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International Trade》 (第4章 国际贸易新理论)
《International Trade》 (第4章 国际贸易新理论)
发展中模仿国
( 如中国)贸易
0 X < M
) 贸易 ( 发达模仿国 如日本 t
•来源:方齐云,方臻 旻编著,国际经济学 (研究生教学用书), 东北财经大学 出版社, 2009年3月第1版, p55,稍有改动
创新国 ( 如美国 ) 贸易 (b ) X 表示出口 , M 表示进口 , 净出口 = X - M
9
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产品的要素密集性质 和生产国、出口国的变化
生命 周期 阶段
产品创新时期
产品成熟时期
产品标准化时期
要素 密集 性质
研究与开发密集型
资本密集型
劳动力密集型
生产国 和 出口国
美国
欧洲和日本
发展中国家
10
小结:产品生命周期模型的分析基础和方法
理论基础
比较优势理论 :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新要素(技术)理论
28
规模报酬递增的原因
原因 •专业化 •高效率的设备 •降低投入要素的单位成本 •利用副产品 •辅助设施的发展 机制 •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专业化的机会增加,导致劳动 生产率的提高; •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使得高效率、专业化的设备能 够投入使用(在小规模情况下不可能); •大规模的买者可以从供应商那里得到数量折扣; •在某些产业中,大规模经营就可以利用副产品(小规 模情况下,这些副产品被浪费掉); •在某些情况下,大规模经营厂商会刺激其他厂商为其 生产和提供辅助设施和服务,如运输系统和仓储设施 等,从而导致其成本节约。
4
技术差距、技术转移与国际贸易
创新国:研究开发实力雄 厚,具有技术领先优势
① 出 口 口 出 ③
•专利权的转让、技术合作、对外投资等, 创新国的技术流传到国外;
模仿国
②模仿国自行生产并减少进口
5
技术差距的贸易模式图示
•甲国:创新国 •乙国:模仿国 •需求滞后(Demand lag) •反应滞后(Reaction lag) •摹仿滞后(Imitation lag) •掌握滞后(Mastery lag)
• 对部分产品(机电产品)的国际贸 易现象作了合理的解释
12
4.2 需求决定的贸易模式
• 需求因素在之前的国际贸易理论中被忽视。
如H-O理论假定:两国需求完全相同。
• 现实中:需求有差异性。 • 决定需求的因素
– 实际需求:地理气候等环境差别 – 喜爱偏好: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差异等 – 收入水平:收入差异
•产品是完全无差别的
•厂商进出一个行业完全自由 •信息充分
•现实经济中,大部分商品是有差别(differentiated Product)的。 •产品的差别意味着不完全竞争的存在。
22
异质产品的两种表现形式
同一产业部门生产的同类、异质产品 垂直差异 即产品质量的不同,以满足不同收入的消费者的需求 水平差异 即产品质量相同但特征不同,以满足同等收入消费者的多样
性需求
•这两种差异都可以形成各个不同的生产者在消费市场的垄断地位,产业内 贸易由此而发生。
23
2)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 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 • 产品的长期平均成本会受生产规模的影响:
如果生产规模太小,产品的平均成本会较高。 随着规模的扩大,产量的增加,产品的平均成本会下降。
14
2)偏好相似理论
• 瑞典经济学家林德尔(Staffan B.Linder) 1961 年在《论贸易与转换》一书中提出。
•从需求方面探讨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认为国家间需求和偏好越相似,贸易量就越大。 •偏好相似理论(Theory of Preference Similarity) : 又称收入贸易说 , 或重叠需求理论(Theory of Overlapping Demand) 或需求相似理论(强调需求结构的相似性对贸易的影响)。
• 他们认为,当代国际贸易的产品结构大致有两种: – 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 •可以用生产要素禀赋 –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 ) 理论进行解释。
•国际贸易的新现象, 要用新的理论解释。
• 产业内贸易的产品特征: – 消费上能够相互替代,是同类产品的交换 – 生产中需要相近或相似的生产要素投入
•规模收益递增
•产品的差异化
21
1)产品的异质性与国际贸易
• 完全竞争(Perfect Competition) 的假定条件之一:产品 同质。
完全竞争市场的四个条件
•市场上有无数的买者和卖者
•每一个买者和卖者只能被动地接受市场价格,任何人对 市场价格都没有控制力量。
•同一行业内每个厂商生产的产品完全同质。这样,每一 个厂商既不会提价,也没有必要降价。 • 市场进入没有任何障碍。 •市场中每一个从事交易活动的人都准确地掌握与自己的 经济决策有关的全部信息。
13
1)基于不同偏好的贸易
•两国有相同的生产可能性前沿: 要素禀赋和技术完全相同 •两国社会无差异曲线不同
•仅仅因为需求的差异, 也能产生国际贸易
•来源: [美]Dominick Salvatore著,International Economics, 国际经济学第10版,杨冰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p64
