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修技术标准一、检修一般要求1.1设备检修,应根据设备的技术状况存在的缺陷,列出应修项目和改进项目,组织好人员、材料、备品、工具和技术安全措施,做到修前心中有数,修后有鉴别比较。
1.2参加检修人员,修前必须熟悉设备图纸,质量要求,检修工艺。
1.3设备解体时,对于不能更换或需换一定方位装配的零部件应做好标记,标记应打在侧面,禁止打在工作面上。
1.4拆卸方法要适当,使用工具要合适,防止损伤设备。
拆下的零件要放在干燥的木板上,并注意防尘,防止碰撞,细长的轴拆下后应用多支点支持,或垂直放置,防止弯曲。
1.5拆卸带有衬垫的结合面,应注意测量记录衬垫原始厚度或保留原物,以备组装时作为调整间隙的依据。
1.6易生锈的零件,应涂黄油放置,难拆卸的螺栓,要先用煤油渗入,有些零件经加热可拆下的不可用大锤硬打,精密件在拆装时要用铜棒或软性材料敲打。
1.7零件的工作面和配合面应用清洗液清洗,有锈斑的可用刷子刷掉,再用细砂布磨光并涂上油,用清洗液清洗后的零件应及时吹干或擦干以防生锈。
1.8根据不同零件的精度要求选用布或棉纱擦拭,滚动轴承不可用棉纱擦拭。
1.9清洗机体内壁时若发现油漆剥落应及时补刷。
1.10检修后所有保护罩、密封罩和栏杆应及时补刷。
1.11对于精密器具(游标卡尺、千分尺、千分表)应正确使用,妥善保管,不能测量表面粗糙的零件,不应与其它工具混放。
二、机械密封的要求2.1安装前应仔细检查填料的各部尺寸,应与所用的机械密封型号规格相符,填料孔与轴的不同心度不大于0.20㎜。
2.2机械密封应预组合,用着色法检查动环与静环的工作面,其接触面积不少于50%,并应呈环状。
2.3弹簧紧力应按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调整,调整后将顶丝紧固。
2.4径向密封圈应装配严密,不得偏斜和窜位。
2.5平衡型机械密封其平衡孔不应偏斜,轴的径向晃动应不大于0.04㎜。
三、滑动轴承的检修3.1轴瓦钨金面应光洁,无砂眼、气孔、麻点、裂纹、沟痕、钨金剥落脱壳、变形、变色等缺陷,表面呈现银亮色光泽,无黄色斑点,如需补瓦面时,应选用与原瓦面相同的材质。
3.2轴颈与轴瓦顶部和两侧间隙。
3.2.1轴劲与轴瓦顶部和两侧如图1—1所示,颈和轴瓦装配时,径相间隙首先符合厂家要求,一般情况下应符合下表的规定:SS/2S/2图1—1注:侧间隙为S/23.2.2用着色法检查工作瓦面,接触面上的接触点分布要均匀,且应保证每平方厘米上面不少于两点。
3.2.4推力环与推力轴承外侧内不得转动,一般为紧配和应有0.02-0.04㎜的过盈。
用着色法检查,不少于1点∕㎝2。
不得用加垫法达到以上目的。
四、滚动轴承的检修4.1代号:数字英文字母×××××××轴承内径精度代号外径系列轴承类型轴承结构特点宽度系列4.2设备所用的轴承型号应符合设计要求,轴承内外圈和滚动体无麻点、脱皮、锈蚀、剥落、严重磨损、过热变色、裂纹和破碎等缺陷,保持架完好,转动灵活,无振动、倒转现象。
4.3轴承的各间隙应符合有关规定,轴承间隙的测量可用百分表来测量,即内圈固定,外圈移动,也可用塞尺检查径向间隙。
4.4轴承在轴颈上的装配紧度应符合设备技术要求的规定(一般可采用gD 配合即过渡配合第四种,最大不超过gC过盈配合第三种),内圈与轴不得产生滑动,不得安放垫片。
一般情况下,轴承内圈与轴劲的配合间隙为0.02-0.05㎜。
