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国际贸易新理论
第三章国际贸易新理论
1、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
表1 部分国家制造业部门行业内贸易指数(%)
工业化国家 1970 1987 1999 发展中国家 1970 1987 1999
美国 55.1 61.0 81.1
日本 32.8 28.0 62.3
பைடு நூலகம்
德国 59.7 66.4 85.4
法国
78.1 83.8 97.7
U.S.A
4 Stanford University 5 Princeton University 6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6 University of Oxford
U.S.A U.S.A United Kingdom United Kingdom
8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R&D费用占GDP的比重
数据来源:中国科第技三章统国际计贸易年新理鉴论
思考:
美国为什么成为科研资源 最丰富的国家?
第三章国际贸易新理论
分析: 美国为什么能成为科研资源最充裕的国家?
美国科研资源最充裕:
- 许多重要的现代科技发明都来自美国 - 基础科学研究先进,投入高 - 世界最著名的大学(科研机构) - 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美国人最多
U.S.A
9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10 Yale University
United Kingdom U.S.A
第三章国际贸易新理论
单位:美元
第三章国际贸易新理论
2005年、2011年各国人均GDP
排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12
国家(地区) 卢森堡 挪威 瑞士 爱尔兰 丹麦 冰岛 美国 瑞典 英国 日本 奥地利 中国
第三章国际贸易新理论
三、研究与开发要素说
代表人物: 鲁伯(Gruber)、弗农(Vernon)
主张:
- 研究与开发能力的大小,可以改变一国在 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
- 一般以研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来衡量一 国或一国的某部门研发要素的拥有量。
第三章国际贸易新理论
R&D费用占GDP的比重
数据来源:中国科第技三章统国际计贸易年新理鉴论
第三章国际贸易新理论
一、从根本上解答里昂惕夫之谜
2、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4)自然资源
美国大量进口矿产资源(资本劳动比较高) 美国出口农产品(资本劳动比较低)
在生产过程投入的生产要素并不仅局限于劳动和资本 美国最充裕的要素不是资本,而是耕地和熟练劳动力 (人力资本)。
第三章国际贸易新理论
里昂惕夫的贡献
第三章国际贸易新理论
国家 美国 美国 美国 美国 英国 英国 美国 美国 美国 瑞士 英国 日本 中国
2010年世界大学排行榜
排名
大学
1 Harvard University
2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国家或地区 U.S.A U.S.A
3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英国 64.3 80.0 91.9
意大利 61.0 63.9 86.0
加拿大 62.4 71.6 92.8
西班牙 41.2 67.4 86.7
平均 56.8 65.3 85.5
印度 巴西 墨西哥 土耳其 泰国 韩国 阿根廷 新加坡 平均
22.3 37.0 88.0 19.1 45.5 78.8 29.7 54.6 97.3 16.5 36.3 82.2 5.2 30.2 94.8 19.4 42.2 73.3 22.1 36.4 48.7 44.2 71.8 96.8 22.3 44.3 82.5
第三章国际贸易新理论
第三章国际贸易新理论
1960~2000年15岁以上人口文盲率国际比较
第三章国际贸易新理论
二、技术要素说
1、技术作为生产要素的两重作用: 第一,现有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与要素禀赋比率的 改变 第二,创新产品的比较利益:先行进行技术创新 的国家具有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
一国在贸易中能否取得基于技术差距的比较优势, 主要取决于该国是否拥有丰富的研发资金及人力 资本,是否具备较高的承担研发风险的能力。
第三章国际贸易新理论
技术差距引起的贸易
需求时滞: 创新国生产——模仿国不生产,bu进口
反应时滞: 创新国生产并出口——模仿国模仿、学习技术
,仍进口。 掌握时滞:
创新国生产并出口,但出口减少——模仿国掌 握技术,开始生产,产量逐渐增大。 模仿时滞:
创新国由出口国转为进口国,模仿国由进口 国转为出口国。
原因:
- 强大的经济实力 - 科研教育制度重视创新 - 移民政策反映了美国对科技的重视 - 美国企业与政府对科研的重视
第三章国际贸易新理论
2005世界大学排行榜
排名
英文名称
1 Harvard University
2 California University Berkeley
