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选修1 王安石变法
【课标及教学要求】
【知识结构】
一、背景
(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1.阶级矛盾尖锐原因:土地兼并使农民赋税增加,还要承担徭役,受高利贷的盘剥,连年的战事和频繁的自然灾害;具体表现:农民起义和兵变相继爆发
2.民族对立严重辽和西夏与宋发生多次战争
3.统治阶级矛盾突出要求改革新朝政的势力同守旧势力斗争激烈,出现朋党之争
(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1.积弱:原因:(1)集中军权。
设立不同的机构管辖军队调兵权与领兵权的分离,实行“更戍法”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训练不精,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2)在荒荒年招募流民当民,军队素质下降;(3)步兵为主,武器质量差,影响军队战斗力;表现:对辽和西夏战争败多胜少
2.积贫:原因:(1)冗官(集中行政权分割宰相职位,官职增加;科举取士多;“恩荫”法授官多)(2)冗兵(面临西夏和辽的威胁;为安定社会秩序,在荒荒年招募流民当
民)(3)对辽和西夏战争耗费付给出大量金银和布匹
表现: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造成了冗费的局面
(三)庆历新政昙花一现
背景:积弱积弱的局面已经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阶级矛盾尖锐,北宋统治岌岌可危
主持:范仲淹、富弼
时间: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庆历五年(1045年)初
中心:整顿吏治,针对腐败的官僚制度
内容:改革文官升迁制度;.严格恩荫制;改革贡举制;慎选地方长官;重视农桑,减轻徭役等。
结果:失败。
原因1、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的反对;2、有人诬蔑
范仲淹、富弼等是“朋党”,宋仁宗对朋党的防范;3、改革过于激进。
影响:宋朝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未缓和,积贫积弱的局面仍在向前发展,统治集团感到危机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
(四)宋神宗起用王安石
原因:1、社会矛盾仍然尖锐2、王安石提出变法主张和设想得到宋神宗的赞赏
3、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消除弊病,克服统治危机1068年,宋神宗即位。
决定起用王安石
二、时间:1069年,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三、目的: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弱的局面;
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五、结果:最终失败
1、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改革充满了阻力
2、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3、支持变法的组织机构不够健全,赏罚也不够公正
4、变法的重要支持力量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势。
5、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被废除
6、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变法本身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没有真正给农民以更大的利益,因而不可能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也不可能很好的解决社会的根本矛盾
六、性质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
七、评价
1、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
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3、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4、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八、启示教训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2、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3、改革必然涉及到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而会有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的斗争。
因此,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行动要坚决彻底,要注意用人。
【重难点解析】
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
相同点是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②变法都得到了当时最高统治者的支持;③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④变法者个人的改革的意志坚定,失败后两人的命运基本相同;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不同点有①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
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③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④结局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成功的改革;王安石变法则失败了。
【检测提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材料二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与哪条新法有关?这条新法有何作用?你对图中人物的言论有何看法?(7分)
(2)材料二与哪条新法规定有关?结合材料分析这条新法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2
(3)材料三中人物观点迥异且与变法失败密切相关。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
……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
材料二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局面日渐突出,社会矛质进一步激化。
王安石在上时政疏中指出:“方今朝廷之位,未可谓能得货才;政事所施,未可谓能合法度,官乱于上,民贫于下,风俗日以薄,对力日以困穷。
”
材料三“及神宗朝,荆公(指王安石)乘政……后人但言其法为百姓害。
而不知共移气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害百姓者,可以一旦为更。
而其害于潮廷者.则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返也。
”——《日知录·宋世风俗》
回答:⑴材料一中所说的“三冗”具体指什么?
⑵为了改变“积贫”、“积弱”局面,王安石各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⑶材料二中王安石变法为能得贤才”,采取了哪些措施?
⑷材料三对王安石变法持什么态度?你是怎样看待王安石变法的?
王安石变法答案
1.
(1)青苗法。
(1分)
积极作用: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货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
(2分)
消极作用:农民借贷利息偏高,负担依然沉重。
(2分)
看法:图中言论有一定道理,但太片面,只看到新法的局限性,忽视了新法的积极性。
(2分)
(2)保甲法。
存在用人失当的问题。
(2分)
(3)第一,王安石变法忽视减轻人民负担,面且用人失察,出现了危害老百姓利益的现象。
第二,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的利益,遭到以太后等为首的大地主、大官僚的阻挠。
(4分)
2.答案:⑴冗兵、冗官、冗费。
⑵积贫: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
积弱: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械监
⑶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
⑷态度:否定(或认为变法危害甚重)。
看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人,积贫的局面有所改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实惠;政治军事实力增强,积弱的局面有所改善。
(其他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