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贸易理论: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贸易一、新贸易理论的突破点1、强调比较优势的传统贸易理论难以解释“北北贸易”(1)世界上大部分贸易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他们有着相似的人均收入、技术和禀赋。
(2)而李嘉图和H-O模型认为贸易模式有技术和禀赋决定的比较优势决定。
2、北北贸易的特征:大量的行业内贸易;产品差异化(水平差异,技术差异和垂直差异),参与贸易的企业通常表现出规模报酬递增。
3、传统贸易理论的关键假设包括:生产函数规模报酬不变,完全竞争和产品同质;而新贸易理论则恰恰认为引起贸易的原因是:规模经济(外部、内部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倾销)和产品差异化二、不完全竞争和贸易1、国内垄断均衡(1)假定:国内X由垄断厂商生产,而国内Y产品却是竞争市场。
(2)垄断的边际收益:给定“逆需求函数”P X=P X(X),当然有dP X(X)/dX<0。
总收益为TR= P X(X)X边际收益为MR=dTR/dX=[dP X(X)/dX]X+ P X(X)=P X[1+(dP X/dX)(X/P X)]又由于X的需求的价格弹性e X=-(dX/dP X)(P X/X),则MR=P X(1-1/e X)< P X(3)X部门的企业利润最大化要满足MR X=MC X,即MR X=P X(1-1/e X)=MC X。
由此可知,P X=MC X+ P X(1/e X)(4)一般均衡条件下,有MRT= MC X / MC Y,于是有MR X/MR Y= MC X / MC Y =MRT因此,MRT=MR X/MR Y= P X(1-1/e X)/P Y< P X/P Y总结:a、垄断者将X的产出限制在完全竞争水平之下;b、垄断者将X的价格提到完全竞争水平之上;c、由此可知,垄断者导致福利下降。
2、通过贸易加强竞争的得益假设本国是小国经济,世界市场价格固定,这意味着一旦开放贸易,X商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为无穷大。
即e X→∞,从而有MR=P X*(1-1/e X) → P X*,于是MRT = P X*/P Y*,如图A→B:加强竞争所得;B→C:分工和交换的收益总结:当存在不完全竞争时,除了贸易所带来的收益(专业化和交换收益),还存在加强竞争后的收益。
因为不完全竞争带来的市场扭曲被消除。
3、一个简单的垄断竞争模型(1)假设:由大量厂商构成的某行业,进出自由;每个厂商生产差异化的产品,具有一定的垄断性;每个厂商选择自己的价格,并接受其他厂商的价格;行业内厂商的数量由零利润条件决定。
(2)需求:代表性厂商的需求量由下式决定Q=S[1/n-(P-P)] (1)其中,Q为厂商的销量;S为市场规模;n为厂商数量;P为该厂商自己的价格;而P为竞争者的平均价格。
这里假设P变化时,S保持不变。
(如果S是P 的函数,则结论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3)生产与成本:代表性厂商成本函数为C=F+cQ (2)其中,F为固定成本,c为边际成本,Q为产出。
当然,自然有平均成本AC=C/Q=F/Q+c (3)(4)市场均衡:假设所有厂商的需求函数和成本函数都相同,于是其最优价格P也就相同,有P=P,我们要求厂商数量n和平均价格P。
◆首先,既然均衡时所有厂商价格相等,那么Q=S/n。
将其带入(3)式,有AC=nF/S+c (4)上式说明,厂商越多,每个厂商的平均成本越大(因为市场容量有限,厂商越多,每个厂商的产量就小,但是固定成本不变,所以平均成本就大了);而市场规模越大,每个厂商的平均成本就越低。
于是AC与n的关系,可以描述为“CC曲线”,如后图。
◆其次,我们可写出代表性厂商的利润Π=PQ-C=PQ-(F+cQ),代入需求函数Q=S[1/n-(P-P)],有Π=S[1/n-(P-P)](P-c)-F (5)∂∏∂P=0,得代表性厂商选择价格以最大化自己的利润,令/1/n+c+P=2P又由于所有企业都一样,于是P=P,从而P=c+1/n (6)可见,厂商数量与价格之间呈负相关,我们把这个关系描述为“PP曲线”。
◆最后,如下图所示,PP曲线和CC曲线的交点便决定了均衡的厂商数量和价格水平。
(为什么?因为交点才是零利润,即价格等于平均成本)如图,当n=n1的时候,P1>AC1,于是有资本流入该行业,n增加,P下降;当n=n3的时候,P3<AC3,于是有资本流出该行业,n下降,P上升;直到n=n2的时候,P2=AC2,没有经济利润,资本不流动,实现均衡。
(5)垄断竞争与贸易◆假设:两国消费者有相同的偏好;两国的技术和禀赋也相同。
◆贸易扩大导致市场规模扩大,S↑,由CC:AC=nF/S+c,而PP:P=c+1/n;这会导致PP不变,CC下移,从而n增加P下降。
如图◆对生产和消费的影响:国内和国外的企业不会生产同一种商品,因为会导致负利润(需要固定成本的同质商品进行价格竞争会导致亏损,参考伯川德模型)。
因此,令国内商品的种类为n,国外商品的种类为n*,由于两国消费者面临相同价格且偏好相同,从而消费正数量的每种商品,进出口差异化的商品形成“行业内贸易”。
◆总结:即使两国技术和禀赋相同,也能产生贸易;在贸易形成的较大规模的市场里,厂商的成本降低,价格降低,消费者能享受更低价格和更多样化的商品。
4、倾销与反倾销(1)概念:◆这是国际贸易中最常见的价格歧视,指的厂商对出口商品收取比国内相同商品更低的价格。
◆倾销一般分为:偶然性倾销、掠夺性倾销和长期性倾销。
