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理论——自考知识点第一章1.心理活动的形式,大体分为个体心理和社会(群体)心理两大类。
2.个体心理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
3.名词: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的过程,通常把认识(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和意志活动统称为心理活动。
4.名词: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注意则是伴随在心理过程中的一种特性。
5.名词: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总的精神风貌,设一个人在活动中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带有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6.个性心理结构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三个部分。
7.心理过程具有共同性和变化性的特点。
8.个性心理具有稳定性和差异性的特点。
9.名词: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的多种心理特征的一种独特的组合。
它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的稳定性和类型差异,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其中性格是个性心理特征中的核心。
10.名词: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以及自己和他人关系的意识。
从心理形式上来看,自我意识可以分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从自我意识的内容来看,可以分为胜利的自我、心理的自我和社会的自我。
11.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
12.心理的实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心理是脑的机能,是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1)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2)客观事物是心理的源泉,(3)心理反映具有主观性,(4)人的心理是积极能动的反映。
13.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人类文明史上较早的一部心理学专著。
14.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学自此独立。
15.重要的心理学流派有:构造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
16.心理学的分支中与教育工作关系最密切的分支有:教育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学科心理学、教育社会心理学,教师心理学、学校管理心理学。
17.心理学的任务:(1)测量与描述人的心理,(2)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3)理解和说明人的心理。
18.心理学的作用:(1)心理学的理论作用。
探明心理现象的各种规律对其他一些学科的研究在理论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2)心理学的实践作用。
心理学正是以提高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性的认识来参与到极为广泛的实践活动中去,为许多实践领域服务的。
在教育实践领域中,心理学的知识对教师具有特别的意义:<1>帮助教师理解教育教学过程的问题,<2>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3>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进行科研,<5>帮助教师维护自我的心理健康。
第二章1.名词,心理发展,广义的心理发展是个体从出生到衰老的心理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狭义的心理发展是个体从出生到成年期间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系统变化过程。
2.人的心理发展始终体现着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个体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
3.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1)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2)发展的方向性与顺序性,(3)发展的普遍性与差异性,(4)发展的不平衡性4.名词心理年龄特征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各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它是在一定的社会、教育条件下形成的,所以它既是稳定的又是可变的。
5.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心理年龄特征是心理发展的规律,是有效的教育教学的基础。
6.名词关键期这是儿童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时期,儿童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错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其影响很小甚至没有影响,这一时期是对儿童教育的关键期,即教育的最佳时期,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抓住关键期的有效时机,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7.名词学习准备是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阻碍学习的个人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
学习准备是学习的内部条件,是教育成功的心理基础。
8.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是20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理论体系。
9.四年级小学生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一个加速期。
10.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是从初中阶段的“经验型思维”向高中阶段的“理论型思维”发展。
11.中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1)情绪易激动,两极性明显(2)情感的开放性与文饰性交织(3)情感内容逐渐丰富。
12.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特点(1)“成熟感”与依赖性交织在一起(2)自我不断分化(3)自我意识的强度和深度不断加强。
