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蒙恬列传(4)全文
毅还至,赵高因为胡亥忠计,欲以灭蒙氏,乃言曰:臣闻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①,而毅谏曰不可。
若知贤而俞弗立②,则是不忠而惑主也③。
以臣愚意,不若诛之。
胡亥听而系蒙毅于代④。
前已囚蒙恬于阳周。
丧至咸阳⑤,已葬,太子立为二世皇帝,而赵高亲近,日夜毁恶蒙氏,求其罪过⑥,举劾之⑦。
①先帝:指始皇。
②俞:通愈。
越,更加。
③惑:迷惑、蛊惑。
④系:拘禁。
⑤丧:丧车,灵柩。
⑥求:搜罗,寻求。
⑦举劾:列举罪过而弹劾之。
劾,揭发罪状。
子婴进谏曰:臣闻故赵王迁杀其良臣李牧而用颜聚①,燕王喜阴用荆轲之谋而倍秦之约②,齐王建杀其故世忠臣而用后胜之议③。
此三君者,皆各以变古者失其国而殃及其身④。
今蒙氏,秦之大臣谋士也,而主欲一旦弃去之,臣窃以为不可。
臣闻轻虑者不可以治国⑤,独智者不可以存君⑥。
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⑦,是内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士之意离也,臣窃以为不可。
①秦派王翦攻赵,赵遣李牧、司马尚禦之。
秦利用郭开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
赵王迁中了秦国的反间之计,使赵葱、颜聚取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被杀。
(详见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燕王喜句:此句指燕太子丹派荆轲以献秦王仇人樊於期人头和燕地督亢地图的名义刺杀秦王政事。
按燕王喜十四年、秦王政六年(前
241),秦派蔡泽使于燕,以明秦不欺燕;•蔡泽事燕三年后,燕太丹质于秦,以明燕不欺秦。
燕王喜二十三年、秦王政十五年(前232),•太子丹自秦逃归,并着手准备刺杀秦王。
燕王喜二十七年、秦王政十九年(前228•)荆轲辞太子丹入秦谋刺秦王(详见卷八十六《刺客列传》)。
这里不说燕太子丹阴用荆轲之谋而倍秦之约,盖燕王喜是当时燕国的国君。
阴,暗地里。
倍,通背。
背弃。
秦之约,指燕与秦互不相欺之约。
③这一句是指前221年,秦伐齐,•齐王建听信国相后胜的意见,向秦国投降。
详见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
故世忠臣,指前代忠臣。
④变古:改革陈规、归制。
殃及:遭受祸害。
殃,祸害。
⑤轻虑:草率地考虑问题。
⑥独智:刚愎自用,自以为是。
⑦节行:节操、品行。
胡亥不听。
而遣御史曲宫乘传之代①,令蒙毅曰:先生欲立太子而卿难之②。
今丞相以卿为不忠,罪及其宗。
朕不忍,乃赐卿死,亦甚幸矣。
卿其图之③!毅对曰:以臣不能得先主之意,则臣少宦,顺幸没世④,可谓知意矣。
以臣不知太子之能,则太子独从,周旋天下,去诸公子绝远,臣无所疑矣。
夫先主之举用太子,数年之积也,臣乃何言之敢谏,何虑之敢谋!非敢饰辞以避死也⑤,为羞累先主之名⑥,愿大夫为虑焉,使臣得死情实。
且夫顺成全者,道之所贵也⑦;刑杀者,道之所卒也。
昔者秦穆公杀三良而死⑧,罪百里奚而非其罪也⑨,故立号曰缪
吴王夫差杀伍子胥⒀。
此四君者,皆为大失,而天下非之,以其君为不明,以是籍于诸侯⒁。
故曰用道治者不杀无罪,而罚不加于无辜。
唯大夫留心!使者知胡亥之意,不听蒙毅之言,遂杀之。
①乘:乘坐。
传:驿车,传达命令的马车。
②难:责怪,非难。
③图:考虑。
④顺幸:遂顺心意、获得宠幸。
没世:死,一直到死。
⑤饰词:粉饰言辞。
⑥羞累:以牵连先主的名誉为羞耻。
⑦贵:推崇,崇尚。
⑧杀三良:以三位良臣为秦穆公殉葬而死。
见卷五《秦本纪》。
三良,指子车奄息、仲行、鍼虎。
⑨罪百里奚:百里奚原是秦穆公用五张黑公羊皮从捉住他的楚人那里赎回来并授之国政的(见卷五《秦本纪》),其获罪为秦穆公所杀事,不见于史而《风俗通皇霸篇》有载。
⑩立号曰缪:谥号叫缪。
缪作为谥号,有二音二义。
一是音、义均同穆,为美谥;二是音、义均同缪,为恶谥,有缪误
起与秦王意见不合,被
于太子,常谗恶太子,后又诬陷太子谋反,楚平王召太子太傅伍奢责问,伍奢劝平王不要听信谗言而疏远骨肉之亲。
费无忌又进谗言,谓不杀伍奢父子终为国患,平王遂杀伍奢及其子伍尚。
详见卷四十《楚世家》、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
⒀吴王夫差与伍子胥政见不合,太宰嚭日夜在吴王面前谗言蛊惑,伍子胥被赐死。
详见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
⒁籍:通藉,狼藉。
引申为名声很坏。
一说记其恶于史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