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学论—大学课程与教学内容—单选题
1 下列哪种不属于教材内容的编排方式
()。
A.直线式
B.并列式
C.同心圆式
D.螺旋式
B
2 ( )提出,课程开发的任务之
一,是要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
A.斯腾豪斯
B.泰勒
C.塔巴
D.奥利沃
A
3 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
著作是泰勒的( )。
A.《课程》
B.《课程编制》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D.《怎样编制课程》
C
4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了所谓
的“三大新教学论流派”,( )
是其中之一。
A.行为主义教学论
B.人本主义教学论
C.尝试教学论
D.发展性教学论
D
5 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
统模式的是( )。
A.情境模式
B.目标模式
C.批判模式
D.过程模式
B
6 范例教学的三个基本特性是
( )。
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B.基本性、全面性、范例性
C.个体性、基础性、范例性
D.全员性、基本性、范例性
A
7 ( )是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与教
学设计中的教育价值。
A.教育目的
B.教育目标
C.课程与教学目标
D.课时目标
C
8 ( )是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及
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
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
程要素的过程。
A.课程编制
B.课程开发
C.课程实施
D.课程选择
D
9 “学校课程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
经验”,这是( )的观点。
A.被动适应论
B.主动适应论
C.滞后论
D.超越论
D
10 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的代表人
物是( )。
B.卢梭
C.斯宾塞
D.夸美纽斯
B
11 ( )是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
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时所采用的评价。
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内在评价
A
12 研究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一般
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课程
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课程与教学
的( )基础;课程与教学的社会与文化学
基础。
A.教育学
B.社会科学
C.自然科学
D.哲学
D
13 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到的非预
期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
范和态度,是计划表上看不到的课
程,属于( )。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隐性课程
D、显性课程
C
14 在美国,各门课程中含有多样化的实践
活动,日本则有“综合活动时间”课程,
这反映出对( )在课程中地位的重
视。
A.知识
B.能力
C.直接经验
D.间接经验
C
15 22.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
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
于课程类别中的()。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融合课程
C
16 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
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
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 )。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B.综合课程理论
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B
17 罗杰斯的“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
发学习”、“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
胁”的教学原则属于( ) 。
A.非指导教学模式
B.结构主义课程模式
C.发展性教学模式
D.最优化教学模式
B
18 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
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
教育家是( )。
A.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可夫
A
19 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有连续性、顺
序性和()。
B.逻辑性
C.个别性
D.超体性
A
20 把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理解
的、运作的、经验的五个不同层次
的是( )。
A.古德莱德
B.查特斯
C.斯金纳
D.杜威
A
21 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在本质上受
( )支配。
A.技术理性
B.实践理性
C.解放理性
D.理论理性
A
22 在“学科结构运动”中诞生的一种
新的课程形态是()。
A.学术中心课程
B.社会问题中心课程
C.儿童活动中心课程
D.人格中心课程
A
23 课程内容的活动取向特别注重( )。
A.课程内容的科学逻辑组织B.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C.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
静态的
D.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的,
并且基本上是凌驾与学习者
之上的——学习者服从课程,
在课程面前是接受者的角色
B
24 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包
括()和环境因素。
A.教师的因素、学生身心的
因素
B.教师的因素、教材的因素
C.教材的因素、学生身心的
因素
D.教材的因素、同伴压力
A
25 “儿童中心”、“从做中学”的课
程与教学观,主要是受____哲学
流派的影响
A.存在主义
B.实用主义
C.分析哲学
D.人本主义
B
26 以下哪国主要实行地方分权型课
程管理模式()。
B.俄罗斯
C.日本
D.法国
A
27 中国古代教育的主要内容是()。
A.三艺
B.四艺
C.五艺
D.六艺
D
28 下列哪个不是学科课程的主要优
点()。
A.逻辑性
B.系统性
C.简约性
D.开放性
D
29 下列哪种不是综合课程的基本类
型()。
A.相关课程
B.融合课程
C.活动课程
D.问题课程
C
30 50年代末以美国教育家布鲁纳为
代表提出来的课程理论是()。
A.学科课程理论
B.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C.活动课程论
D.实用主义课程论
B
31 “隐性课程”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杰
克逊的一本著作中,这本著作是()。
A.《老师,再见!》
B.《爱的教育》
C.《课堂中的生活》
D.《隐性课程论》
C
32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
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于教育内
容现代化的“学科结构运动”,在
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一种新的课程
形态,即()。
A.进步主义课程
B.学术中心课程
C.永恒主义课程
D.要素主义课程
B
33 “课程及相应的教学在有意识的教育
安排下所发生的一切变化”,都可称
为()。
A.课程变革
B.课程采用
C.课程计划
D.课程实施
D
34 美国教育家克伯屈提出的概念是
()。
A.附带学习
B.附学习
C.机械学习
D.有意义学习
A
35 夸美纽斯创立的“泛智课程”学说的
理论基础是()。
B.经验论
C.文化论
D.兴趣论
A
36 从1999年开始,我们国家实行国家课
程、地方课程和()三级管理体制。
A.校本课程
B.分科课程
C.问题课程
D.精品课程
A
37 杜威所代表的课程论是()。
A.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
B.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
C.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论
D.永恒主义课程论
B
38 在我国,“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
A.《学记》
B.《大学》
C.《中庸》
D.《朱子全书》
D
39 在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斯
宾塞所著的()。
A.《大教学论》
B.《埃米尔》
C.《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D.《民主主义与教育》
C
40 下列哪一个不属于学科课程的类型
()。
A.认知结构主义课程
B.范例方式课程
C.发展主义课程论
D.人本主义课程论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