,使自己的意志支配于这些利益,同时,也只有行使控制权,才能行使其他权能。
(二)利用权这种权利是指权利主体以自己的意思去利用人身权的客体,从事各种活动,以满足自身需要的权利。
利用权首先表现为利用自己人身权的客体,体现个体活动的特征、特点以区别于他人,体现个人存在的价值,利用权还表现为利用人身权的客体,以满足自身的需要。
(三)有限转让权人身权的转让权是其利用权的部分、有限制的延伸,是权利主体对其部分权利客体的利用可以适当转让他人。
人身权的转让权并不是普遍的权能,而受权利客体性质的限制。
自由权、姓名权、名誉权、亲权、荣誉权等专属于个人的权利,不能转让。
而肖像、名称等则可以转让。
即使是可以转让的权利客体,其转移的除名称权以外,也只能是部会权能,且只能部分转让而不得全部转让。
(四)人身利益处分权人身利益处分权是权利人对于自己享有的人身利益进行自主支配的权利。
人身利益处分权并不是绝对的,也具有有限性的特点。
表现在处分的人身利益范围的有限性,并不是所有的人身利益都可以自由处分,如自由、名誉等,不得抛弃、转让;处分内容的有限性,例如,对于生命利益的支配,为了正义、事业而献身,贡献生命,处分自己的生命利益,是合法的行使处分行为;自杀,则是法律所禁止,为违法行为。
第二节人身权与人权人权与人身权是含义相近、外延上有交叉的两个概念。
一、人权的历史发展(一)人权产生1、人权作为政治口号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资产阶级革命初期。
由资产阶级在反封建斗争中,为适应资产阶级利益的需要,针对封建社会的君权神授、等级特权等提出的进步口号。
2、人权作为法律概念的产生英国:于1628年提出了《权利请愿书》,其基本原油早就是“保障人权”,规定人民有不受非法拘禁、处罚、摊派税债、其住宅不受非法强占的权利。
后于1679年的《人身保护法》和1689年的《权利法案》中,均表述了人权思想。
美国: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庄严宣称:“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割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权。
”法国:1789年的《法国人权与公民权宣言》,它规定:“人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一切政治组合的目的学说和口号,从思想上瓦解了封建统治的基础,从政治上摧毁了封建政权。
”第十一条又宣称:“自由传达思想与意见乃是人类最为宝贵的权利之一。
因此,每一个公民都可以自由地从事言论、著作与出版,但在法律所规定的情况下,仍应就于此项自由的滥用负担责任。
”真正开他人权史。
国际法:1948年12月能的《世界人权宣言》以及据此于1966年制定的《民事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与《经济权利、社会权利和文化权利公约》中,“人权”不仅包括政治权利,也包括民事性权利。
3、我国人权的发展: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相当长时期内,中国不仅在宪法和法律上不使用“人权”概念,而且在思想理论上也将人权问题视为禁区。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首次将“人权”概念引入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将“人权”由一个政治概念提升为法律概念,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主体提升为“国家”,上升为国家根本大法的一项原则。
(二)人权的内发展的过程1、从自由权到社会经济权利在18、19世纪的资产阶级宪法中,通常仅规定公民的自由权,在当时的资产阶级看来,人权即自由权。
20世纪以后,一些国家的宪法中,增加了有关社会经济方面的权利,二战后,公民的社会经济权利进一步扩大。
2、从国内人权到国际人权二战前,人权主要是国内法问题及国家主权问题。
二战后,人们认识到,一国政府不尊重国内人权,蔑视人权,不仅本国人民受害,最终也必将祸及世界人民。
所以,在一系列的国际文件中,都对人权作了规定。
《联合国宪章》序言“我联合国人民同兹决心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世界人权宣言》第一条“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
他们赋有理性和良心,并应以兄弟关系的精神相对待。
”1966年的《联合国人权公约》也有规定表明人权已成为国际法的调整对象之一。
二、人权含义1、西方国家认识和理解人权(1)自然法意义上的人权是指作为人享有或应该享有的自由、平等的权利,并且这种权利是“与生俱来”的,即天赋的,因而是不可剥夺和不可转让的。
因此人权主要表现为个人的权利和自由;(2)实在法意义上的人权是指宪法中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这种基本权利和自由,被认为是上述自然权利的派生物和具体化,必须反映自然权利。
西方法学的概念:是人基于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所固有的基本权利。
是人作为人应当享有的权利,是人在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领域中的地位和权利的总和。
2、马克思主义的人权观“人权”,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的而为宪法所确认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权是有阶级性和社会性的,是具体的和发展的,这些基本权利和自由,并非来源于天赋,而来源于不懈的斗争,是斗争成果的反映和记载,并将伴随着斗争的深入而不断扩大。
3、当今国际社会的人权观强调人权概念已经不是单纯的个人权利,反映了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坚持反帝、反殖、反霸,维护国家独立和人民生存与发展的要求。
包括公民权利、政治权利,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还包括集体人权(民族自决权、发展权、和平权、种族平等权)。
这是人权概念在国际范围内的重大突破。
4、我国人权观人权是一个综合统一的公民权利体系。
人权的特点:(1)人权主体广泛人权是人的个体和群体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为了其自由的生存、活动和发展必须具备的权利。
人权的主体是人,它的外延比公民和人民要宽泛。
人身权相对人权的范围要小。
(2)人权观念是人性反对神性的产物人权理论是17、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创立的。
人身权的观念比人权观念的产生要早得多,它是随着国家和法律的产生而出现的。
在古希腊、罗马奴隶制国家的法律中,就规定了人身权,当然它的具体内容在不同国家的法律制度中是不同的。
(3)人权的内容较为抽象人权,它主要指人的生存权利,包括自由权、平等权、参政权和社会权。
但这些权利大多是原则的和较抽象的,而公民权则更具体、明确,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更强。
人身权的内容叫具体。
(4)人权有个人人权和集体人权之分二战之前,人权多指个人人权。
二战后,随着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运动的胜利发展,人权的内容大大丰富了,民族自决和发展权在人权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已从个体人权发展到集体人权。
而人身权主要指公民个人的权利,它的主体主要是公民个人,不存在集体人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