3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人均GDP($) 69,056 53,465 49,246 46,335 45,015 44,133 42,076 38,451 36,977 36,486 35,861 1,352
国家(地区) 卢森堡 挪威 卡塔尔 瑞士 阿联酋 丹麦
澳大利亚 瑞典 美国 荷兰
加拿大 (93)中国
全部工业国家
0.70
0.70
资料来源:根据IMF贸易方向统计季报(2002年3月)计算
第三章国际贸易新理论
3、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
第三章国际贸易新理论
3、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
第三章国际贸易新理论
3、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
钢铁行业:
中国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前苏联、日本 (1953-20世纪90年代)
一、从根本上解答里昂惕夫之谜
2、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2)关税和政府的其他贸易壁垒
H-O理论的假设:自由贸易 实际:美国会对劳动密集型产品实行较高程度的保护,
尤其对包含非熟练劳动力的产品的进口限制最多。其他 国家也会对资本密集型产品实行保护。 美国出口的资本密集型产品比自由贸易条件下少。 美国进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比自由贸易条件下少。
里昂惕夫之迷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史上的一 个重要转折点,它推动了战后国际贸易理论的迅 速发展。 关于对里昂惕夫之迷的解释,实际上是从不同侧 面对要素禀赋理论假定前提的修正,并为以后一 系列国际贸易新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第三章国际贸易新理论
二、国际贸易实践出现许多新趋向
1、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 2、发达的工业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 3、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世界市场上主要 出口国的领先或主导位置在不断变化。
第三章国际贸易新理论
不同阶段
模仿时滞:技术差距产生到技术差距引起的国际 贸易终止的时间差距。 反应时滞:从创新国开始生产新产品,到模仿国 开始模仿其技术,生产这种新产品的时间间隔。 需求时滞:从创新国开始生产新产品到模仿国开 始进口这种新产品的时间间隔。 掌握时滞:模仿国开始生产创新国创新的产品, 到生产能够满足国内需求,并开始出口这种新产 品的时间间隔。
4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5 Oxford University
6 Cambridge University
7 Stanford University
8 Yale University
9 Princeton University
10 ETH Zurich
理论分析的结果
• 美国资本充裕,应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 集型产品。因此
• (Kx/Lx)/(Km/Lm)
第三章国际贸易新理论
一、从根本上解答里昂惕夫之谜
1、什么是里昂惕夫之谜 实证分析的结果
(Kx/Lx)/(Km/Lm)= 0.77<1
1947年,美国向世界其他国家出口的是劳 动密集型产品,而换取的是相对资本密集 的进口产品!
一、从根本上解答里昂惕夫之谜
2、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1)生产要素密集型逆转;
H-O理论假设:同种产品生产技术相同,要素密集型也 相同
实际:各国要素价格不同,同种产品的要素密集型也有 差异里昂惕夫以美国生产产品时的资本劳动投入比来计 算出口、进口中的资本劳动投入比
美国的出口、美国的进口
第三章国际贸易新理论
第三章国际贸易新理论
2020/12/7
第三章国际贸易新理论
第一节 新贸易理论出现的背景
一、从根本上解答里昂惕夫之谜
里昂惕夫
第三章国际贸易新理论
一、从根本上解答里昂惕夫之谜
1、什么是里昂惕夫之谜 赫克歇尔-俄林的理论 里昂惕夫对H-O理论进行验证
• 20世纪50年代初,用美国1947年进出口行业所用的资 本存量与工人人数数据来检验赫克歇尔-俄林理论。
美国、德国 (二次工业革命-1950年代)
英国 (18世纪)
第三章国际贸易新理论
3、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 半导体工业:
韩国、中国台湾 (20世纪90年代以来迅速崛起)
日本 (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
美国 (战后初期-20世纪90年代)
第三章国际贸易新理论
第三节 新要素贸易理论
该理论主要观点:应扩展生产要素的范围 人力资本说 技术要素说 研究与开发要素说 信息要素说
第三章国际贸易新理论
技术进步强化发达国家高科技产品比较优势
当代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的贡献率: 1950s—1960s:40—50% 1970s—1980s:60—70% 1990s: 90%(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