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综合大学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作者:刘文翟秀文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0年第04期摘要本文针对军队综合大学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应加大教育体制改革力度,不断完善军队综合大学的人才培养机制。
创新教育理念,推进教育转型;提高对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构建综合化学科环境;加快推进教学改革,优化教学组织和管理运作方式;加强教员队伍和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完善学员考核评价体系。
关键词军队综合大学;人才培养;问题;对策一、目前军队综合大学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自1999年中央军委决定组建军队综合大学以来,全军五所综合大学积极整合教育资源,优化学科环境,拓展发展空间,成为了我国军队生长干部培养的主要基地,为我军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但不可否认的是,五所综合大学基本都是由单一工科或以工为主的院校合并而成,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和人才培养的素质上,与军队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需要和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要求相比,目前还存在明显不足,表现在:1、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与信息化战争的要求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军事岗位往往融技术、指挥、管理于一体,指挥与技术的界限日趋淡化,缺乏工程技术的指挥军官与缺乏指挥管理知识的技术军官已难以适应部队建设和未来作战需要,这就要求新型军事人才必须掌握全面的知识。
具有综合的素质,才能适应合同作战和联合作战的要求。
但目前军队综合大学培养出的学员在综合素质结构上与信息化战争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
一是信息素养不够。
目前,军校对学员进行系统和专门的信息素养教育还没有完全开展起来,特别是指挥类学员整体的信息素养还比较薄弱,相当一部分人计算机操作技能、网络知识以及相关的数学知识基础十分薄弱,掌握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欠缺,不能满足信息化战争对人才的迫切需要。
二是军事素质薄弱。
不仅技术类学员长期形成了重视文化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培养,轻军事素质和军事技能培养的传统,使大部分技术类学员的军事素质弱,体能差,单兵技能和轻武器射击等军事素质普遍不高,而且由于综合大学在“4+1”指挥类学员“学历教育合训”,人才培养模式上,基本上套用了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因而也造成了指挥类学员军事素质的薄弱。
通过对某集团军刚刚上任的138名初级指挥生长军官调查发现,有85%的军官对手枪隐显目标实弹射击、精确制导武器的防护、军事地形学中的卫星定位与导航、手榴弹实弹投掷、爆破基础、军事通信基础、战备基础、车辆驾驶等近30多个项目不能很好掌握。
三是心理素质较弱。
随着近年来军校独生子女增多,以及军校相对封闭的环境、严格的管理、紧张的学业压力以及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得不够,心理咨询机构不够健全和完善,使学员的心理相对孤僻和敏感,应对挫折能力低,致使一部分学员在走向工作岗位后,不能适应新的环境,不能正确面对挫折和打击,缺乏耐心,容易形成消极、自闭、抑郁等心理障碍,在未来更加复杂的战场环境和心理战中就更难以适应。
四是指挥管理素质弱。
特别是培养的一些初级指挥生长军官技术情结重,指挥味淡,书生气重,兵味淡,过于腼腆,缺乏指挥干部的自豪感,缺乏指挥军官应有的虎气、霸气和管理技能。
2、综合育人环境功能不强一是大学综合度不高。
从综合大学的历史来看,在没有组建为综合大学以前,均是以工为主的单一学科院校,所开设专业都属于工学门类,虽然有些院校的专业建设达到国内一流水平,但仍然摆脱不了院校整体学科建设相对单一的环境。
虽然军队综合大学在组建以后,也在努力实现学科专业的综合化,专业设置开始跨越理、工、文、军事、管理等多个门类,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实践较短,综合院校的学科综合性氛围还没有真正完全形成,从五所大学现有的专业设置看,除国防科技大学设有人文社会学科专业以外,其它院校目前都没有设置人文社科类的本科专业。
由于多校区办学和其它一些短时间内无法克服的实际困难,综合大学虽然从形式上形成了综合,但学科专业的融合还没有真正实现,因此综合大学的学科综合性环境建设还需要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不够。
通过对已毕业的。
4+1”初级指挥生长军官调查,相当一部分学员扎根基层献身国防思想不牢,吃苦精神不强,对基层任职信心不足,想搞技术不想搞指挥,想到机关不想到基层,想考研不想到部队的思想仍然存在。
另外,由于平时思想上不热爱军事训练,造成军事素质较弱,适应第一任职存在一定的难度。
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初级指挥生长军官爱军习武、坚定扎根基层思想方面的功能还不突出。
三是军事训练保障不力,突出表现为:武器装备、训练器材严重落后,且数量明显不足;训练场、馆、室等配套教学设施建设缺乏;保障渠道不畅,缺乏制度保证。
四是管理干部素质参差不齐。
调查发现,目前综合大学学员队管理干部普遍缺编,干部结构不合理,普遍较年轻,阅历不丰富。
既有院校又有部队经历的人较少。
管理经验不足,有的甚至是刚毕业的学员,学员旅管理干部中相当一部分人员来自非指挥院校,对指挥专业学员的管理和培养缺乏感性和理性认识。
3、课程设置“重理轻管短文”比较突出一是自然科学类课程设置偏多,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设置偏少。
如国防科技大学现有的课程体系设置中,学员总课时为2648学时,政治理论、大学英语、大学语文等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总计为556学时,占26.4%,其中大学英语为240学时,占人文社会科学的43.16%,扣除英语后人文社会科学则占总学时的11.93%。
