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文:弗里德曼《实证经济学方法论》:内容及另类视角再解读

论文:弗里德曼《实证经济学方法论》:内容及另类视角再解读

论文:弗里德曼《实证经济学方法论》:内容及另类视角再解读
摘要:本文对于《实证》一文多加提炼,并从数学向量的角度再解读,主要探讨了理论是什么、理论的对与错以及实证科学假设的现实性相关问题。

关键词:实证经济学方法论向量假设现实性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essay “ the methodology of positive econnomics ” , and explains some ideas of it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vector. it mainly focuses on “what the theory is ”, “whether the theory is right or wrong ”, “ the reality of assumption of positive econnomics ” and some other related questions.
key words: positive economics, methodology, vector, realistic, assumption
弗里德曼1953年发表的《实证经济学方法论》一文是经济学方法论经典论文之一,该文自发表之后就争论不断,至今仍有各种关于这篇文章的争论和再解读。

本文结合对于经济学方法论的一些自我认识,参考相关文章的分析,对于《实证经济学方法论》的主要观点、证明进行梳理,并从数学向量的角度进行再解读。

一、《实证经济学方法论》的来由和写作目的
《实证》一文初稿写成于1948年底,最初是为了反对历史主义者对于边际分析方法的否定而作。

当时有学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发现,企业普遍是用平均成本加成的方法定价,而不是采用边际定价的方法,由此便认为企业似乎并没有追求利润最大。

种影响因素就可以看做是这个合向量的分向量。

在最初的科学实践中,我们研究的东西比较宏观比较具体,我们一方面可以对于合向量进行观察,另一方面可以对于分向量进行观察。

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当我们的研究对象足够细微,细微到它的分向量是我们无法明确观测到的,那么对于这些分向量的情况我们无从直接知晓,我们只能利用我们相对更了解公理假设、逻辑推导来判断这些分向量的属性,而这是我们所能得到的符合实际情况的最优的办法。

而这个过程让它具有了“内在一致性”,那些分向量的属性情况就是理论假设,而对于其对错的争论正源于此。

我们并无法明确直接的观测到,也就无法确切的知道其对错。

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利用一些间接的现象在一定的概率范围内,把理论认为是暂时可以接受的。

同时,关于是否应该以经验含义来判断其是否是有用的理论,同样是个问题。

一方面由于学科的不断发展,对于问题的研究的不断细化和微观化,对于一个理论是否具有作用,或者是否会在将来的某个时候发挥巨大用场,任何人都无法保证;另一方面在浩瀚的宇宙中,无论从宏观或者微观领域的扩展都无穷尽的现实世界,如果漫无目的的不断提出理论,恐怕永远的提不完,而其中可能大多是跟我们没有任何关系的,因为人类也只是无穷现实世界中渺小的一部分。

就现在现实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我们的目标是对于理论在现期或者未来期是否有用,而双方的争论是对于在未来期中的不确定的有用性该如何看待。

其实其本质是一个经济问题,就是一个理论是否经济,那不妨让被认为脱离现实的理论和贴近现实的理论同时在现实这个大市场中竞争,优胜劣汰,其中最终没有任何用处的理论自然会被摒弃,而有实际价值的会被保存下来,无论它是在现期还是未来期中有价值。

对于实证经济学,弗里德曼认为其与一般性理论不同。

实证科学是研究“是什么”的理论。

“这样的理论是两种要素的综合体:一方面,它是一种被设计用于促进系统的有组织的推理方法的语言;另一方面,它是一个被设计用于抽象负责现实本质特征的实质性假说体系”。

在弗里德曼看来,当作为实质性假说体系的时候,理论就需要被检验,不仅要具有“内在一致性”,还要有“外在一致性”。

从向量的角度来解读,就是对于所研究的对象,其具有主要影
响的分向量和合向量的属性是可以部分明确观察到的,比如其数量特征。

也就是说观察研究的对象是很接近可以能被观察到的范围的,我们能得到关于它的很多信息。

那么既然其所研究对象的向量属性是可以被部分观察到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利用关于它的这部分信息来验证它,从而得到更精确的关于正确性的结论,而用观测到的数据去检验实证理论外在一致性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路。