4.5复查滑动轴承轴颈的椭圆度和锥度,应符合设备技术要求的规定,一般不大于直径的1∕1000,滚动轴承的椭圆度和锥度不得大于0.05㎜。
4.6必要时检查轴的弯曲度,除特殊要求外,一般不大于0.10㎜。
4.7轴承外圈与外壳间轴向和径向配合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并不得在径向放垫片,膨胀端轴承应当有足够的膨胀间隙,其膨胀间隙无规定时亦可按:c=1.2(t+50)2L∕100公式计算。
4.8轴承外圈与轴承盖间一般有0.03-0.08㎜的径向间隙,此间隙可用压铅丝的方法取得。
4.9拆卸轴承时,一般应着力于内圈,若无法着力于内圈时,也可着力于轴承外圈,凡有条件使用扒子拆卸轴承的地方,均不应采用敲打、硬撬的方法。
4.10凡有紧力配合的轴承都应采取加热安装的方法。
在安装前应测量轴与轴承的配合数值,加执温度不应超过140℃,采用油加热时,油温不得超过140℃,禁止使用火焰直接加热轴承。
4.11安装轴承前应进行清洗,清洗要求如下:4.11.1应将轴承内部的灰尘、变质的润滑油及杂物全部清理干净。
4.11.2禁止使用棉纱进行擦拭,用毛刷清洗时禁止转动轴承。
4.11.3清洗后应转动正常,涂上润滑油脂,用布盖好或包好待装。
4.12装配要求:4.12.1装配时应将内外圈轴颈(或轴承座)的接触面擦拭干净。
4.12.2应先用正确的方法和工具,一般应用专用的与内外径直径相匹配的套管。
加力要均匀适中,且垂直于轴承端面,防止单侧受力而使轴承损坏。
4.12.3不得用手锤直接敲击轴承,应垫铜棒或其它硬度较低材料做成的冲击棒。
4.12.4将轴承安装在轴承颈上时,应施力于轴承内圈上。
4.12.5轴承装至轴肩,内圈与轴肩应无间隙,轴承端盖上的垫圈应平整,无毛刺。
4.12.6轴承上注有规格字样的端面应向外,以便检查。
4.12.7轴承装配后应加足润滑脂,有条件的应检查转动情况。
五、轴承座检修5.1轴承座应无裂纹,砂眼等缺陷,内外应无毛刺。
5.2轴承座冷却水座或油室中的冷却水管在安装前必须经水压试验合格,试验压力为冷却水最高压力的1.25倍。
5.3轴承座与台板的调整片不应超过三片(绝缘片不在内),垫片的面积不应小于轴承座的支承面。
5.4轴与轴封卡圈的径向间隙对于滑动轴承为1.5—2.0㎜,对于滚动轴承为0.3—0.6㎜,密封盘根应采用均匀质密的羊毛毡,严实地嵌入槽内,与轴接触均匀,紧度适宜。
5.5采用润滑脂的滚动轴承装油量,按设备的说明书,一般情况下,对于低速机械不多于整个轴承室容积的2/3,对于1500r/min转速的机械不宜多于1/2。
六、轴与键的检修6.1键与槽的配合,两侧不得有间隙,顶部(即径向)一般有0.1-0.4㎜间隙,较长的键应有键螺栓孔,以便于将键取下。
6.2机轴安装,水平误差一般不大于轴长的0.2∕1000。
6.3将键从轴上拆卸时应采用铜棒等软性材料敲击,禁止使用手锤等坚硬件敲击键的表面。
6.4键拆下后,应检查有无裂纹和损坏变形现象,测量键和键槽的尺寸,并做好记录,若配合公差不符合要求,应更换新键,禁止采用加垫或捻键等方法处理。
6.5新键应严按制造工艺进行配制,对应使用的材料必须确认无误,一般使用45号钢制作。
6.6若键的非工作面有轻微的毛刺,局部压滚等损伤时,可用细砂布修磨,键与键槽装配前,应将键槽内的毛刺、锈蚀、斑点用细砂布或刮刀清理掉。
6.7平键、半圆键与键槽的配合,其工作面应紧密配合符合公差要求,其顶部应留一定的间隙。
