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软钢阻尼器耗能减震结构的研究与应用综述

软钢阻尼器耗能减震结构的研究与应用综述


一种, 在地震或风振时, 通过软钢发生塑性屈服滞回 变形而耗散输入结 构 中 的 能 量, 从而达到减震的目 的。由于软钢阻实 现, 自 1972 年 美 国 学 者 J・T・P・
[ ] 各国学 者不断 地 Yao 1 提出结构振动控制概念以来,
器的双线性滞 回 模 型 (图 7 ) , 并与试验结果进行比 较, 相 符 较 好。 1995 年, Tsai 等 人 给出了一种考 提出骨架平移 虑几何非线性的有 限 元 计 算 方 法, 计算结果与试验 数据吻合较好。 1996 年, 高梨晃一
[ 29]
]+
] , [
s
] 为主体结构的刚度矩阵, [
・ 综
述・
软钢阻尼器耗能减震结构的研究与应用综述 !
章丛俊 李爱群 赵
南京

210096)
(东南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

要:对软钢阻尼器消能减震结构进行了综述, 包 括 国 内 外 软 钢 阻 尼 器 研 究 与 应 用 状 况, 软钢阻尼器
耗能减震结构体系的分析与设计方法及 标 准 化 发 展, 并提出了软钢阻尼器耗能减震技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 若干问题。 关键词:软钢阻尼器 滞回曲线 耗能 减震 耗能减震结构体系
0