13.小学生教育应该注意的问题(1)注意大脑卫生<1>保证大脑的营养<2>注意大脑休息(2)做好小学生入学过渡期间的心理适应工作<1>学习态度的适应<2>学习习惯的适应<3>学习生活的适应(3)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教学<1>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促进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有意记忆的发展<2>丰富感性材料,促进小学生抽象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发展<3>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促进小学生的情感和个性的发展。
14.中学生教育应该注意的问题:(1)针对中学生身体发育的特点,做好生理卫生教育工作<1>进行生理知识教育<2>教育中学生认识性别角色及青少年美的表现<3>开展丰富、健康的集体活动,使得他们旺盛的精力得到合理的宣泄(2)根据中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教育教学<1>抓住思维转化的时机,促进思维的发展<2>帮助中学生处理好思维水平提高但识别能力较低的矛盾(3)根据青少年自我意识的特点,培养优良的个性品质<1>尊重中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但不能过高估计他们的自主能力<2>鼓励中学生交朋友,但要指导他们学会选择朋友<3>相信中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但要给于适当的指导<4>相信中学生的理性,帮助他们克服情绪性行为(4)开展集体活动,培养中学生优良的意志品质。
第三章1.名词学习从广义上说,凡事以个体经验的方式发生的个体的适应都是学习。
狭义的学习是指人类的学习,即人类在生活实践活动中,以语言文字为中介,自觉能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2.学生学习的特点:(1)学生学习的接受本性(2)学生学习的间接性(3)学生学习的定向性(4)学生学习的连续性(5)学生学习的意义性(6)学生学习的言语性3.学生学习的根本特点是接受学习。
4.心理学家在讨论学习规律的过程中大致可以分两大流派:(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构建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5.学习的分类:(一)依据学习目标美、布卢姆认为,教育目标即学生的学习结果,应该包括认知学习、情感学习和动作技能学习三大领域。
(二)依据学习内容将学习分为:(1)知识的学习(2)动作技能的学习(3)智力技能的学习(4)社会行为规范的学习。
(三)依据学习方式讲学习分为(1)接受学习(2)发现学习(四)依据学习结果学习所得到的结果或形成的能力可以分为五类(1)语言信息(2)智慧技能(3)认知策略(4)态度(5)动作技能6.知识的掌握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过程,它包括知识的理解、保持、迁移与应用几个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环节。
7.理解的水平:字面的理解水平;解释的水平;批判性阅读水平;创造性阅读水平。
8.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发现并绘制了第一个保持曲线,或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
9.“报酬递减”即重复学习的频率愈益增多,保持的效率愈益递减。
10.名词学习迁移人们通常把学习的迁移定义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这种“影响”是复杂多样的,有积极的、相互促进的作用,也有消极的、相互干扰的作用。
11.促进学习迁移的主要教学策略有:(1)著一个门学科的横向联系(2)强调简单的知识技能与复杂的知识技能、新旧知识技能之间的联系(3)培养和提高学生概括总结的能力(4)使学生掌握元认知策略(5)注意对学生的评价。
12.了解名词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
动机由内驱力和诱因两个基本因素构成。
13.名词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起着激发、定向、维持和强化等功能。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
14.如何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的激发(1)向学生提出具体而,明确的学习目标(2)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3)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给予恰当的评定(5)妥善进行奖惩,维护内部学习动机(6)合理设置课堂环境,妥善处理竞争和合作。
(7)适当进行归因训练,促进学生继续努力。
总之,激发学习动机的方式和手段多种多样,只要教师们有效地利用上述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上积极性,学生就有可能得积极主动,并学有成效。
第四章1.名词创造创造是人类能动性活动的最高表现形式,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首次获得前所未有的精神和物质成果的思维和行为的科学活动。
2.名词创造力创造力是人们在新颖而独特地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思维以及技术的能力。
3.创造力的结构可分为静态结构和动态结构。
4.创造力和智力的关系智力和创造力是两种不同的能力。
一般认为,智力是偏于认识方面的统合能力,而创造力是偏重发现和创新的能力。
创新发现离不开正确认知,但正确认知却未必导致创新发现。
5.创造力由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和创造性技能构成。
6.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成分,包括思维的敏锐性、流畅性、变通性、发散性、独特性等。
7.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年龄;动机和个性;社会文化因素;教育因素;社会环境因素。
8.影响创造力的教育因素主要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其中,对学生创造力发展起主要作用的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9.名词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在人的心理活动高水上实现上、由多种思维形式细微调活动的综合性思维。
10.创造性思维最显著的特征是突破性创新。
11.创造性思维的特点:突发性;触发性;反常性。
12.创造性思维的品质特征:新颖性;灵活性;流畅性;综合性。
其中,新颖性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最主要标志。
13.创造性思维的培养(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2)立足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3)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4)注意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培养创造性思维。
14.一个人事业有成,智力因素的作用约占20%,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却占80%左右。
15.名词创造性人格是指人所具有的那些对创造力发展和任务完成起促进或保证作用个性特征。
16.关于创造性人格特征的研究,在国际上较著名的有两家:吉尔福特、斯腾伯格。
17.创新精神的主要内容有:探索、求异—创新精神的标志;求是、求佳—创新精神的精髓;献身事业—创新精神的根基;为社会服务—创新精神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