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纺织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
一、我国纺织的起源
1. 我国原始手工织造起源
我国原始手工织造技术从制作渔猎用编结品网罟和铺垫用编织品筐席演变起来。
据我国史书记载,在伏羲氏时就已“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
1973 年浙江河姆渡发现的约距今0. 7 万年的河姆渡人遗址中的一块芦席残片,尽管已经腐烂,但仍可见其席纹规整、均匀、结构紧密,可以看出当时娴熟的编织技巧。
原始编织的方法,大概有平铺式和吊挂式两种。
平铺式是把两根以上处于平行状态的纱线,按“×”或
“ + ”的方向,平铺在地上,一端固定在一根横木上,扯动相邻或间隔一定根数的纱线,反复编织;或者利用骨针和骨梭,在经线中一根根地穿织。
编完一条,用骨匕沿着编织者的方向,把编入的纱线打紧。
吊挂式是把准备
织作的纱线,垂吊在横杆或圆形物体上,纱线下端一律系上石制或陶制的重锤,使经向纱线张紧。
织作时,甩动相邻或有固定间隔的重锤,使纱线相互纠缠,形成绞结,逐根编织。
我国原始手工织造技术从编织技术和工具的演变来看,编织的经向纱线,成为织机上的经纱,骨针和骨针上穿引的纱线,成为织机上的梭子和纬纱,骨匕成为织机的打纬刀。
《苍颜篇》:“编,织也”。
《说文·多部》:“辫,交织也”。
说明织造技术的来源是从编织开始的。
我国原始织机的结构有多种,常见的有原始腰机、综版式织机、竖机等,前两种经面是水平的,后一种是垂直的,其结构都相当简单。
从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工具与草鞋山、钱山漾出土的织品和编织技术的发展来看,
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我国已有了综版式织机和原始腰机。
原始腰机织造,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上的重要成就之一。
原始腰机虽简单,它却展示了构成织物的一些基本原理。
原始腰机技术最重要的成就是使用了综杆、分经棍和打纬刀,使原始腰机具有机械的功能。
综杆使需要吊起的经纱能同时起落,纬纱一次引入,打纬刀把纬纱打紧,织造出紧密均匀的产品。
可以说在原始织造技术出现之后,人类才真正进入穿着纺织品的时代。
图3 原始腰机织造
二、我国织造技术的发展历程
1.我国手工机器棉纺织技术发展的停滞
我国在1840 年前后,手工纺织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但没有普及动力化。
在织造方面,我国已有了用于织造高档精美产品的大花本束综提花机、绞综纱
罗织机等机型。
我国虽已普及脚踏开口和手投梭穿幅木织机来织造大宗织物,但没有发明“飞梭”机构,所以也难以动力化。
19 世纪下半叶,我国农村仍然普遍使用的是手摇单锭棉纺车和30cm幅宽的脚踏手投梭织机。
每人每天只能织布9m 左右,劳动生产率无法与动力机器纺织相比。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五口通商”,西方商品,首先是纺织品,像洪水一般大量涌入中国。
1842 年输入商品总值白银2500 万两,其中鸦片占55 % ,棉花占20 %,棉织品占8. 4 % ,居第三位。
到1885 年,在进口总值8820 万两中,棉织品占35.
7 % ,升至首位,此后长期居高不下。
廉价洋纱、洋布的大量倾销,使各通商口岸附近的手工纺织业遭到冲击。
在这种形势下,我国手工及其纺织业几乎趋于破灭的
边缘。
2.世界纺织技术对我国棉纺技术的影响
英国1738 年发明了“飞梭”装置,使织布投梭频率比手投梭快一倍,而且布幅可以加宽。
18 世纪下半叶,产业革命首先在西欧的纺织工业开始,18 世纪末纺织厂开始使用蒸汽机驱动纺织机器。
从1785 年动力织机出现后,1895 年制成了自动换纡装置,形成自动换纡织机。
1926 年制成了自动换梭装置,形成自动换梭织机,从而使织机进一步走向自动化,但是引纬还是利用梭子。
20 世纪上半叶,相继出现了不带纡管的片梭织机和用细长杆插入纬纱间的剑杆织机,用喷水、喷气方法入纬的喷射机等。
纺织生产历史的第二次飞跃实现纺织机器动力化,在欧洲开始并逐步影响到东亚。
3.我国动力机器纺织技术的萌芽
在《马关条约》之前,洋人没有在中国建厂的特权,他们的企图受到中国政府的制止。
不过洋人办厂企图,
给中国开明人士以启发,认识到利用动力机器办纺织厂是非常有利可图的。
中国人自办动力机器纺织厂始于1872 年,归侨陈启沉在家乡广东南海创办缫丝厂,采用动力缫丝机,这是中国动力机器纺织的萌芽。
1889 年上海机器织布局创建,有纱锭35000 枚,布机530 台,是我国设立机织棉纺织厂的开始。
19 世纪80 年代,我国开始采用引进欧洲设备、聘用欧洲技术人员建设的第一批纺织厂,先后在兰州、上海和武汉开工,从此,在纺织生产中开始利用动力机器和工厂体制。
19 世纪末,英国、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越来越多,同时把纺织技术和管理经验逐步传入在华工厂。
4.我国手工棉纺织机器的革新和改良
西方动力纺织机器引进之后,激发了我国对手工纺织机器的革新和改良。
近代手工棉织造机器的改良,经历了从手投梭机到拉梭机与改良拉梭机,再到铁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