1
软钢阻尼器的研究和应用 软钢阻尼器是结构被动控制中耗能减震装置的
地震和风振作 用 相 当 于 能 量 的 输 入, 因此在强 震和大风作用下的 结 构 物 应 有 足 够 的 耗 能 能 力, 才 能够避免发生破坏。传统的抗震和抗风结构体系通 过结构及承重构件 的 损 坏 消 耗 能 量, 导致结构构件 出现不同程度的损 伤 甚 至 倒 塌, 这是不合理也是不 安全的。结构消能减震技术是一种新的主动的抗震 防灾技术, 在采用消能减震技术的结构体系中, 结构 的某些非承重构件被设计成具有较大耗能能力的特 殊元件— — —阻尼器, 小风小震时, 结构本身具有足够 的侧向刚度以满足使用要求, 结构处于弹性状态; 大 震大风时, 随着结构侧向变形的增大, 阻尼器率先进 入非弹性状态, 产生较大阻尼, 集中地耗散结构的地 震或风振能量, 迅速衰减结构的振动反应, 从而避免 或减小主体结构的损伤。而消能减震结构的实现主 要依赖于研制出简便实用的消能减震装置— — —阻尼 器, 目前国内外已研制出大量的阻尼器, 其中软钢阻 尼器具有稳定的滞回特性、 良好的低周疲劳特性、 不 受环境温度的影响 等 优 点, 使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 用前景极为广阔。
[ ] [ 4] 并于 1980 年 Skinney 等人 3 提出 U 形钢板阻尼器,
最早将钢阻尼器应用于新西兰政府办公楼这一实际
[ 5] 工程中。 1978 年 新 西 兰 的 Tyier 提出的锥形软钢
(编号: 。 59978009)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第一作者: 章丛俊 师 男 1968 年 9 月 出 生 博士研究生 高级工程 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
e
] 为阻尼器的
模型考虑了软钢的耐疲劳性能 (图 8) 。
"] 等效水平刚度矩阵; [ 为耗能减震结构体系的阻尼 " ]=[ s ]+[ e ] , [ s] 为主体结构 矩阵, 可分解为 [
的阻尼矩阵, [
e
] 为阻尼器的等效阻尼矩阵。
方程 (1) 是一非 线 性 方 程。 由 于 第 一 和 第 二 水 准下, 结构体系尚处于弹性状态, 为简化地震反应分 析, 可对其进行等 效 线 性 化 后 按 现 行 规 范 的 振 型 分 解法求解。但在实 际 结 构 设 计 时 需 考 虑 大 阻 尼、 长 周期对设计反应谱的影响, 并予以修正。
[ 6]
力低、 耗能量有限的缺点, 又加以改进提出双环软钢 耗能器和加劲 圆 环 耗 能 器 (图 4 ) , 并分别进行了试 验研究。 2003 年 中 国 地 震 局 力 学 所 的 邢 书 涛 等
[ 21] 人 将矩形 钢 板 阻 尼 器 改 进 为 中 空 菱 形 钢 板 阻 尼
。 1981 年 美 国 的 Stiemer 等 人
[ , ] 1989 年, Whittaker 等 人 23 24 利 用 弹 塑 性 应 力 -
一阶段, 在小震或风载作用下, 主体结构及耗能减震 装置处于弹性状态, 可以提供足够的附加刚度使耗 能减震体系满足第一和第二水准要求; 第二阶段, 在 强烈地震下, 耗能 装 置 通 过 往 复 滞 回 变 形 消 耗 输 入 结构体系的能量, 使主体结构避免进入明显的非弹 性状态从而实现第三水准的要求。 !"# 基于等价线性化的振型分解法 耗能减震结构体系的运动方程为:
图7 双线性模型
!"!
时程分析法 只有当等效阻 尼 比 不 是 特 别 大 时, 采用前述的
基于等价线性化的振型分解法才能保证良好的精确 度, 当主体结构进 入 弹 塑 性 阶 段 或 阻 尼 器 非 均 匀 布 置时, 必须采用时 程 分 析 法 对 消 能 减 震 结 构 体 系 进 行地震反应分析计 算, 其力学模型可采用层间模型 或杆系模型, 耗能 减 震 结 构 体 系 可 分 解 为 主 体 结 构 和耗能系统两部分, 其计算模型可分别由两者的恢
[ 16] 瑞孝 考虑到加 劲 阻 尼 装 置 的 X 形 和 三 角 形 钢 板
排列过于紧密, 提 出 改 进 型 加 劲 阻 尼 装 置。 1996 年
[ 17] 提出组合钢板耗能器来解决钢板耗 欧进萍等人
图6
极低屈服点软钢阻尼器
能器 的 平 面 外 稳 定 及 薄 膜 效 应 问 题 ( 图 3) 。 1997 年, 哈尔滨 工 业 大 学 的 周 云、 刘季
[ 13 , 14] , 从 而 获 得 丰 满 的 滞 回 曲 线。 该 阻 尼 器 下屈曲
低屈服点软钢 阻 尼 器 (图 6 ) , 并进行了室外足尺拟 动力试验。但我国软钢阻尼器实际应用较少。
具有方便耐用、 滞回耗能性能良好的特点, 逐渐得到 工程界的广泛认 可。 至 今 为 止, 国外采用软钢阻尼 器建筑已超过百幢, 以结构控制技术应用发展较快 的国家如美国、 日 本、 加 拿 大、 新 西 兰、 墨 西 哥 为 主, 意大利、 法国、 俄罗 斯、 新加坡等国家也在实际工程 中积极地应用。
[ 26 , 27]
"] "] [! ] { }+[ { }+[ { } = -[! ] { }g
(1) 式中, [! ] 为耗能减震体系的质 量 矩 阵; [" ] 为耗能 减震结构体 系 的 刚 度 矩 阵, 可分解为 [" ]=[ [
e s
的双表面模型
, 推导出 X 形和三角形钢板阻尼
[ 28]
[ 22] 提出了极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李玉顺等人 2004 年,
等人和 TSai 等人
[ 11 , 12]
研究 开 发
的, 是目前应用 较 多 的 软 钢 阻 尼 器。 美 国 旧 金 山 的 两幢和墨西哥 的 三 幢 结 构 成 功 地 采 用 了 XADAS 进 行抗震加固。值得 提 出 的 是: 日本和美国新近出现 的抑制屈曲支 撑 软 钢 阻 尼 器 ( 图 2) , 在其内核钢支 撑和外包层 (钢管、 钢 筋 混 凝 土 或 钢 管 混 凝 土) 之间 形成无粘结滑移界 面, 防止内核钢支撑在压力作用
[ 18 - 20]
!"#
软钢阻尼器的理论研究 尽管软钢阻尼 器 的 几 何 形 状 多 种 多 样, 但都是
研制出了软
钢圆环耗能器, 随后为避免耗能器初始刚度和屈服 18
通过软钢发生塑性 屈 服 滞 回 变 形 而 耗 散 能 量, 因此
工业建筑 2006 年第 36 卷第 9 期
软钢阻尼器耗能减震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其塑性 变形能力的大小和 耐 疲 劳 性 能, 即滞回曲线是否丰 满, 这样从理论上研 究 符 合 实 际 情 况 的 阻 尼 力 - 位 移滞回模型成为关键。
图3 组合钢板耗能器
图4
双环软钢、 加劲圆环耗能器
图1
两种软钢阻尼器
图5
中空菱形钢板阻尼器
1 - 方钢管; 2 - 无粘结材料; 3 - 内核钢支撑; 4 - 填充料 图2 抑制屈曲支撑软钢阻尼器
[ 15] 我国自 1980 年王光远院士 提出了高耸结构
风振控制开始, 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软钢阻 尼器的研究和开 发 中, 1995 年 台 湾 学 者 高 健 章 和 叶
图8 骨架平移模型
复力模型叠加而成。 根据耗能减震结构体系的运动方程 (1) , 将软钢 阻尼器所引起的随时间变化的刚度和阻尼增加到原 结构 中, 通 过 采 用 线 性 加 速 度 法、 wilson! 法等对动 力微分方程求解, 可得到整个地震时耗能减震结构 体系在任意时刻的 结 构 地 震 响 应 (位 移、 速 度、 加速 度和内力等) , 若不 满 足 规 范 的 要 求, 则需要重新调 整或选择耗能装置直到满足要求。 !"$ 能量分析法 能量分析法的思想是在地震过程中输入耗能减 震结构体 系 的 能 量 必 须 与 结 构 体 系 内 部 能 量 的 存 储、 转换和消能相平衡, 即:
210096)
Abstract :It is summarized that the passive energy dissipation systems of miid steei damper, inciuding the studies and appiications of the new technigue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the performance, design methods and codes of structure systems with energy dissipaters . Some probiems to be further studied are presented . Keywords :miid steei damper dissipation hysteretic curve energy dissipation seismic reduction structure systems with energy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