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绘画的审美特征
——中国画与诗歌的融合
中国绘画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结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它的形式和美感有别于世界其他绘画艺术,它是中国古代哲学、美学、文学、书法、宗教等多种文化形态所蕴育的一种特殊的艺术。
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多数中国画家首先是文人,然后是画家。
因此绘画与书法、诗歌有着紧密联系,它们之间互相丰富、互相渗透、融会到一起而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表现艺术,可谓“诗画同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一是在画面的形式上诗文与画结合;另外一层含意是画境的诗意,是指画家创造的艺术形象中饱含着诗的意趣,这正是画家努力求得的境界。
所以中国文人看画有读画之说,如果说笔墨为画之体貌,诗意则为画之灵魂,笔墨与诗意相融相辅而成画。
中国最早的文学成就是编纂于公元前6世纪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而中国诗画开始联系起来是因为刘褒为《诗经》上的《北风》、《云汉》二诗配了二幅图。
到晋代的顾恺之根据曹植的《洛神赋》画了《洛神赋图》。
至晋末陶潜开始创作田园山水诗,并出现一批山水画家。
自此以后山水田园诗逐渐发展起来。
这些诗人画家,虽然不曾有意识的将诗画结合起来,但却同时向山水田园诗画发展,使题材内容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再者,这些诗人画家的道佛思想极其浓厚,在审美最求上也大体相同。
所以他们的诗画创作思想也有相似之处。
到唐代时,是诗歌的辉煌时期,诗画结合也已明朗化,诗人画家或为画题诗,或为诗作画。
可见诗画结合在唐代已经逐渐发展起来,而且各种形式都已具备。
而宋代的诗与画的密切关系,已经相当明显了,而且也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
并由于苏轼提出总结性的“诗中有画”与“画中有诗”的美学原则,成为千古定论。
自此以后,诗人画家都以此为最高的审美追求和创作目的,导致诗配画和画配诗及画上题诗、自画自题,成为普遍的诗画创作的美的形式和标准。
绘画史一般把王维看成“诗中有画”与“画中有诗”的代表人物。
苏轼也是一个诗画结合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后人评价苏轼,说他“以诗为有声画,画为无声诗”,这也是一个非常高的评价。
画上题诗题款,也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人们面对一幅写意山水或写意花鸟画,有时就很难看懂画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但通过画上的题诗题款,就比较容易把握作画者所要表达的内容。
而诗的取材时非常广泛的,反映的社会内容也是极为丰富的,这也是诗的一大特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应有尽有,从而全面的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诗完全可以称的上是一幅社会的风情画,也正是这样,促使中国画与诗紧密联系。
当画家意识到一位画家可以像诗人那样乘兴之所至而记录下自己情绪状态以及这美景时,绘画就开始诗化了。
诗除了可以影响画家的情绪之外,还可以用其独特的审美特色影响绘画的审美趣味,而中国画之所以情感丰富,也无疑受到了诗歌美学的启示。
苏轼在评论唐代王维的作品《蓝田烟雨图》中指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丰子恺也说“:中国诗人作诗善用绘画技法”。
古希腊抒情诗人西蒙尼得斯说“:画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所以诗与画不仅关系密切,而且相互融合,相互辉映
中国画与诗相融历来已久,二者相融,可以取长补短,增强感染力,不仅使中国画与诗异彩纷呈,同样也相互辉映。
中国画与诗作为两门艺术,各有其特点,
画表现的事物直观、具体、真实、便于领略,但它要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只能选取某一瞬间的静止状态;而诗词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写出事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发展变化;天上地下,古往今来,以及祖国的大好河山,美丽景色,容量比画大的多。
如果把中国画与诗结合起来,可以使静止的画面活跃起来,使画面更加充实有意境。
而诗词也有了形象的凭借,想象的依托,因此诗与画的结合起着珠联璧合的作用。
比如人们面对一幅写意山水或写意花鸟画,有时就很难看懂画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但通过画上的题诗题款,就比较容易把握作画者所要表达的内容。
如郑板桥为自己的《竹石图》题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是一首题画诗,作者咏的是竹石,但已不是对自然界竹石的普通描写,而是蕴含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
作者以物喻人,表面上写的是竹子,实际上赞颂的是人。
“坚劲”正是历经风吹雨打的竹子和竹子所象征的人的真实写照。
可以说,这首通过歌咏竹石,却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百折不饶的形象。
全诗感情真挚,意义深切而意味深长,先看画可能不会有这些感受,但通过画上的这首诗,从而让我们领悟到了作者想表达的思想内容。
同时画家又常以诗为绘画的表现内容。
《洛神赋》是曹植写的赋。
相隔一百多年后,顾恺之根据这篇赋画成《洛神赋图》。
曹植用神话来隐托他失恋后的悲哀,用富有抒情色彩的诗句,刻画出一位美丽多情的女子,抒发自己对她的爱恋。
而顾恺之则以画来表达,强调了神话色彩。
把洛神描写的婀娜多姿,衣袋飘忽,欲去又来的依恋神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画家以他丰富的想象力与杰出的表现力,丰富了《洛神赋》的内容,相得益彰。
马振声画的《爱国诗人陆游》是表现陆游的《示儿》诗意的:“死去才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诗集中表现了陆游的爱国主义精神,临死前还念念不忘祖国,念念不忘收复失地。
但是这首诗却很抽象,要用画来表现很不容易。
马振生抓住了诗人形象鲜明这一特点,着力刻画陆游的形象,脱出了诗的束缚。
这幅画就是妥善的抓住了这首诗的精髓,诗人与他那满腔的爱国主义精神,并运用了创造的绘画语言表达了诗意。
诗词与绘画相融,恰如郭熙所引的那句名言:“诗是无形画,画是无形诗。
”诗人常常能从深远的画境中发现诗意,而画家也往往在精彩的诗词中体会到画意。
中国画与诗之间关系密切。
二者不仅有一个诗向画渗透的过程,也有一个画向诗靠拢的过程。
绘画过程配上好的诗词,则能让作品更加精彩;好的诗词配上好的绘画作品也是同样的。
中国画与诗在悠久的历史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且有了很深的文化底蕴。
二者相融相通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同时也展现中国文化的独特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