15
国际间制成品贸易发生的原因
为本国市场 生产新产品
市场饱和 出口
产品多出口到 偏好相似的国家
人均收入相近 •人均收入与商品需求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关系,需求的 相似性也可以用人均收入水平的相近来代替。 •人均收入:Per Capita Income
16
偏好相似理论图解:
人均收入与贸易的可能性示意图
19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贡献
时间
•20世纪70年代前 •70年代中期
代表人物 •巴拉萨(Bela Balassa)
主要贡献
•大量经验性研究 •开创性、系统性的研究。 •著作:《产业内贸易》
•格鲁贝尔 (H.G.Grubel) •劳艾德(P.J.Loyld)
•格雷(Gray) •戴维斯(Devies) •克鲁格曼(P.Krugman) •兰开斯特(Lancaster)等
27
案例: 汽车工业“马克斯—斯尔伯斯”曲线
• 马克斯和斯尔伯斯:《汽车工业》。 • 他们整理1954年英国某公司成本结构数据,发现单位成 本随产量扩大而呈下降趋势。 • 其主要结论为: – 当年产量由0.1万辆增加到5万辆时,成本下降40%; – 由5万辆到10万辆时,成本下降15%; – 由10万辆到20万辆时,成本下降20%; – 由20万辆到40万辆时,成本下降5%; – 以后产量每增加10万辆,成本下降比例及下降幅度更 小,直到100万辆为止。
•A、B:不同的收入水平; •OP: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 •a 、 b: A、B收入水平下消费商品 的典型加工深度; •两国的消费区间:a ±、 b±; •交叉区域为双方都消费的加工深度, 即贸易的基础。
•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收入对应一定的消费区间
18
4.3 产业内贸易理论
• 60年代以来出现。 • 美国经济学家格鲁贝尔(H.G.Grubel)等发现发达国家 间的贸易并不是按H-O原理进行的。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示意图:
不同类型国家生产和出口产品的更替
创新国 ( 美国 ) 销售量 I 新生期
II 成长期
III 成熟期
IV 销售下 降期
V 让位期
0 (a ) 净出口 X > M
T1
T2
T3
T4
T5
t
•在不同的生命 周期阶段,产 品的要素密集 性质发生了变 化,拥有比较 优势的国家发 生了变化,导 致进出口的方 向也发生变化。
•促进贸易发展的企业作用和外部环境因素?
2
4.1 技术与贸易
•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仅考虑三种生产要素: – 劳动力 •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劳动) – 资本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劳动、资本) – 土地 •技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被忽视
• 考虑技术对国际生产和贸易的影响
技术差距论(波斯纳,M.V.Posner)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弗能,R.Vernon )
• 4.1 技术与贸易
技术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技术差距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需求因素对国际贸易有什么影响? •为什么当代的国际贸易更多发生在 发达国家间而不是发达和发展中国家之间?
• 4.2 需求决定的贸易模式 • 4.3 产业内贸易理论 • 4.4 国家竞争优势论
•一国为什么会同时大量进口和大量出口同 一类商品,例如美国和日本间的汽车?
分析内容:
•国际贸易的基础 •贸易模式的动态扩 展
分析方法 :
动态
技术创新 和 技术传播
分析角度 :
11
对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评价
优 点
•把技术要素引入贸易模型,比传统 理论进了一步
不 足
• 产品生命周期循环不一定是普遍和 必然的现象
•动态发展了比较优势理论和H-O理 论
• 创新和模仿者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 被固定,这不一定符合现实。
•来源:唐海燕编著,国际贸易学 ,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年2月第1版,P139
6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美国市场营销学家弗农(Raymond Vernon) 提出,威尔 士(L.T. Wells)等进行发展。 • 弗农论文: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 令Q=f(X1,X2)表示两种投入要素的生产函数,其中 – X1、X2:投入数量; – Q:产出数量。 • 设θ为比例系数, f(θX1,θX2)>θQ,则为规模经济(报酬递增); f(θX1,θX2) <θQ,则为规模不经济; f(θX1,θX2) =θQ时,则为规模经济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