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学概况
明代文学的主要成就是小说和戏曲
明代小说创作无论是长篇或短篇都呈现了空前繁荣的盛况。
明代前期历史题材的章回演义小说《三国演义》,是我国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它和英雄传奇小说《水浒传》共同拉开了我国小说世界的帷幕。
明中叶以后,小说创作进入了新的天地,我国第一部杰出的浪漫主义神魔小说《西游记》、第一部由文人独创的世情小说《金瓶梅》相继问世,为中国长篇小说的发展开拓了新领域。
这四部小说被称为明代“四大奇书”。
明中叶的短篇小说,也十分兴旺发达:以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凌蒙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为代表,无论在思想内容的深度广度和艺术成就上,都比前人有很大进步。
明代还出现了为数不少的文言短篇小说。
明代小说创作的特点,从发展过程来说,经历了由人民群众的集体创作,到文人的加工整理,再发展为作家的个人创作的过程。
从思想内容来说,明代小说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理想、愿望,具有强烈的人民性;从艺术形式来说,明代开始了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塑造;从创作方法来说,大多是现实主义的,有的作品也达到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新高度。
明代小说的这些特点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民族风格。
明代戏剧是沿着杂剧、传奇两条线发展的。
杂剧是元杂剧的余波,已趋于衰落,只是在南戏影响下,创作形式上发生了一些变化。
传奇是明代戏剧的主要成就:成化以后,由南戏演变而来的传奇十分盛行。
中叶以后,剧坛呈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首先出现了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和他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剧作《牡丹亭》,此外,还涌现了大批有成就的戏曲作家,形成了各具特的艺术流派。
主要是以汤显祖为代表的强调内容、注重文采的“临川派”和以沈璟为代表的讲究音律的“吴江派”,这两个流派影响很大。
另外,还有以梁辰鱼为代表的着力词藻的“昆山派”。
其次,是剧作题材的广泛:有的取自本朝的现实题材,如《鸣凤记》(无名氏);有的采自历史或民间故事,如《浣纱记》(梁辰鱼);还有用寓言题材写成的,如《中山狼》(康海)。
此三剧被称为明代三大传奇。
其三为戏曲形式的演进和表现手法丰富。
唱腔不断革新与多样化,各种戏曲形式同时涌现。
其四戏曲理论的发展和戏曲作品的大量刊行。
明代的诗歌、散文,和小说相比,成就较差,它们是在拟古与反拟古的反复斗争中曲折前进的。
明初的诗文作家宋濂,刘基、高启等,都亲身经历过元末的大动乱,写出了一些反映现实的作品,永乐时期以杨士奇、杨荣,杨溥“三杨”为代表的“台阁体”、内容上歌功颂德,艺术上追求雍容典雅、平正淳实的风格,形成一股不良文风,统治文坛数十年。
到明中叶,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力求以文学的复古来反对“台阁体”文风,但他们侧重形式,成就不高。
弘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包括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的“前七子”和嘉靖中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包括谢榛、宗臣、梁有誉、吴国伦、徐中行的“后七子”,先后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他们用理论和实践,取代了“台阁体”在文坛的统治地位。
但他们一味摹拟抄袭,盲目复古仿古,仍是形式主义。
王慎中、归有光、唐顺之、茅坤等为代表的“唐宋派”,提倡唐宋古文,肯定唐宋古文八大家的历史地位,对前后七子都持批判态度,但也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前人的束缚。
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为代表的“公安派”,反对贵古贱今,主张文学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但其作品只注重形式革新,较少反映现实。
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对前后七子及“公安派”都想纠正,但脱离现实生活,只注重雕琢词句,忽视内容的倾向更突出。
相比较而言,明末复社张溥的诗文,表现了真实感情;另外,为抗清而慷慨捐躯的陈子龙、夏完淳的作品,表现了民族气节,充满了爱国热情。
明代的词,在词史上处于低潮时期,但在词学理论研究、词作批评、词章的编选、整理
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体来说,在词创作方面,以刘基,高启、杨慎、陈子龙、夏完淳等人为代表,成就较高。
正是由于明代词人不绝如缕的创作,才酝酿了清代词的中兴。
明代散曲,只有少数作家保有元曲遗韵,但它开拓了题材领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市民阶层的生活和思想感情。
在形式上进一步吸收了民歌俗曲的艺术营养,表现了浓郎的时代生活气息,如王磐、陈铎、冯惟敏、薛论道等,是明代有成就的散曲作家。
明代的民歌,被称为明代文学的“一绝”,它充分反映了社会与时代的面貌。
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民歌遗产。
汤显祖及其《牡丹亭》
一、汤显祖的生平和创作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别号若士,江西临川人,生活于明代后期,约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初,与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同时代。