6.8钩头楔键与键槽侧面应留有一定的间隙值,装配后键头与轮间应留有一定的间隙值,以便拆卸。
七、内燃机车7.1备用机车应按下列规定进行整备7.1.1待机车冷却水温度降至30℃-40℃时,将柴油机冷却水系统各阀及堵打开,排净各部件、管路内的积水。
7.1.2排净燃油箱及燃油管内的燃油。
7.1.3柴油机润滑油,液力传动箱、中间齿轮箱、车轴齿轮箱油,牵引电动机抱轴承及齿轮箱油等,应保持规定的油位。
7.1.4打开空气制动系统各排水阀排出积水,用压力空气吹扫送风管路、风缸、油水分离器、空气压缩机冷却器和所有电机、电器、车体及走行部,清除油垢。
7.1.5对电器部分的换向器和所有接触点涂工业凡士林7.1.6清除砂箱内的存砂,并清扫涂油。
7.1.7取下蓄电池,由蓄电池组集中保管。
7.1.8对烟筒、冷却风扇上部、车体通风孔、空气过滤器外部、牵引电动机通风口等加盖。
7.1.9自动制动机手柄固定于中立位或取出位,关闭门窗及百叶窗,锁闭车门。
7.1.10每月进行一次柴油机盘车和溜轴。
7.2机车检修7.2.1机车应实行计划预防修,实施主要零部件的专业化集中修和定期检测状态修。
检修周期应根据机车实际技术状态和走行公里或使用时间确定,机车检修周期及技术标准按机车检修规程执行。
7.2.2机车定期检修的修程分为厂修、架修、大轮修和小辅修。
7.2.3机车在出段前,必须达到运用状态,下列主要部件和设备必须作用良好并符合要求:7.2.3.1机车的牵引、走行、制动系统,安全保护装置,照明和信号标志,行车安全设备。
7.2.3.2机车制动缸活塞行程要符合规定;采用单元制动器的制动闸瓦与轮箍踏面的缓解间隙为4mm~8mm。
7.2.3.3车钩中心水平线距钢轨顶面高度为815~890mm。
7.2.4轮对:7.2.4.1轮对内侧距离为1353mm,允许偏差为±3mm;7.2.4.2轮箍或轮毂不松弛;7.2.4.3轮箍、轮毂、辐板(辐条)、轮辋无裂纹;7.2.4.4轮缘的垂直磨耗高度不超过18mm,并无碾堆;7.2.4.5车轮踏面擦伤深度不超过0.7mm;7.2.4.6车轮踏面上的缺陷或剥离长度不超过40mm,深度不超过1mm;7.2.4.7轮缘厚度在距踏面基线向上H距离处测量应符合第2表的规定(轮缘原设计厚度在25mm及其以下);第2表7.2.4.8车轮踏面磨耗深度不超过7mm,采用轮缘高度为25mm的磨耗型踏面时,其磨耗深度不超过10mm。
7.2.5内燃机车的柴油机及辅助装置、主发电机、牵引电机、传动装置、蓄电池组、与操纵机车有关的电器及电线路。
八、车辆检修8.1车辆应有识别的标记:车型、车号、制造厂名及日期、定期修理的日期及自重、载重、容积、换长等;货车应有车号自动识别标签。
车辆实行定期检修,并逐步扩大实施状态修、换件修和主要零部件的专业化集中修。
8.2检修周期及技术标准,按铁道部车辆检修规程执行。
8.3车辆的检查及修理,应根据修程范围,在车辆修理工厂进行。
8.4车辆须装有自动制动机和人力制动机。
车辆的制动梁、下拉杆及交叉杆、横向控制杆及抗侧滚扭杆必须有保安装置。
8.5车辆轮对在装配前,应对车轴各部位进行探伤检查。
检修时,按规定对轴颈、防尘板座、轮座、制动盘座及轴身进行探伤检查。
最高运行速度超过120km/h 车辆的轮对装车前,应进行动平衡试验。
8.6车辆轮对的内侧距离为1353mm,其允许偏差为±3mm;轮辋宽度小于135mm的,按铁道部车辆检修规程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