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理研究方法期末复习要点

管理研究方法期末复习要点

4.设计问卷的基本原则:
有明确的主题:问题目的明确,重点突出
结构合理、逻辑性强:问题的排列应有一定的逻辑顺序,符合应答者的思维程序。
通俗易懂。
控制问卷的长度。
便于资料的校验、整理和统计
5.实验研究是一种受控的研究方法,通过一个或多个变量的变化来评估它对一个或多个变量产生的效应
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建立变量间的因果关系,一般的做法是研究者预先提出一种因果关系的尝试性假设,然后通过实验操作来进行检验。
8.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步骤;
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
总方差分解
强度测量
显著性检验
结果解释
第六章:
1.调查法:管理研究人员采用提问的方式了解有关被调查内容的信息
2.调查法主要依据结构化的问卷、直接的收集信息
3.结构化是指数据收集过程是标准化,通过准备正式的问卷并按照预定的顺序提出问题来获取信息,直接是指被调查者明确知晓调查的目的
11.归纳的研究方法通过观察来形成新的理论或命题,以形成对现象的解释和预测
12.实证研究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步
(1)提出问题和研究目标;
(2)提出可证伪的假设;
(3)设计研究的技术方法和路线;
(4)取得数据并说明数据的客观性
(5)利用数据检验假设;
(6)解释结果并得出结论。
13.理论是一个由概念或者变量组成的系统,通过命题将概念之间的关系表达出来,通过假设将变量之间的关系表达出来。
第五章
1.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
1.形成零假设(空假设)和备选假设(备择假设)
2.选择正确的统计技术和合适的检验统计量
3.设置显著性水平
4.抽样、收集数据并进行检验统计量实现值的计算
5.确定在空假设的前提下检验统计量实现值发生的
概率,看其是否比预先设定的显著性水平还小,如果是则拒绝原假设。
2.检验统计量:数据的代表是作为其函数的统计量
14.理论至少包括四个要素
(1)概念和变量是对研究范围内各类现象或行为的抽象
变量是对抽象概念的具体表达
(2)命题和假设是对概念(变量)之间关系进行描述
(3)机制或原理,构成理论的命题必须被系统地组织在一个逻辑框架中,说明概念间存在这种关系的原因(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或心理的)
(4)边界条件
15.概念就是对于单个现象或实体的一种表达和指明,它是抽象的、普遍的、不能被直接观察的。反映事物或现象称为自身并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本质属性。
13.真实验是指实验研究人员能够随机地把实验对象分派到实验组或控制组,也可以对实验误差来源加以控制,使得实验结果能够完全归因于自变量改变的实验。
14内部有效性:对实验结果的确信程度
外在有效性(外部效度):实验中测量的因果关系可以一般化到外部环境的程度。
15.实验控制:
(1)物理控制——针对实验环境;(实验前)
实证研究方法——回答是什么
以事实(观察、测量、资料)为判断真实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眼见为实”
9.应用性研究目的是解决局部的、特定的管理问题
基础性研究针对有代表性的管理问题,试图发现具有普适性的结论。
10.研究有两种途径
演绎的研究方法现有的理论开始,利用理论对所研究的现象进行分析、建立假设,并通过假设检验来发展理论
7.度量:给描述对象赋值的过程
8.测量是按照某种规则将数字分配给所研究对象的某个特征的定量化方法。
9.量表就是设计人员反映分析单位特性的度量标准
10.类别量表:用来度量被调查对象的某一特征的不同分类,一个定类尺度中的序号不反映物体历拥有的特性的数量
11.顺序量表表示了研究对象间程度上的差异,它具有比较的特性
9.实验变异:实验处理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异
10..外部变异:实验处理之外的因素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异称.
11.前测与后测:分别是指在实验处理之前和之后对实验对象所作的观察或测量,比较实验处理前后发生的情况,找出因变量发生的变异.
