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PPT课件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PPT课件
城市——政治中心
城市——军事据点。各国之间战争频繁,城市防御功能加强。 城市——国家的经济中心。 城市选址理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旱而用 水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
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 (西“城”东“郭”的连结布局)
春秋战国中原诸城有共同的布局特点,就是由西 “城”和东“郭”相结合。这种布局是西周时东都成 周首创,随着诸候大国的称王,于是这种王都的布局 被先后采用了。
第6讲: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
三家分晋 是以新旧 势力斗争 为表现形 式的晋国 社会变革 的结果, 是中国古 代历史从 春秋时代 进入战国 时代的重 要标志之 一。
一、社会发展概况 二、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一、社会发展概况
1、社会背景 社会——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文化——百家争鸣 军事——战争频繁使筑城与攻守城技术发展,形成了城市建设的高潮。 工具——铁器工具出现并广泛运用于生产 2、城市建设 城市——规模、数量增加,出现了不少商业都会。 城市——商业中心。交换的发展,使部分封建主集中的都城,或交通要道, 发展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
国风· 郑风· 出其东门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qí 巾,聊乐我员。 (綦指绿色) 出其闉闍,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缟衣茹藘rú lǘ ,聊可与娱。(指降红色) 译文: 信步走出东城门,美女熙熙多如云。虽然美女多如云,没有我的意中人。只有白衣绿佩巾,才能赢得我的心。 信步走出城门外,美女熙熙如茶花,没有我的意中人。只有白衣红佩巾,才能同我共双娱。
1、齐临淄(公元前4世纪)
① 位置 位于今山东临淄城北,还有残址,故城东临淄水,西依系水(泥 河),由西南小“城”和东北大“郭”连结而成(图P58)。 ② 规模 是战国时代规模最宏伟、最大最繁华的城市,城市总人口在30 万以 上。 特点(杨宽):小城在大郭的西南角,从其城门和道路的布局看, 是坐西朝东的,以东门北门为正门,尤以东门为重要。小城四周有城壕, 且在大郭内的城壕较宽深,防卫加强。 据最近考古调查,可以断定临淄大郭的时代早于小城。当 齐国最早都城临淄时,只筑有一个大城,他们仍然沿用商代的礼制,把 宫殿造在城内东北部,所以大城的东北部文化堆积层最厚。年代大致为 临淄大郭的建筑可以早到西周时代,而小城的建筑则在战国时代。
(宽著)西城位于东郭的西北, 与临淄城布局相似。
从目前考古资料来看,西 “城”的建筑较早,东“郭”的 城墙是春秋晚期或战国时代修筑 的。但从文献资料记载看,春秋 前期已有郭及郭门,郭门内有大 道及市,但当时的郛或郭是“依 水为城”,利用洧wěi水、黄水 等堤防连结而成,并不四面建筑 有完整的郭城
2017年3月13日,记者从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通过对河南新郑市郑韩故城 东城北城门遗址考古发掘,首次发现战国时期郑韩故城的瓮城,这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都 城遗址中实属罕见,填补了我国古代都城建筑史上的一个空白,对研究中国早期城市防 御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这是郑韩故城考古工作开展50多年来,经过科学发掘找到的第一个城门。”发掘 领队、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新郑工作站站长樊温泉说,通过对郑韩故城东城北城门遗址城 墙缺口剖面的清理,发现城墙主体建于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进行了大面积的修补。同时 ,在城墙缺口外侧约50米处,发现了一道大致呈东南—西北走向的夯土墙基,和城墙缺 口两侧向外突出的墙体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瓮城体系。 瓮城是古代城市主要防御设施之一。为了保护城门,通常在城门外修筑一个小城, 将城门包围起来,这个小城就是瓮城。敌人一旦进入瓮城,守军将主城门和瓮城门关闭 ,即可对敌形成“瓮中捉鳖”之势。《诗经· 郑风· 出其东门》就有对郑韩故城瓮城的描 述:“出其东门,有女如云。出其闉闍yīn dū ,有女如荼。”“闉闍”即为瓮城。 郑韩故城是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作为春秋战国时 期郑国、韩国后期都城长达539年之久。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去年4月,省文物考古研 究院新郑工作站开始对其实施发掘。此次发掘基本廓清了郑韩故城东城北城门的结构。 同时,考古人员在清理春秋晚期一条道路时,发现一条深约4米、宽达14米的壕沟,和 道路并行进入了城内。专家由此推测,这和当时城市的排水系统有关,表明城门由下穿 的门洞及水门两部分构成,具备瓮城防御体系并有“渠门”。
2、郑韩都城新郑
位于今河南新郑县城附近, 城分为西城及东廓两部分,呈不 规则长方形,东西长约5000米, 南北宽约4500米。 西城内是宫殿区及贵族居住区, 居住区位于宫殿的北边,遗址中 有房基、下水管道和水井,居住 区北有残存的烧陶窑址。 东廓内主要是手工业、商业和 一般市民居住区,还有一座仓城。
2017年2月挖掘至今,经过近9个月的挖掘清理,距今2400多年的郑国3号车马坑已基 本挖掘完毕车马坑。 河南新郑市是历史上著名的诸侯国都城,从春秋时期的郑国到战国时期的韩国,新郑 有500多年的国都史,被后人称为“郑韩故城”。从上世纪60年代起,“郑韩故城”就开 始发掘并有重大考古发现。 此次发掘的郑国3号车马坑位于郑韩故城东城内西南角的郑国贵族墓地里,是春秋晚 期一代郑国国君墓的专用车马陪葬坑。 其中,发掘出土的1号车体量巨大,车长2.56米、宽1.66米,车舆顶部有防雨防晒等 设施,装饰奢华,车篷上有彩席遗痕,车舆顶部周边装饰着管状铜器、骨器,刷新了“郑 韩故城”内出土马车的纪录。 此外,发掘显示,1号车和2号车南北并排,且陪葬马匹均呈侧卧式摆放,马骨上不见 马器具,这符合文献关于郑国陪葬车实行“拆车葬”的记载。郑国车马坑景区主任李宏昌 解释说,陪葬车一般分为“整车葬”“拆车葬”“车马混葬”等不同形式,郑国一般实行 “拆车葬”。“拆车葬”是先把马杀死,并排放到车马坑底部,再把完整的车辆拆开,将 零部件放在马匹尸体之上。 从发掘情况看,3号车马坑陪葬的马车可能是郑国国君和夫人的日常用车。但具体是 郑国哪一代国君,目前还无定论。“由于主墓严重被盗,随葬品几乎被盗一空,也没有相 关文字记载,因此墓主人身份难以定论。”主持发掘工作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众考 古与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马俊才说,根据目前发掘情况看,可能是春秋晚期君主。
③ 平面布局
由大郭和小城构成, 大郭南北约4.5公里,东 西4公里,周围约17公里, 总面积约60平方公里。 小城为宫城,位于大 郭西南角,南北长约 2200米,东西宽约1400 米。北部是宫殿区,中心 留有高14米、南北长86 米的椭圆形建筑基址,今 称“桓huan公台”。 大郭主要是居民点、 工商业者和军队驻扎地; 小城嵌在大城西南角(自 成体系,有以“恒公台” 为主体的建筑群),近似 锯齿形,主要驻扎贵族王 宫,与大郭相接,有道路 相连。 城市已形成商业街道, 有比较完整的防水设施, 并与城外河流联系起来, 城内有排水沟,从城内排 出城外,出口处有石栏防 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