我们利用公理假设和逻辑推理得出关于分向量和合向量的属性,并通过用实际数据与理论结果相比较的方式来检验这种向量的组合方式是否大致符合实际情况。

关于一般性理论与实证科学理论的区分,弗里德曼在《实证》一文中并没有明确的表达出来,但是如果就其精神而言,我们还是可以明白这种区分的,那就是,仅仅作为形式体系的理论,其假设的确不重要,但是就具有解释和预测能力的实证科学理论而言,假设是重要的。

从向量的角度更本质的理解,对于研究对象的分向量和合向量的属性是否能明确观测到成为了其是否需要用其本身的观测数据加以检验的标准。

而实际上无法明确观测的分向量,本身就无法得到确切数据。

“归纳问题”的不可客服,人类认识范围的局限性,决定了科学理论体系发展的高级阶段必然是逻辑演绎体系。

而演绎体系的起点则是不定义概念和公理假设。

科学理论的发展导致了其必然是由不定义概念和公理假设、逻辑推导、逻辑结论三部分有机构成。

经济学也不能例外。

三、理论的对与错
既然理论可以被归结为是一个形式体系,需要符合“内在一致性”,那么我们可以用是否符合“内在一致性”来判断一个理论的对与错。

对于纯粹形式主义的理论符合“内在一致性”就可以作为理论是否正确的判断依据。

对于实证科学理论,我们还关注理论的解释和预测能力,关注其逻辑结果是否与实际相一致,也就是所谓的“外在一致性”。

对于实证科学,其需要既具有“内在一致性”,而同时又具有“外在一致性”,只有这样它才是一个正确的实证理论。

那么什么是“外在一致性”呢?我们是否能以理论的逻辑结论是否与经验事实相一致来定义“外在一致性”呢?
下面首先考虑一个具有“内在一致性”的实证科学理论的“外在一致性”问题,在这里例子中排除掉了逻辑错误和形式错误。

理论是由公理假设、逻辑推导和逻辑结论三个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

如果局限条件与公理假设符合,经验事实与理论的逻辑结果一致,并且逻辑推导过程没有错误,我们就认为理论接受了经验的检验,就认为这个理论的正确性是可以接受的。

那么当经验事实与逻辑结果不一致的时候,在排除了逻辑错误的可能性之后,应该可以认定是经验事实与理论的逻辑结论不相一致是由于局限条件与公理假设不相符合。

有学者认为,不能因为公理假设与局限条件不相符合,从而导致经验事实与理论的逻辑结果不一致,便否定理论本身。

确实,我们不能由此否定理论本身,但是我们却可以否定这个理论是一个实证理论。

因为之所以成为实证理论,本质上来说是由于其条件或者影响因素是可以被明确观测到的。

那么对于理论和实际的假设不相一致,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理论本身虽然来源于现实中观测的现象,但是理论的假设,只是对于现实条件的一个抽象,是在众多现实向量中,选取了其中的一个无法明确观测的向量进行研究。

那么它虽然源于现实,源于实证,本身却不是一个实证理论。

它只是对于形式体系的研究,而不是对于现实世界的解释和预测。

它不具备实证理论的特征,而更像是一个接近现实的形式体系的理论,只是其抽象程度并不是那么高罢了。

二、理论本身源于该事件,但是却不是研究该事件,假设条件既不是该事件的合向量,也不是任何一个分向量或者其分支。

简而言之,这个理论不是研究这个事件的。

面对这两种情况,如果是前一种情况,那么显然理论属于形式体系的范畴,而不应该用“外在一致性”来判断,更不用谈实证检验。

而如果是后一种情况,理论本身已经与该事件无关,无论是否是形式体系理论或者实证理论,用一个事件的观测结果去判断另一个事
件的理论,显然是不正确的,结果也是无用的。

通过上面的分析,显然,假设的不一致是应该判断这个理论是形式体系理论还是另一个事件,而不用讨论是否决定该实证理论正确性。

下面我们再放松刚才对于逻辑推理过程正确的假设,只认为在我们能认识的范围内具有“内在一致性”,同时假设公理假设与局限条件符合。

在这种情况下,首先,理论的条件与现实局限条件的符合代表了这是一个合适的实证理论和合适的检验数据。

当逻辑结果与实际经验结果不相一致的时候,我们判断逻辑推导中出现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