12.接受实验处理的一(多)组研究对象称为实验组
不接受实验处理的一(多)组研究对象称为控制组
资料分析—比较逻辑预期和实际观察
6.科学的基本范式合乎逻辑的理论诠释,显著地事实证据,证据与理论的匹配组成了我们追求
7.管理学科主要是沿着科学管理和组织行为两大学派的轨迹发展
8.两种主要的研究方法
思辨研究方法——回答应该是什么
以逻辑推理、思辨为主,相信所有的知识可以从已知的定律或基本的事实演绎得到。
16.选题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有研究的必要性
有开展调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客观条件
有适宜的主观条件
潜在结果的匀称性
与以后研究工作的衔接
有利于争取资助
17.发展现有理论主要有四种途径
深化是指研究者在已有理论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新的成分,使得原来的理论更全面、更具体、更精确、更严谨,从而增加了理论的解释力和预测力
繁衍是研究者从其他领域的理论中借鉴某个或某些思想,将其应用到新领域的现象上。
14.测量值是指反映一个物体某种特性的数字
15.可靠性指的是如果测量被重复进行,一个量表产生一致性结果的程度。信度表示了测量免除随机误差的程度。
16.评价信度的方法
重复测试—同样的条件下重复测试(2-4周)
复本测试—建立两个完全等价的测试量表
内部一致性信度
α参数法:是对每一个项目与其他所有项目作相关度计算
3.变量指具有可测性的概念,其取值在幅度上和强度上的变化程度可加以度量
4.维度是分类的技术的术话就,概念的具体方面或层面
5.建立维度的几点规则(重要):
完备性:划分出来的维度的总和,应当涵盖概念的外延
准则唯一性:每一层次的维度只应有一个分类准则
相对独立性:划分出来的各个维度应具有较为显著的独立性
6.尺度是在被测度内容上的值域范围或取值的类别集
(2)选择控制——针对被试样本;(实验前)
(3)统计控制——通过统计处理。(实验后)
16.物理控制:
(1)排除法——把外生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
(2)恒定法——使外生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不变;
17.选择控制
随机化和配对把不同的实验对象分配到不同的实验处理水平,称为被试间设计(组间设计);把相同的实验对象分配到不同的实验处理水平,称为被试内设计(组内设计)。在实验对象个体差异比较大的情况下,宜选用被试内设计,当实验处理可能造成污染时,应采用被试间设计。
12.差距量表不仅能够表示顺序关系,还能够测量各顺序位置间的距离,等距量表暗示每个等级之间的差别是相等的
13.量表开发的基本步骤
1.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界定。
2.初步确定概念的构面(维度)及其项目。
3.第一阶段的数据收集及量表纯化
计算单项对总体的相关系数及alpha系数;
删除相关系数低的问项提高alpha系数;
竞争研究者针对已经完全建立起来的理论,提出新的理论,与原来的理论做出针锋相对的及时
整合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已经建立起来的的基础上创造一个新的理论模型。
第四章:
1.概念(concept)是观测和感受到一群相关联现象具有某种共同属性即同一性,将这种共性构成一个概念。对所观测事物本质的抽象表达。
2.定义是提示概念和名词所表达的事物或现象共同特性(即内涵)的逻辑方法。
24.因子分析是一种主要用于数据化简和降维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25.因子分析的主要目的则是用少数几个公因子来反映数据的基本结构
26.因子分析基于这样的思想:根据相关性的大小将变量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但不同组的变量相关性较低。每组变量代表一个基本结构(因子),它们可以反映问题的说一个维度。
27.方法比较
主成分分析法使用直接由数据计算出的协方差阵,适用于寻求可以解释数据中的最大方差的尽可能少的因子时
公因子分析法则先将计算出的协方差阵的对角线元素替换为一个估计的共同度,再进行后续分析
18.因子载荷:测变量和提取的因子之间的相关程度的大小。
19.基础性因子:一个因子的所有因子负载均较高的情形
20.标准效度:指一个量表是否像预期的那样反映与被选做标准的其他变量(标准变量)之间的关系
21.平行效度:标准的测量工具和自行开发的形式将被同时用以对一组调查对象进行测试并比较其结果
22.收敛效度是指测量同一维度的不同题项之间的相关度,主要通过测项的标准化载荷系数和平均方差提取量(AVE)来检验。
23.区别效度是指概念体系中某一维度与其他维度在内涵方面的差别程度。区别效度检验的方法是检查每个维度的AVE值是否大于该概念(维度)与其他概念(维度)之间的方差
通过探索性的因子分析确认量表的构面;
问项的重分配及构面的重建(如果需要,返回3.1)
第二阶段的数据收集及量表纯化
重复步骤3。
通过验证性的因子分析再次确认构面。
5.量表构面及问项的确定。
6.量表信度及效度的检验。
7.量表应用的实证分析。
7.1维度的相对重要性分析
7.2其他一些变量或情景对量表使用的影响
分半法:量表中的项目被分成两半,对两半的分值进行相关分析,两部分之间的高度相关表明高的内部一致性。
17.有效性是指测量工具量表的测量结果反映的被测对象的真实差异。完美的效度应该没有测量误差
18.评价有效性的方法:
内容有效性
准则有效性
建构有效性
19.内容效度有时也叫做表面效度,是对量表的内容表现特定测量任务的优劣程度的一个主观而系统的评价
6.实验设计包括4类因素:
被操纵的处理或实验变量(自变量)
参与实验的测试单元(个人、组织、)
要测量的非独立变量(因变量)
处理外生因素的计划或程序
7.外源变量(Extraneous Variable-EV)是对研究系统产生影响的变量,它会对系统内部的变量关系产生显著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