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南省雅礼中学2021届高三月考语文试卷

湖南省雅礼中学2021届高三月考语文试卷

⑥一株垂死的老树一点点走进这巨大唱片的中间来。它的根像唱针,在大 自然深处划出一支忧伤的曲调,心中的光线和风景的光线一同转暗,即使一湾 河水强烈地反光,也清冷,也刺目,也凄凉。一切阴影都化为行将垂暮秋天的愁 绪;萧疏的万物失去往日共荣的激情,各自挽着生命的孤单;篱笆后一朵迟开的 小葵花,像你告别时在人群中伸出的最后一次招手……春的萌动、颤栗、骚乱, 夏的喧闹、蓬勃、繁华,全都销匿而去,无可挽回。一种浓重的忧伤混同音乐漫 无边际地散开,渲染着满目风光。我忽然想喊,想叫这列车停住,倒回去!
们对本国古代文化的无比热爱和理解,大都是由于他们文字的这种特殊的性质
之故。”
1

。作为汉语的书写系统,汉字有力维系着汉语发展走向,使
汉语在方言多样性与文化共同性上达到平衡统一。中国地域辽阔,在长时期人
群流动与文化变迁中,汉语形成了北方、吴、赣、湘、闽、粤、客家等几大方
言,有些方言差异很大,口语通解度较小,单凭口头语言甚至难以沟通。但汉语
3
a.汉字铭刻着中华民族久远的文化记忆 b.汉字见证并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 C.汉字为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创造了稳定条件 d.汉字涵养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A.①b ②a ③c ④d B.①a ②c ③d ④b C.①c ②a ③d ④b D.①a ②d ③b ④c 3.下列对材料中有关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材料一引用瑞典汉学家高本汉的话,说明了中国人历来有无比热爱和理解自 己本国文化的优良传统。 B.材料一中列举唐蕃会盟碑、元朝政府有关规定、编纂《康熙字典》的事例, 起到了事实胜于雄辩的作用。 C.材料一整体上是并列式结构,从四个层面论述了汉字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意识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D.材料二中“确有可能”“说与文字无关是不合适的”“是字也很难否定”等表 述,措辞极有分寸,体现了科学严谨的态度。 4.汉字有哪些独特的性质特点?请简要概括。(4 分)
并没有在历史演变和地域变异中分化为不同语言,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汉字
能够超越方言差异,“代偿”了沟通信息、联通人心、汇通文化的功能。汉字
这种“通古今、达四方”的超时空力量,源于其表意文字的本质特性。汉字不
像拼音文字那样委身于口语语音,而是通过形、义等符号要素直接锚定语言的
意义系统,“得意忘言”的书面语使不同时、地的人们可以方便地进行信息传
最重要最通用的文字,因此编纂《康熙字典》“于以昭同文之治”。在中华各民
2
族交流交往交融历程中,汉字不仅是族际交流工具,更是文化交流使者,促进了 中华民族的进步发展。
(摘编自刘翠霞《汉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纽带》) 材料二 大家熟知的甲骨文、金文,是后世汉字的前身,其时代的上限是商 代后期。不过在其以前,文字已经有过很长的发展历程。事实上,在田野考古工 作中,业已发现了有关中国文字起源的大量线索。中国史前文化中大量存在的 陶器、玉石器上面的符号,确有可能与文字起源相关。其中一部分只是符号,另 一部分则应视为原始文字。 当前关于中国文字起源讨论的一个焦点,是符号与原始文字(以及文字)的 判定和区别。然而无论如何,像吴县澄湖等地良渚文化陶器上的多个符号,邹平 丁公龙山文化陶片上的成行陶文,说与文字无关是不合适的。襄汾陶寺陶扁壶 上的毛笔朱书文字,是字也很难否定。 我想重复一个观点,就是不能认为在中国境内的古文字只有像商周文字那 样的汉字的前身。在四川及其附近发现的巴蜀文字,便不是汉字。
