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治安之巨献:王安石创建保甲公元10至13世纪的宋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人民生活水平之高,在当时世界上无出其右者。
但偏偏宋代又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时代,如何维护地方治安,是宋代300年一直探索的问题,保甲就是宋代最为伟大的贡献之一。
1、养兵百万,处处无兵维护地方治安,不仅需要物质上和制度上的保障,更重要的是需要人力。
在中国古代,军队一直是保障国家安全和维护社会治安的主力。
宋代自建立之后,是很重视军队的建设的。
据研究,在王安石变法前的北宋前六任皇帝时期,宋代总兵力分别是378000、666000、912000、1410000、110000、1070000人1,兵力几乎增长了3倍。
养兵的费用,据宋仁宗时熟悉中央财政状况的蔡襄的说法,占到了全国总收入的60-70%2。
但养兵百万的宋代,却出现了“处处无兵”警备地方的怪事。
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春夏之交,京东路沂州在接连几年的蝗灾之后,又遭遇百年大旱,粮价飞涨,路有饿殍。
但沂州官府依旧不放松赋税的催收。
饥民忍无可忍,冲进官府,抢夺粮食财物。
宋仁宗急令巡检使朱进带领“捉贼虎翼卒”前往镇压。
但虎翼卒大多出身贫民和流民,训练和纪律本就不强,平日里饷钱又常被军官克扣,因此,不堪忍受皮鞭、棍棒催赶下的急行军,在军卒王伦的领导下,揭竿而起。
王伦兵变的人数不多,但影响很大。
史料记载,王伦挥师南下扬州,行程千里,沿途“盗贼”纷纷加入,如入无人之地。
之所以如此,当时欧阳修给皇帝的上书中认为与兵制有关。
“今自京发兵,则道远不及;外处就拨,则处处无兵”。
镇压王伦兵变,如果自京师调兵,需要长途行军,时间上来不及;如从外地调兵,则外地又无兵警卫,顾此失彼,处处无兵3。
其实,欧阳修的总结,固然没有错,但他没有也不可能看到更深层次的原因。
养兵百万、处处无兵,总的根源在于宋代皇权的加强。
960年,赵匡胤黄桥兵变,黄袍加身,成为宋代开国皇帝。
为防止他人效法,赵匡胤就采取多种措施以加强皇权,巩固赵家天下。
不幸,这些被奉为“赵氏家法”的措施,却导致了宋代的三大危机。
一是财政危机。
宋代皇帝采取分化事权以使百官互相牵制、恩荫为官拉拢官僚阶层、大兴科举拉拢读书人等方式加强皇帝集权,导致“冗官;为防止社会经济大发展导致的大规模流民对皇权的冲击,宋代大规模招募流民入伍,导致“冗兵”;而“冗官”、“冗兵”,再加上以丰厚的财富、俸禄优待将领、官僚,大大加剧了财政负担,导致“冗费”。
二是社会危机。
宋代彻底停止了汉唐时期给农民授田的制度,又不限制土地买卖、兼并,富者有田无税,贫者负担沉重,导致农民流离失所,暴动频繁,盗贼遍地。
三是边地危机。
宋代为防范武将,实行更戍法,导致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大批招募流民入伍,缺乏必要的训练和纪律约束;兼之财政危机军费无保障;导致军队战斗力下降,无力应对边患。
在上述的王伦兵变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三大危机的影响。
例如:为什么面对蝗灾、大旱,沂州官府不敢采取减免赋税徭役的传统措施?因为财政危机下不敢减免。
为什么“捉贼虎翼卒”主要是由流民构成?因为社会危机下流离失所的农民太多。
为什么本是去“捉贼”的“虎翼卒”会兵变?因为财政危机下军费无保障,训练、纪律无保障,兵饷被克扣。
为什么镇压王伦兵变需要外地调兵?因为边地危机下军队集中到了京畿和边地。
因此,三大危机的相互交织,使得宋代基层秩序乱象呈现,王伦兵变就是典型的事例。
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军队维护地方治安的模式,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1程民生.宋代兵力部署考察.史学集刊.2009,(5),66-81.2蔡象.端明集卷22,”论兵十事”条.3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第6册,卷142,庆历三年八月辛亥条,3419 - 3420.2、王安石重塑传统:从什伍到保甲: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江西临川人,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王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很强,少年时随父亲到过南北不少地方,耳闻目睹了宋代的社会问题,立下了“矫世变俗”的志向。
在1042年中举之后,王安石多次担任地方官吏,逐渐形成了变法的思想。
宋神宗即位后,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
在宋神宗的支持下,从1070年到1076年,王安石开始了一系列的变法运动。
王安石生性倔强,有坚强的意志和社会责任感,矢志不渝厉行变法,被当时人戏称为“拗相公”。
王安石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深远的影响,他也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王安石变法中与警察制度最为密切的措施,就是创建了保甲制度。
而这与他变法的指导思想分不开的。
王安石曾经上书皇帝,要“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这既是他解决财政危机的指导思想,也是他创建保甲的指导思想。
简单的说,维护基层的秩序,不能仅仅依靠官府(尤其是军队),因为这会加重财政负担,而是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王安石就是为此目的创建保甲的。
从“保甲”一词含义的演变,都与社会或利用社会资源维护治安密切相关。
“保甲”最初的含义,据学者的研究,就是以甲第保护甲第,自己保护自己的意思,可以归纳为“自卫”二字1,也就是民众的自我防范。
民众的自我防范在中国史有着悠久的历史。
孟子提到周代井田制下的农民“出入相友,守望相助”,据清人焦循的解释,“守”主要指“防备”,即防备眼前过往的人顺手牵羊拿走东西;“望”主要指“伺察”,伺察那些隐伏的盗贼冷不防上门来抢劫2。