后人称他是“东方的莎士比亚”。
他的文学作品,最有影响的是“临川四梦”,即《紫钗记》、《牡丹亭》(也称《还魂记》)、《南柯记》、《邯郸记》。
因为这四部传奇中都有有关梦境活动的描写,作者又是江西临川人,所以被人们称为“临川四梦”。
又因为汤显祖的书斋名为“玉茗堂”,故“临川四梦”又称为“玉茗堂四梦”。
其中《牡丹亭》成就最高,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明代传奇的代表作。
除戏曲外,汤显祖还有大量的诗文赋作品,约两千多篇。
二、《牡丹亭》的主题及其人物形象
《牡丹亭》又名《还魂记》,是汤显祖戏曲作品的代表作。
主题:
《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对自由爱情婚姻的生生死死的追求,一方面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性,另一方面表现和歌颂了广大青年男女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主的斗争。
这一主题和明代后期思想界反对程朱理学、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的进步的社会思潮遥相呼应,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
汤显祖更突出强调了“情”,从一般的“人情”出发来反对封建理学。
《牡丹亭》形象地表现了“情”与“理”的冲突。
剧本中的“情”表现在杜、柳二人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上,“理”则主要表现为封建伦理纲常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束缚上。
作者把“情”与“理”的矛盾冲突贯穿于全剧的始终,既写出了“理”对“情”的压制与扼杀,又写出了“情”对“理”的反抗和斗争,并最后取得的胜利。
而这一主题又主要是通过封建礼教对杜丽娘的束缚与杜丽娘对个性解放和爱情幸福生活的追求来体现的。
这就是《牡丹亭》的思想内涵。
杜丽娘的形象
杜丽娘是作者理想中的“情”的代表人物。
杜丽娘这一艺术形象的性格核心是她执着的爱和热烈的追求。
她爱自然,爱美,爱生活,她追求自由,追求爱情,追求个性解放。
她的这种性格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形成的,又必然同她所处的环境发生尖锐的冲突。
杜丽娘所受到的封建礼教的压制非常残酷。
她生于名门望族,处处受到封建家长的管教。
她终年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小庭深院里,在府衙里生活了三年,还不知道后面有个后花园。
白天中午睡了一会儿午觉,也遭到母亲的训斥。
衣裙上绣了两个鸟,也受到母亲的责怪,生怕因此引动女儿的情思。
为了把她教育成标准的封建淑女,父亲还特地请来了先生教她学习《诗经》,希望她“他日到人家,知书达礼,父母光辉”。
在封建家长的严厉管束下,杜丽娘活动的场所只是局限于绣楼书房,所接触到的男子除了顽固的父亲,就是迂腐的教书先生。
这大大违背了她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个性。
婚姻不能自主,得不到美满的婚姻生活,实现不了自己的理想,最后只好为情而死。
可以说,杜丽娘的死是封建礼教和封建势力压制和束缚的必然结果,也是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揭露和批判。
杜丽娘所受到的礼教束缚之残酷,无疑
反映了大力提倡程朱理学和封建伦理道德的明代的时代特点。
然而,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封建家长的管制,虽然摧残了杜丽娘的肉体,但却并不能扼杀和阻止她对自由幸福生活的追求。
相反,杜丽娘一旦觉醒,她对爱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会更执着,对礼教的反抗也就更强烈、更勇敢。
为了实现自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杜丽娘一次又一次地奋力反抗封建势力对她的压制束缚。
剧中《游园》一出,是她对封建势力的一次大胆反抗。
当她在春香的引导下未经父母同意,来到后花园游玩时,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吹醒了她的青春活力,刺激了她要摆脱礼教桎梏、追求个性自由和爱情幸福的强烈愿望。
剧中“惊梦”、“寻梦”是她继游园之后对封建礼教的又一次大胆的反抗。
游园回到闺房之后,杜丽娘在梦境中接受了柳梦梅的爱情,并与之幽会。
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在梦中实现了。
梦醒之后,她不顾母亲的教训,又来到后花园寻梦,寻找梦中的意中人,这无疑是对封建礼教的大胆反抗。
通过游园、惊梦、寻梦,她的思想行为和封建礼教之间达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
面对现实中封建势力的压迫,杜丽娘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和理想。
寻梦不成,她宁愿殉情而死,也不妥协。
在阴间这个幻想的世界里,她摆脱了现实世界的种种束缚,对爱情的追求更大胆、更热烈、更坚定。
她终于找到了梦中的情人,并受爱情的感召,起死回生,与柳梦梅结为夫妻。
为了争取自己的爱情婚姻在现实社会的合法地位,她又大胆地与父亲进行斗争,宁可不作杜家女,也要捍卫自己的爱情婚姻,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爱情婚姻理想。
由此可见,杜丽娘追求爱情的执着、反抗精神的强烈,大大超过了崔莺莺等其他女性形象。
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反对封建礼教的束缚,要求个性解放、要求婚姻自主的主题,也是一般才子佳人的文学作品所不及的,它具有鲜明的明代的时代特征,是当时进步社会思潮的反映,因而具有深刻的社会思想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