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货币银行学第十二章

货币银行学第十二章

第十二章:货币需求货币供给货币均衡货币需求1.货币需求定义:货币需求是指社会微观主体在其财富中心能够而且愿意以货币形式保有的那部分数量。

是一种有效需求,是指既有货币需求的愿望,又有能力。

2.货币需求量定义: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经济条件下,整个社会需要货币来执行交易媒介,支付手段和价值储藏等功能的数量。

3.货币需求分类:(1) 1.微观货币需求量:是指个人家庭企业等微观主体在既定时间内,在既定收入水平,利率水平和其他经济条件下,因生活或生产经营活动而需要的货币数量。

2.宏观货币需求量: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间内经济发展和商品流通需要而引起的对货币需求的数量。

(2) 1.主观货币需求量:是指微观主体在主观上希望自己能拥有的货币数量。

是无约束的,是无效需求。

2.客观货币需求量:是指在现有的社会经济,技术水平下,微观主体为满足各种目的而希望并已经形成的货币需求量。

是有约束的,有效需求。

(3) 1.名义货币需求量:是指经济主体没有剔除物价变动情况下的货币需要量,Md表示。

名义需求量随物价上升增加。

2.实际货币需求量:是指经济主体在名义货币需求量基础上扣除物价变动后的实际货币余额,记为Md/P4.影响货币需求量的主要因素:(1)货币需求的宏观影响因素:1.全社会商品和劳务的总量:反映了全社会的市场供给能力,决定了全社会客观的货币需求量。

正相关。

2.价格水平:价格水平高,需要的货币多。

3.货币流通速度:是指单位货币在一定时期内被周转使用或流通支付的次数,反映了单位货币在流通中发挥作用的程度。

流通速度越快,单位货币所完成的交易量越多,完成一定交易量所需的货币就越少。

反之相反。

4.信用制度的发达程度:越发达,货币需求量越少。

5.政府在社会再生产中投资性支出的比例:发展越强,货币需求量越大。

6.其他宏观因素:(1)人口越多,货币需求量越大;(2)生产周期长的部门占整个产业部门的比重越大,资金周转慢,货币需求量越大;(3)社会分工越细,市场的中间产品越多,经营单位越多,货币需求量越大。

(4)交通等技术条件越好,货币支付时间越短,货币周转速度越快,货币需求量越少。

(2)货币需求的微观影响因素:1.收入状况:收入水平越高,货币需求越大;收入间隔越长,货币需求越大。

2.利率和金融资产收益率:市场利率上升,金融资产的收益率上升,货币需求减少。

3.消费倾向: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预期对应的是储蓄倾向。

消费倾向越大,货币需求越大。

极端情况:月光,消费倾向大,但货币需求未必大。

4.人们的预期和偏好:(1)人们对利率的预期与货币需求正比,预期利率上升,意味着证券价格预期下降,因此人们的货币需求上升,以备投资机会来。

(2)人们对物价的预期与货币需求正比。

5.货币需求理论中从宏观角度研究的有:(1)马克思货币需求理论:认为货币流通量取决于价格水平,进入流通的商品数量和货币流通速度三个因素。

(2)费血的交易方程式:6.货币需求理论中从微观角度研究的有:(1)剑桥方程式:从收入水平变动和微观主体持币比例分析。

(2)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引入利率(3)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引入微观主体财富构成,持币机会成本.货币供给1.基础货币:(1)定义:又称强力货币,是指流通在外的通货C和银行准备金R之和。

(2)央行控制基础货币的途径: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窗口,买卖外汇。

(3)公开市场业务操作:1.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与基础货币的变动:(1)借入准备金:商业银行及存款性金融机构在法定准备金数量不足时,向拥有超额准备金的银行或中央银行的贴现窗口借入的货币资金。

(2)非借入准备金:按其自身存款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的用作准备金的部分。

(3)在发达国家,央行影响基础货币的方式主要是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以调控非借入准备金。

(4)结论:1.公开市场购买对基础货币的影响是确定的。

2.公开市场操作对银行准备金的影响不确定,取决于债券出售者将所得款项以通货形式保存还是存入银行,前者对银行准备金没有影响;后者银行准备金增加了与公开市场购买相同的数额。

(4)贴现窗口:对基础货币的影响是确定的,一对一的。

通过借入准备金。

可见央行能完全控制的基础货币部分是非借入准备金,而借入基础货币不由央行完全控制。

(5)央行买卖黄金和外汇:也可以投放基础货币,且对基础货币的影响是确定的,会使基础货币等额增减。

:如果央行直接向商业银行收购黄金外汇,则会引起商业银行准备金增加;如果央行向民众收购黄金外汇,则会使流通中现金增加,或使银行准备金增加。

2.货币乘数:(1)定义: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Ms与基础货币B的比值,表明基础货币放大或收缩的倍数,用m表示。

(2)货币乘数的推导:M1货币乘数的推导:(3)货币乘数与存款乘数的区别:货币乘数的分子多了一个c,货币乘数大于存款乘数。

(4)货币乘数的决定因素:活期存款准备金比率,定期存款准备金比例,定期存款占活期存款比例,超额准备金比例,通货比率。

前两个能被央行控制,后三个央行不能直接控制。

3.货币供给量的影响因素:(1)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1.超额准备金率:是指商业银行持有的超额准备金与活期存款的比例。

2.取决于:商业银行的经营决策行为。

3.影响因素:(1)市场利率:上升则超额准备金率下降。

(代表机会成本)(2)借入资金的难易程度即资金成本的高低:(3)社会公众的资产偏好:如果社会公众偏好通货,则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和在央行的准备金存款减少,为防止清偿能力不足,商业银行将增加超额准备金,超额准备金率会上升。