炎德·英才大联考雅礼中学 2021 届高三月考试卷
பைடு நூலகம்
语文
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3 道小题,满分 150 分。时量 150 分钟。
得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
政之制长体大体确立,汉字成为大一统格局的文化支撑。汉定还具有超越时空
的稳定力量。从以甲骨文为代表的古文字到计算机处理的现代汉字,其中方块
样态,线条构形、表意原理一脉相通。一以贯之的汉字系统,为中华文化代代
传承创造稳定性条件。正如瑞典汉学家高本汉所言:“今天一个普通的英国人
很少能看懂三百年前的本国文献…对于中国人来说,数千年的文献都能了解;他
共同组成一个“汉字大家族”。汉字见证并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进
程。早在一千多前就树立在拉萨大昭寺的唐蕃会盟碑用汉藏两种文字,书写了
汉藏两族“叶同如一”的团结情意。13 世纪初,元朝政府规定,“凡施用文字,
因用汉楷及畏吾字以达本朝之言”。清代的语言生活如同《五体清文鉴》所展
现的那样具有鲜明的多样性,其中汉字是当时文书行政系统和社会文化领域中
殷商语言生活中最为典型的文化标本,确证了中国古史关于先商早商的历史叙
述,展现了先民早期社会的生活图景,留存着中华民族久远而清晰的文化记忆。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语言生活出现了“言语异声,文
字异形”的局面。秦统一六国后,以秦国文字为标准实行“书同文”制度,文字
统一为国家统一莫定了坚实基础。秦汉以来汉字的形体样式基本定型,文书行
5.材料一第二段与材料二关于中国文字起源的观点有什么异同点?(6 分)
4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秋天的音乐 冯骥才
①秋天十月,我松松垮垮套上一件粗线毛衣,背个大挎包,去往东北最北部 的大兴安岭。赶往火车站的路上,忽然发觉只带了录音机,却把音乐磁带忘记在 家,恰巧路过一个朋友的住处,他是音乐迷,便跑进去向他借。他给我一盘说是 新翻录的,都是“背景音乐”。我问他这是什么曲子,他怔了怔,看我一眼说:
递。对中国人来说,语与文常常是一体的,语言认同主要通过文字认同建立,在
此过程中,文化认同得以生发。此外,汉字创造了书法篆刻、对联谜语、诗歌
音乐等异彩纷呈的汉字文化,带给人们独特而奇妙的艺术享受和文化体验,源
源不断地涵养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也是民族交往、语言交流、
文化交融的历史,在此过程中,汉字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随着中国疆域扩
大、民族交流加深,汉字很早就从中原传播到少数民族地区。我国境内一些少
数民族起初没有自己的文字,汉字是他们借以交流和记事的工具。秦汉时期,北
方匈奴族“无文书簿领”,其信函印玺都使用汉字。唐宋时期,契丹、党项、女
真等民族起初习用汉字,后仿照汉字于 10 至 12 世纪创制了契丹文、西夏文、
女真文。这些比照汉字形貌特征和构造原理创造的文字被称为“汉字系文字”,
6
惜的么?我瞧着他俩相互凑近、轻轻谈话的样子、不觉生出满心的爱来,真想对 他俩说些美好的话。我摘下耳机,未及开口,却听他们正议论关于单位里上级和 下级的事,哪个连着哪个,哪个与哪个明争暗斗,哪个可靠和哪个更不可靠,哪个 是后患而必须……我惊呆了,以致再不能听下去,赶快重新戴上耳机,打开音乐, 再听,再放眼窗外的景物。奇怪!这一次,秋天的音乐,那些感觉,全没了。