偶然性倾销指的是为了清除剩余货物等偶然行为;而掠夺性倾销则是指为了打败竞争对手,获得垄断地位后获取垄断利润。
而长期性倾销比较复杂,如果没有政府的补贴支持,即长期性倾销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结果的话,则需要一定的条件如下。
◆长期性倾销的条件:面临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两个市场可以分割;国内的需求的价格弹性要小于国外。
如图(2)倾销的法律定义:根据《1994年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第六条规定,法律上所指的倾销,有以下三个构成条件:◆产品低于正常价格或公平价格出售。
其中,正常价格或公平价格指的是原产地国内市场销售价格,或者在某些情况下是该国向第三国出口的市场销售价格等。
◆低价销售行为对进口国产业造成了损害。
其中,损害包括实质性损害、实质性威胁或实质性阻碍,是指对进口国相同产品的整个产业造成的损害。
◆损害和低价之间存在因果联系。
(3)倾销的危害(很多说法其实站不住脚,请自己思考)◆对出口国的影响:挤占出口国其他企业的海外市场份额;损害出口国的消费者利益,因为国内价格更高,而大量产能用于出口;扰乱出口国市场秩序,引发过度竞争,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
◆对进口国的影响:阻碍进口国相应产业发展;扭曲进口国市场秩序,造成错误的价格信号,容易造成质量降低等;威胁和抑制进口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的建立。
◆对第三国影响:挤占第三国市场,扰乱国际贸易正常秩序。
(4)反倾销措施◆征收反倾销税假设在征收反倾销税之前,垄断企业面临的需求曲线为D,边际收益曲线为MR,从而按照MR=MC的原则,选择出口Q,市场价格为P。
但是,一旦征税了,假设该国国内价格要比进口价格高SP’,需求曲线会往下移动SP’,变成D’。
这说明,企业仍然出口Q,但是因为征税,拿到手的价格是P-SP’。
因此,根据新的需求曲线D’和新的边际收益MR’,有新的出口量Q’,市场价格为S,征税后企业拿到的价格为P’。
进口国政府获得的税收收入a+c,损失的消费者剩余是a+b,于是对于进口国的净效应取决于a和c的大小。
世界的净损失为b+(P-P’’)Q’Q。
◆协商三、规模报酬递增与贸易(1)模型假设◆规模报酬递增:X、Y产品的生产函数都是k次齐次的,k>1。
这意味着边际转换率MRT=-dY/dX递减,即生产可能性曲线是凸向原点。
也即是,随着产业扩张,单位产出的成本递减。
◆假设单个企业很小,不能影响价格,是价格的接受者。
◆两个经济体完全相同。
Y(2)封闭的时候,各自在A点进行生产和消费,相互之间不存在比较优势。
(3)但是,如果开放贸易,仍可以从贸易和专业化分工中获得好处。
比如,H 专业化生产Y,而F专业化生产X,然后各自用产出的一般来交易,如图:(4)当然,收益的分配取决于偏好,如果两国都愿意在E点进行消费的话(在给定当前价格下都愿意消费更多X),就会造成X的超额需求,从而,相对价格P X/P Y上升。
如图,甚至会出现福利的绝对下降。
(5)产品价格与要素价格在贸易之前,两国情况都一样,要素相对价格w/r也一样。
贸易之后,H专业化生产Y(Y是资本密集型);F专业化生产X(X是劳动密集型)。
假设他们有相同的禀赋,则要素边际产出之比会不同,从而贸易反而会造成要素收入的分化。
四、行业内贸易(IIT:Intra-Industry Trade)1、行业内贸易的定义和历史(1)定义:相似产品的同时进出口。
IIT一般体现为某行业进出口总量减去净出口或净进口。
即,IIT i=(X i+M i)-|X i-M i|Grubel-Lloyd指数(GL指数):GL i=[(X i+M i)-|X i-M i|]/( X i+M i)GL i=0,意味着完全没有行业内贸易。
GL i=1,意味着完全的行业内贸易。
所以GL i越大,意味着行业内贸易程度越深。
(2)历史◆1960s ,工业化国家之间行业内贸易膨胀。
1967年,OECD 国家50%的贸易是行业内贸易。
对此的解释主要是着眼于需求方面:制造者首先要迎合国内需求者的偏好;而人均收入相近的国家,国内需求也相似,从而行业内贸易主要发生在收入相近的国家之间。
◆之后,工业化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行业内贸易也显著增长(南北IIT )。
对此的解释主要是修改后的H-O 模型。
2、行业内贸易的相关理论(1)基于规模经济和产品多样化的模型这类模型一般假设行业具有规模经济而且没有进入障碍,因为竞争导致利润为零,从而企业只愿意生产一种差异化的产品;而消费者则偏好多样化消费;从而各国专注于生产差异化的产品以节省成本,同时通过贸易实现多样化消费。
(2)行业内贸易的同质产品模型(相互倾销)因为产品同质,所以行业内贸易只能是作为寡头垄断市场中厂商的策略行为的结果。
(3)包含中间品(intermediate product )贸易的模型这类模型沿用了H-O 模型的两种同质最终商品和规模报酬不变的假定。
但是引入了中间产品。
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双向贸易也是行业内贸易。
(4)跨国生产模型跨国生产一般会联系到规模经济或者产品差异化等假设。
3、一个简单的垄断竞争模型(Krugman ,1980)(1)假设a 、经济体中所有人的效用函数都一样,为i iU c θ=∑,0<θ<1 (1)其中,c i 为代表性个人对第i 种产品的消费,i=1,…,n ,n 为实际生产的商品的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