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糖尿病全程血糖控制PPT课件

糖尿病全程血糖控制PPT课件

5
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诊断
空腹血糖 mmol/l
7.0 IFG
6.1
DM IFG+IGT
IGT
负荷后2小时血糖 mmol/l 7.8
11.1
6
1型糖尿病
患者胰岛B细胞绝大部分被破坏,达80%以 上,胰岛素绝对缺乏,血浆胰高糖素升高。 患者血糖水平显著高于正常,易发生酮症。 外源胰岛素治疗是必需的。
4
糖尿病诊断标准
1. 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 ≥11.1mmol/l(200mg/dl) 或
2. 空腹血浆葡萄糖(FPG)水平≥7.0mmol/l (126mg/dl) 或
3.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中,2hPG水平 ≥11.1mmol/l(200mg/dl)
儿童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与成人一致
噻唑烷二酮类
周围葡萄糖摄取减少
21
胰岛素促泌剂
磺脲类促泌剂: 非磺脲类促泌剂(格列奈类):
22
磺脲类药物发展历史
1955—1966年 第一代磺脲降糖药 ( 甲磺丁脲、氯磺丙脲)
1966年以后 第二代磺脲降糖药 (格列吡嗪、格列本脲、格列齐特) 1996年 新一代磺脲药物 (格列美脲)
2
DM定义
DM是一组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 作用缺陷而引起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 代谢性疾病,长期高血糖导致全身器 官损害,尤其是眼、肾、神经、血管 和心脏,导致其机能障碍和功能衰竭。
3
糖尿病具有毁灭性和致死性
成年失明的主要因素
心血管疾病 和卒中Leabharlann 截肢晚期肾脏疾病的 主要因素
糖 尿 病 是 全 球 第 4 位 致 死 性 疾 病; 中国第3 位致死因素
糖尿病全程血糖控制
1
概述 General overview
点击输入本栏的具体文字,简明扼要的说明分项内容,请根据您 的具体内容酌情修改。
Click to enter the specific text in this column to explain the sub item content briefly. Please modify it according to your specific content.
可使
(胰腺切除)狗的血糖降低
大量研究报道:
格列美脲在离体培养的脂肪细胞和 (肌肉)中具有直接的拟胰岛素和胰岛素增敏作 用
26
胰外作用机制
格格列列美美脲脲
激激活活
促促进进
激激活活
细细胞胞内内特特异异的的蛋蛋白白磷磷酸酸化化酶酶
1型糖尿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儿童及 少年期发病为多。
7
2型糖尿病
约占糖尿病病人总数的90%以上。 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细胞分泌缺陷或者是胰
岛素作用缺陷。 2型糖尿病患者常常两方面缺陷均存在,只
是有的以胰岛素抵抗为主,有的以胰岛素 分泌不足为主。
8
特殊类型糖尿病
1. B细胞遗传缺陷 2. 胰岛素作用遗传缺陷 3. 外分泌性胰腺疾病 4. 内分泌疾病 5. 药物或化学因素诱发 6. 感 染 7. 免疫介导性糖尿病的少见形式 8. 伴有糖尿病的其他遗传综合征
9
1型糖尿病发病机理
遗传易感性
环境因素
(HLA关联)
(病毒)
自身免疫
细胞破坏
胰岛素分泌减少
高血糖
10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
遗传易感性
环境因素
细胞缺陷
肝细胞缺陷 Ins受体、后缺陷
分泌异常Ins Ins分泌减少
肝糖输出增加 葡糖异生增加
Ins抵抗
高血糖 11
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现状 -HbA1c分布情况
13
有必要对2型糖尿病进行早期强化治 疗
2型糖尿病诊断时: 50% 的患者已经有并发症1 超过 50% 的 细胞失去功能2
现今的治疗: 2/3 的患者HbA1C不达标 3,4
1UKPDS Group. Diabetologia 1991; 34:877–890. 2Holman RR. Diabetes Res Clin Prac 1998; 40 (Suppl.):S21–S25. 3Saydah SH, et al. JAMA 2004; 291:335–342. 4Liebl A, et al. Diabetologia 2002; 45:1S423–S28.
5
2型糖尿病的治疗要求
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合理 联合用药
改善胰岛素抵抗
针对 糖尿病病因
提高依从性 药物安全性高 和耐受性
延缓糖尿病 进展
保护B细胞功能
降低并发症危险
以血糖控制为基础的多重危险因素干预
15
糖尿病治疗
糖尿病教育 饮食控制 运动 自我监测 药物治疗
16
药物治疗选择(一)
1型DM病人,一旦诊断明确,即开始包括胰 岛素在内的综合治疗。
19
目前口服抗糖尿病药(OAD) 类型
口服抗糖尿病药
降糖药 (OHA)
SU胰. 岛素促分泌剂
非SU胰岛素促分泌剂 .双胍类
抗高血糖药 (AHA)
噻唑脘二酮类
.
α糖苷酶抑制剂
20
不同作用机制控制高血糖症
葡萄糖摄入
a-糖苷酶抑制剂
胰岛素促分泌剂 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
肝糖原输出增加
二甲双胍
高血糖症
胰岛素分泌减少
17
治疗选择(二)
2型DM病人 轻度患者 饮食控制,无效者可加口服降糖药. 中度患者 饮食控制加口服降糖药,控制不佳
者加小剂量胰岛素。 重度患者 必须用胰岛素, 可合用口服降糖药。
18
2型DM治疗的五个阶段
基础治疗:教育、控制饮食、有氧锻炼、 减肥
口服降糖药单独使用 口服降糖药联合用药 口服降糖药与胰岛素联合用药 胰岛素治疗
达标率%
血糖达标患者人数不足26%
50
40
30
25.9
20
29.5
44.6
10
0 <6.5
6.5-7.5
>7.5 HbA1c(%)
潘长玉等,中国城市中心医院糖尿病健康管理调查,<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420-424,2004
12
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分泌
20
10
0
10
20
30
糖尿病病程
胰岛素抵抗启动了2型糖尿病的进程--启动因素 B细胞功能是决定2型糖尿病发生与否的关键--决定因素
23
磺脲类药物的降糖机制
胰腺内作用机制 依赖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KATP)的途径 为主 胰外作用机制
24
依赖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KATP)的 途径
Glucose
Glut2
胰岛素释放
Glucokinase
ATP
Ca2+
电压依赖的 Ca2+ 通道开放
胰腺 细胞
25
胰外作用机制
格列美脲在体内具有胰外作用的最早证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