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药理学研究方法(张仕红)(2)

现代药理学研究方法(张仕红)(2)

2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Meir Bialer 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2010
24
Meir Bialer 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2010
25
脑内兴奋-抑制平衡失调
Na+、K+、Cl-、GABA、NMDA
癫痫的形成和发作
抗癫痫药物
×
癫痫灶点转移
• 癫痫患病率 全球患病率约为1%(0.5-1.5%) 中国发病率患者 0.7%,每年新增病例40万。
• 主要治疗手段是药物治疗,但约30%为耐药 性癫痫
高度同步化放电
Focal point Widespread action
癫痫的病因
1. 出生创伤 2. 脑外伤 3. 脑肿瘤Tumor 4. 脑感染 5. 代谢障碍 6. 脑血管意外 7. 先天性
• 另一方面,强调用整合的观点来研究脑。因为,脑的功能
是由神经细胞活动整合实现的,而且神经活动是多侧面的。同 时,神经系统的活动,不论是感觉、运动,还是包括学习、记 忆、情绪在内的脑的高级功能,都有整体表现。对于其基础和 机制的分析,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各种层次。
脑研究的内容
• 脑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阐明神经系统 如何控制机体的各种行为,解决神经 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寻找治疗的 新方法、新策略
• 1987年以后:新型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较少的药 物。
Generic name Structural formula
Acetazolamide (乙酰唑胺)
Carbamazepine (卡马西平)
mechanisms
碳酸酐酶抑制剂,是细胞 内CO2含量增高,胞内 Na+减少,增加细胞膜稳 定性。
神经系统药理学研究方法
浙江大学医学院药理学系 张世红
神经科学的发展趋势
• 神经科学发展趋势的两个方面,分化与整合(微观与宏观)。
• 一方面,随着神经生物学的发展和分子生物学的崛起,对神经 活动本质的研究正迅速深化还原到细胞和分子事件,从而促使 神经科学发生革命性变化。如新的电生理技术(膜片钳位技术) 和重组DNA技术的应用,会使人们对神经信号发生、传递的基 本单元——神经元、离子通道的结构、功能特性及其运转方式 的认识完全改观。
• 主要包含“了解脑、保护脑和开发脑”三 个层次。
• 了解脑,是从分子、细胞、网络、神经回路和全脑 水平进行研究,分析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揭示 各种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 保护脑,通过对神经系统疾患的病因、发病机制的 更明确描述,以防治脑疾病;
• 开发脑的研究,旨在进一步发挥人脑的潜力,增强 智能,模拟脑的工作原理,设计制造新型智能电脑。
迷走神经刺激 (VNS)
药物治疗 抗癫痫药物(AEDs)
• 仅能控制症状 • 不能预防 • 30%耐药
新产品市场发展迅猛
癫痫的发病机制
目前,癫痫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其起病经过大致为:
各种诱因或基因表达异常 离子通道结构和功能异常
神经元异常放电 引起癫痫发作
神经递质或调质异常或 靶点Ⅰ
离子异常跨膜运动 靶点Ⅱ
常见的神经功能障碍
运动功能障碍 帕金森病
偏瘫和截瘫
脑血管病 出血性
缺血性
癫痫 疼痛 睡眠障碍
脑炎和脑膜炎 脑外伤/脑肿瘤 神经退行性疾病 意识障碍
癫痫的药理学研究方法
癫痫是一类慢性、 反复性、突然发作 的大脑功能失调, 其特征是突发性异 常高频率放电并向 周围扩散。
大发作 小发作 精神运动性发作
开环刺激,闭环刺激
经颅磁刺激 (TMS)
•Low frequency stimulation (0.5 -1 Hz) by repetitive TMS delivered to cortex is now demonstrated to have an anticonvulsant potential both clinically and experimentally.
癫痫扩散
难治性癫痫
•毒性较大 •停药困难 •耐药性癫痫
AEDs的研发现状和挑战
现状:
近16年来有14个抗癫痫新药上市。
挑战:
1、缺少难治性癫痫的有效治疗药物 2、缺少作用于癫痫形成过程的药物 3、缺少预防高风险人群癫痫发作的药物
目标:
治疗的目标应该是完全控制惊厥,没有或只有轻微 的副作用,保持正常生活方式。
癫痫的治疗
• 手术治疗 • 电刺激 • 药物治疗
• 手术治疗耐药性癫痫往往伴随情感和认知障碍的副作用。 • 手术后仍然有60-70%复发。
电刺激具有可调可逆的优点.
• 电刺激类型
– 经颅磁刺激 – 电刺激:
• 靶点: 迷走神经, 脑深部核团, 三叉神经刺激2006) • 刺激参数:频率:高频刺激,低频刺激;刺激模式:
异常放电扩布 靶点Ⅲ
20
按作用靶点分类:
作用于离子通道
作用于Na+通道、电压依赖性的Ca2+通道等离子通道的药物
作用于神经递质受体
作用于GABA、NMDA、AMPA等受体的药物
其他新靶点
作用于突触小泡蛋白2A等其他新靶点的药物
21
AEDs的分类
按化学结构分类:
巴比妥类(苯巴比妥) 乙内酰脲类(苯妥英钠) 丁二酰亚胺类(乙琥胺) 苯二氮卓类(地西泮) 二苯并氮杂卓类(卡马西平、奥卡西平) 脂肪羧酸类(丙戊酸钠) 氨基酸类(加巴喷丁) 新型AEDs(拉莫三嗪、托吡酯、左乙拉西坦等)
降低神经细胞膜对Na+和 Ca2+的通透性,增加 GABA神经元的突触传递。
Clobazam (氯巴占)
结合于GABAA受体,增加 其开放频率。
Clonazepam (氯硝西泮)
结合于GABAA受体,增加 其开放频率。
Generic name Structural formula
Mechanisms
Ethosuximide (乙琥胺)
抑制丘脑T型Ca通道,抑制大脑代 谢率。
Gabapentin (加巴喷丁)
27
抗癫痫药物的开发进程
• 1937年前,主要使用溴化剂和巴比妥类,经验用 药阶段;
• 1937-1974年:1937年苯妥英钠问世;1952年开 发出扑米酮;1960年开发出乙琥胺;1963年开发 出卡马西平,动物实验为基础的药物开发阶段;
• 1974-1986年:1974年首个广谱抗癫痫药丙戊酸 问世,进入作为机制为基础的开发阶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