②“秋天的音乐。” ③火车一出山海关,我便戴上耳机听起这秋天的音乐。 ④带着享受的渴望往车窗外望去,秋天的大自然展开一片辉煌灿烂的景象。 阳光像钢琴明亮的音乐洒在这收割过的田野上,整个大地像生过婴儿的母亲,幸 福地舒展在开阔的晴空下,躺着,丰满而柔韧的躯体!从麦茬里裸露出浓厚的红 褐色是大地母亲健壮的肤色;所有树林都在炎夏的竞争中把自己的精力膨胀到 头,此刻自在自如地伸展它优美的枝条;所有金色的叶子都是它的果实,一任秋 风翻动,煌煌夸耀着秋天的富有。真正的富有感,是属于创造者的;真正的创造 者,才有这种潇洒而悠然的风度……一只鸟儿随着一个轻扬的小提琴旋律腾空 飞起,它把我引向无穷纯净的天空。任何情绪一入天空便化做一片博大的安寂。 这愈看愈大的天空有如伟大哲人恢宏的头颅,白云是他的思想。有时风云际会, 会闪出一道智慧的灵光,响起一句警示世人的哲理。此时,哲人也累了,沉浸在 秋天的松弛里。它高远,平和,神秘无限。那乘着小提琴旋律的鸟儿一直钻向云 天,愈高愈小,最后变成一个极小的黑点儿,忽然“噗”地扎入一个巨大、蓬松、 发亮的云团…
族共有共享的宝贵财富。

。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早在史前时期,中华先民就在岩
石、器物上摹画契刻图画符号,孕育了文字的雏形,我国许多地区的新石器时
代遗址陆续发现了带有刻画符号的考古器物,这些符号尚不能系统记录语言,
但已是我们抵近先民世界的文化“密码”。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
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学系统,是汉字源头和中华文化根脉。甲骨文无疑是
⑧秋天的音乐已如圣殿的声音;这壮美崇高的轰响,把我全部身心都裹住, 都净化了。我惊奇地感觉自己像玻璃一样透明。
⑨这时,忽见对面坐着两位老人,正在亲密交谈。残阳把他俩的脸晒得好红, 条条皱纹都像画上去的那么清楚。人生的秋天!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年华、所有 精力为这世界付出,连同头发里的色素也将耗尽,那满头银段不是人间最值得珍
⑦突然,一条大道纵向冲出去,黄昏中它闪闪发光,如同一支号角嘹亮吹响, 声音唤来一大片拔地而起的森林,像一支金灿灿的铜管乐队,奏着庄严的乐曲走 进视野。当浓林深处一棵棵依然葱绿的幼树晃过,我忽然醒悟,秋天的凋谢全是 假象!它不过在寒潮来临之前把生命掩藏起来,把绿意埋在地下,在冬日的雪被 下积蓄与浓缩,等待下一个春天里,再一次加倍地挥洒与铺张!远远山坡上,坟茔, 在夕阳里像一堆火,神奇又神秘。它哪里是埋葬的一具尸体或一个孤魂?死亡, 不正是一种生命转换,旋律的变化,画面的更迭吗?那么世间还有什么比死亡更 庄严、更神圣、更迷人!为了再生而奉献自己的伟大的死亡啊…
⑩“艺术原本是欺骗人生的。” ⑪在我返回家,把这盘录音带还给我那朋友时,把这话告诉他。 ⑫他不知道我为何得到这样的结论,我也不知道他为何对我说: ⑬“艺术其实是安慰人生的。”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秋天的音乐”在文中含义丰富,既指磁带音乐,又指“我”在音乐中感受到 的秋天的景色,还指“我”对人生的种种感悟。 B.文章第④段的末尾借小鸟扎入云团,形象地写出了“我”乘着音乐的翅膀达 到了一种空灵的境界,感觉无比轻松和自如。 C.文章第⑥段说“我忽然想喊,想叫这列车停住,倒回去”是因为听音乐和观景 时感到了凄凉和孤单,想回归温暖的家。 D.第⑨段“我”看到两位满头银丝的老人“不觉生出满心的爱来”,是基于之 前对秋天以及对人生感悟的自然心理反应。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音乐本无形,描摹殊未易,但高明的作者往往能独出机杼,以形写声,在这点上 本文与“间关莺语花底滑”有异曲同工之妙。 B.文章题为“秋天的音乐”,但内容不局限于写音乐,而是将“耳中声”“眼前 景”“心中情”巧妙地结合,丰富了文章的意蕴。 C.第⑦段中“秋天的凋谢全是假象”与第⑩段中“艺术原本是欺骗人生的”形 成了巧妙的印证关系,体现了作者在构思上的匠心独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