宋以前,为了更好的自我防范,民众又自发建立了各种社会防范组织。
如,两汉之际士人依靠宗族聚坞自保3,汉末魏晋之坞壁4、唐代的私人结社5等。
对于社会防范组织,官府大体上有三种态度:一是禁止,如汉代的禁止私社6;二是承认,但通过制度和立法来强迫这些组织承担治安义务和责任,如清代律例对社会组织的治安责任的规定7。
三是另起炉灶,官府在政府系统和社会组织之外,利用社会资源,直接组织民众、动员民众,维护基层社会秩序。
这第三种态度就是保甲的第二个含义。
明人就是从这个角度来解释:“保甲,编籍民户,彼此诘察,防容忍奸宄也”8。
官府直接组织民众维护基层秩序,据说源于三代的六乡六军。
但可信的史料应当始自春秋时期的管仲变法中“五家为轨”的规定。
此后,秦汉实行“什伍连坐”;晋代有闾伍之法、北朝有“三长制”、邻比族党制、团制,大体类似“什伍连坐”9;隋朝实行保闾族以相检察10;唐代制定“伍保制”,规定:四家为邻,五邻为保,保有长,以相禁约;保内成年男丁都有防范盗贼、报告奸宄的责任,否则施以连坐11。
在王安石以前没有被命名为“保甲”的制度。
保甲制度是王安石始创,“保甲”一词也1周中一编著.保甲研究,第3-4页.南京:独立出版社,1947.2[清]焦循著.孟子正义,十三经清人注疏本,上册,第359-360页,北京:中华书局,1987.3余英时著.士与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史丛书,第263-269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4陈寅恪.桃花源记旁证. 陈寅恪著,金明馆丛稿初编,第188-200页,北京:三联书店,2000.5参:傅晓静.唐五代民间私社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孟宪实. 敦煌:民间结社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6宁可.述“社邑”,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85,(1).7柏桦吴爱民.清代律例规定的民间组织治安责任.学术交流.2009,(1).8[明]张自烈撰[清]廖文英续.正字通,“甲”字注释,续修四库全书经部第235册,第124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9闻钧天著.中国保甲制度,第119-125页.武汉:直学轩,1933.10唐]魏征等撰.隋书第3册卷24食货志,第680页. 北京:中华书局,1973.11罗彤华.唐代的伍保制.梁庚尧等主编.城市与乡村. 第88-117页.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是王安石的发明1。
但上述的制度,较之王安石的“保甲”,有保甲之实而无“保甲”之名,从实质来说,都是官府利用社会资源、直接组织民众维护基层治安的方式,本质上没有区别。
因此,王安石创建保甲,应该是在北宋的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对传统制度的重新塑造。
王安石本人曾经说过保甲是师法三代的六乡六军、秦代的什伍之制。
而保甲的作用,王安石认为不仅可以消除盗贼,使民众熟悉兵事,补充军队,还可以节省国家财政支出,“此宗社长久之计也”2。
这对养兵百万、处处无兵的宋王朝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
王安石创建保甲,始于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随后又陆续有调整。
主要内容有:(1)结保。
相邻的居民每10家结为1小保,设1保长;每5小保结为1大保,设1大保长;每10大保设1都保,设都保正、都保副各1人(熙宁八年改为每5家为1小保,5小保卫1大保,10大保卫1都保);保长、大保长、都保正、都保副都要选有行止、心力、材勇、富裕的主户担任。
(2)抽取保丁。
户不分主客,家有2名年满15岁以上的成年男丁,抽1人编入保甲为保丁,两丁之外若还有余丁,并附在保内,其中有武艺和最富裕者也编充保丁。
(3)自行装备兵器。
除朝廷法令禁止收藏的兵器外,保丁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己装备,以便习武、制止犯罪。
(4)轮差巡警。
每夜由大保长轮流安排5名保丁在本大保巡逻;遇有盗贼,击鼓报警,大保长及大保内居民需协助;抓获盗贼,按标准赏赐。
(5)伍保连坐。
同保内有犯罪的,知道而不报告,按伍保法连坐;邻居留宿三人以上强盗三日的,即使不知情,也要以“失觉罪”查处;若保内有外来行止不明之人,须觉察收捕送官。
(6)每保创制一牌,书写所管居民户数和保丁姓名3。
保甲首先在开封试点实施,随后推行北方五路乃至全国。
最初,保甲的主要目的在于治安,所谓“以捕盗贼相保任”4。
但此后,保甲逐渐转向兵制,通过保甲制度下保丁的武艺训练,实行征兵制,征招保丁入伍,改变以往招募流民的募兵制,以提高军队战斗力。
保甲的实施,在当时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后来的章惇曾经向宋哲宗提起:王安石变法时全国保丁70余万,教艺既成,更胜正兵,并且不费户部一钱5。
3、“拗相公”的执着王安石对保甲颇为自负,曾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
”6但是,保甲自实施之日起,就出现了诸多问题。
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超经济强制民众承担义务。
如保长、大保长、都保正、都保副不同于汉代的乡长,不是官,而是役,没有薪水7。
保丁为了训练武艺和轮差巡警,必须自己置办弓箭;而每个小保也需要自筑射垛,自建执勤的铺屋,自置警鼓。
这些都需要民众无偿承担费用,致使“中下之民,罄家所有,侵肌销骨,无以供亿,愁苦困弊,靡所投诉,流移四方。
8”因此,保甲遭到了很多大臣的非议。
如司马光就严厉批评保甲是“驱民为盗”、“教民为盗”、“纵民为盗”9。
甚至连支持变法的宋神宗也表示怀疑。
但“拗相公”王安石始终坚持认为这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
京畿试行保甲之初,开封府报告有保户为置办弓箭而典当衣服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