(4)社会公众对资金的需求程度:如果经济主体对资金需求大,且具备偿还贷款能力,则商业银行会增加贷款或投资,减少超额准备金,超额准备金率下降。

(2)非银行公众的行为参数:1.通货比率:c(1)C:是指社会公众持有的现金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率。

(2)决定于:社会公众的资产选择行为。

(3)影响因素:1.社会公众的流动性偏好:流动性偏好增加,通货比率上升。

2.财富变动的效应:流通现金与财富负相关。

3.其他金融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反相关。

4.流动性变动的效应:现金与支票存款都可以作为流动性最高的资产,但是现金的好处:1.公众的金融经验:与现金负相关。

2.旅行规模:出门的时候会多带现金。

3.非法交易现金被大量使用,非法活动与现金和支票存款的比例成正比。

(4)虽然c位于货币乘数的分子和分母,但是c与货币乘数反相关。

2.定期存款比例:t(1)定期存款比例t:是指银行的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比率。

(2)取决于:社会公众的资产选择行为。

(3)影响因素:1.定期存款利率:正比。

2.其他金融资产收益率:反比。

3.财富或收入水平的变动:财富增加,定期存款增加幅度一般大于活期存款增加幅度。

所以成正比。

(4)因为t出现在货币乘数的分母,所以t与货币乘数反相关。

4.货币供给模型:(1)弗里德曼—施瓦茨的货币供给模型:1.背景:弗里德曼,施瓦茨在1963年的《美国货币史》提出了货币供给的数学模型。

2.将货币分为两部分:货币存量用M表示(1)货币当局的负债:即社会公众持有的通货。

用C表示。

(2)商业银行的负债:即银行存款,由D表示,包括活期定期储蓄存款等。

也就是M2.即有:M=C+D3.高能货币:在货币存量中,只有一部分货币能被央行直接控制,称为高能货币,强力货币,基础货币。

用H表示,包括社会公众持有的通货和银行准备金(R),有H=C+R。

4.货币乘数推导:M/H=(C+D)/(C+R)5.弗里德曼---施瓦茨货币供给模型:6.决定货币供给的因素:(1)高能货币H:由央行决定。

(2)存款对准备金的比例:D/R(即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由商业银行决定。

(3)存款对通货的比例:D/C(即通货比率的倒数),由社会公众决定7.弗里德曼认为:央行通过对高能货币的调节,可以抵消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的行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所以货币供给仍是一个外生变量。

(2)卡甘货币供给模型:1.背景:卡甘在1965提出货币供给模型。

与弗里德曼施瓦茨的略有不同。

2.货币乘数的推导:3.与弗里德曼施瓦茨的对比:(1)不同:卡甘以R/D代替弗里德曼的D/R,以C/M代替弗里德曼的D/C,卡甘认为这两个因素可以更好反映真实,使方程式更稳定。

卡甘的方程式明确表明:更直观的表明,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与高能货币成正比,与通货比率和存款金—存款比例成反比。

(2)相同:都是对美国货币史实证分析的结果;货币的定义都是M2;虽然两个模型形式不同,但实质相同。

(3)乔顿货币供给模型:1.背景:乔顿对上面两个模型进行改进补充,提出了一个简洁的货币乘数模型。

2.模型推导:(1)该模型用狭义的货币M1,即M1=C+D。

C是通货,D是商业银行活期存款。

(2)基础货币H=R+C。

(3)假设:r是各种存款的平均准备金率。

存款包括:商业银行活期存款D,私人定期存款T,政府存款G,K:社会公众持有的通货C与活期存款的比例。

T:定期存款对活期存款比例。

G:政府存款对活期存款比例。

(4)则推导如下:(5)货币乘数是r,t,g的减函数。

K上升,货币乘数下降。

货币均衡5.货币均衡:(1)定义:是指经济运行中的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大体一致的状态。

(2)特征:1.货币均衡是货币供求作用的一种状态。

2.货币均衡是一个动态过程。

6.简单货币供求均衡:(1)定义:简单货币供求均衡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利率的变化进行调节的货币供求均衡关系的实现过程。

(2)当货币供给作为内生变量时的简单货币均衡:1.货币供给作为内生变量的含义:货币供给的变动,总是被动的决定于客观经济过程,其决定作用的是经济体系的实际变量和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货币当局是决定不了的。

2.货币供给与利率正相关:当利率上升,银行减少超额准备金,扩大贷款,增加货币供给。

3.图像:(3)当货币供给作为外生变量时的简单货币均衡:1.货币供给作为外生变量的含义:货币供给的变动,并不是由收入,储蓄,投资,消费等实体经济因素决定的,而是由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决定的。

2.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时,货币供给是垂直的直线。

3.货币需求职能对利率产生影响,却不能通过利率影响货币供给。

当货币需求增加时,利率上升。

4.图像:7.货币供求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均衡:(1)社会总需求: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各方面实际占用或使用的全部产品之和,也就是一定时期内社会的全部购买支出。

(2)社会总供给: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部门按一定价格提供到市场上的全部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之和,以及在市场上出售的其他金融资产总量,也就是一定时期社会的全部收入或总收入。

(3)社会总供求平衡:1.定义: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相互适应和平衡状态。

2.特征:(1)社会总供求平衡是货币形态的均衡,不是实物形态的均衡。

(2)社会总供求平衡是现代经济运行中的市场总体平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