这种课程设置,造成了学员普遍人文底蕴弱,与新型军事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不相吻合。
二是知识性传授课程设置编多,技能性培养课程设置偏少。
现有课程设置中,知识型传授类课程不仅仅是现有自然科学类课程,而且绝大多数“工科”类课程也都明显地表现出知识性、理论性的特质,普遍缺乏操作性、实用性和技能性。
而且教育过程由于突出了知识传授和理论学习,课堂讨论、师生互动等教学环节大大减少,学员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严重缺失,学员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低下。
而现代武器装备信息化、智能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对现代军人的实践操作技能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
只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不具备使用、管理和维护现代化武器装备的多种能力,不注重现代条件下综合素质的养成,这样的军官显然是不称职的。
三是专业技术类课程设置偏多,指挥管理类课程设置偏少。
综合大学的“4+1”指挥类学员的培养方案一般都是从原专业技术生长干部学员培养方案改造而来的,指挥管理类课程所占比例也很小。
以信息工程大学占比重最大的“指挥自动化工程专业”为例,其指挥管理类课程不足300学时,占总学时的比重不到11.42%,其他专业所占比重则不到10%。
专门培养指挥人才的专业,其寺业课程只有十分之一,这显然严重不足。
4、学员自主发展的机会较少、空间不足,科学训练途径单一从各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看,尽管各院校的“课内教学时间”都控制在2600学时以内,但由于许多教学活动如: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课程实习、复习考试都不计在2600学时之内,实际的教学时间已经超过了3000学时。
除此之外,还有:培养学员各方面素质需要的党团活动、班务会、早操、收看新闻联播等这些集体安排的活动,全期4年累计时间超过了1600小时;集中安排在两个假期的部队任职实习、野营训练,用时9周。
还有日常集体安排的第二课堂活动、公差、勤务等,也都占用了学员大量的时间。
由于课程体系丰满、集体安排活动多,使得学员自主发展的机会较少、空间不足。
学员学习以课程学习和课堂教学为主,开展学术研究、听取学术讲座、到图书馆学习等时间和机会都很有限。
许多学员参与学术研究的途径仅是撰写课程论文或学位论文。
除规定的选修课外,学员较难有机会选修规定以外的课程。
在专业选择上,学员通常是。
一选定终身”,所修的专业通常在填报高考志愿和入学时确定,入学后学员很难改变所修专业。
即便是入学前专业选择,能够真正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等选择的可能性也很小,而主要考虑录取等其它因素,并带有较大的盲目性。
在培养途径的选择上也一样,自主性很小。
5、培养质量评价以考试、考查为主,淘汰率低目前综合大学学员培养质量评价通常采用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
理论课程以笔试为主,少数课程穿插课程小论文作为评定课程成绩的一部分依据;实践性课程采用技能考核、口试等形式。
学时少的课程和选修课一般采用考查的形式。
学员领导能力评价、学员品德评定、学员综合素质评价等尚未形成科学的评价方案和有效的评价机制。
因此在现行模式中,学员淘汰率较低,不多的淘汰个案也只是因为考试成绩不及格、考试作弊、身体不合格、行政违纪等,很少有学员因为品德、领导管理素质、综合素质等原因而被淘汰,这直接制约了人才成长竞争激励机制的完善。
二、完善军队综合大学人才培养的对策1、创新教育理念,推进教育转型当今世界,全球范围的教育创新发展迅猛,素质教育、通识教育、终身教育、网络教育、开放教育等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也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同时,随着新军事变革的全面深化,军队战斗力生成模式正在发生重大转变,信息主导、多维机动、体系作战、综合集成、灵活编成、精确打击等特点日益突显,对军队院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军队综合大学作为我军新型院校体系的龙头和基石,作为我军未来治军建军杰出人才生长的源头,在我军建设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的过程中,人才培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必须创新教育理念,树立超前教育、素质教育、开放教育、个性化多样化教育的理念,加快实现教育转型,使综合大学的教育模式从目前重视知识的传授向着强调能力的培养转变,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培养学员的自主学习、主动实践和创新能力,更加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2、提高对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是军队院校教育转型要解决的根本课题之一。
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该表现为一种高瞻远瞩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还要能体现具体的人才培养规格和特色的定位。
综合大学尤其要以培养一流的军事人才为目标,认真研究信息化战争对种类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着眼于军队信息化建设,突出时代质量,坚持超前培养,注重可持续发展,从而培养出具备可靠的思想政治基础、宽广实用的科学文化基础、坚强过硬的军事素质基础,具备适应信息战场环境和任务变化的自主学习能力、满足任职岗位需要的主动实践能力、适应联合行动要求的团队协作能力、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所需要的创新能力的新型军事人才,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适应新世纪我军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和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需要。
3、构建综合化学科环境综合化已经成为现代综合大学的显著特征。
从外军院校来看,培养生长军官的院校基本上是综合院校,如美国西点军校有21个主修专业和24个研究领域,学科范围涉及到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