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资源昆虫学的复习资料

资源昆虫学的复习资料

蝼蛄蝼蛄,大型、土栖。

触角短于体长,前足开掘式,缺产卵器。

本科昆虫通称蝼蛄。

俗名拉拉蛄、土狗。

全世界已知约50种。

中国已知4种:华北蝼蛄、非洲蝼蛄(应该是东方蝼蛄,发生遍及全国,一般在长江以南东方蝼蛄较多)、欧洲蝼蛄和台湾蝼蛄,常出现于夏季的夜晚,长相区别于蟋蟀。

中文学名蝼蛄别称非洲蝼蛄、小蝼蛄、拉拉蛄、地拉蛄、土狗子、地狗子、水狗界动物界门节肢动物门纲昆虫纲目螽斯亚目或长角亚目长角亚目科蝼蛄科种全世界已知约50种。

中国已知4种总科蟋蟀总科蓟马蓟马是一种靠植物汁液维生的昆虫,幼虫呈白色,黄色,或橘色,成虫则呈棕色或黑色。

进食时会造成叶子与花朵的损伤。

蓟马属于昆虫纲,缨翅目。

因本目昆虫有许多种类常栖息在大蓟、小蓟等植物的花中,故名蓟马。

个体小,行动敏捷,能飞善跳,多生活在植物花中取食花粉和花蜜,或以植物的嫩梢、叶片及果实为生,成为农作物、花卉及林果的一害。

在蓟马中也有许多种类栖息于林木的树皮与枯枝落叶下,或草丛根际间,取食菌类的孢子、菌丝体或腐殖质。

此外,还有少数捕食蚜虫、粉虱、蚧壳虫、螨类等,成为害虫的天敌。

螳螂螳螂,属于螳螂目、螳螂科。

体长70-100毫米,体大型,全体绿色或褐色。

头部三角形,触角短。

螳螂目昆虫通称螳螂,大刀螂、拒斧等,是比较古老的昆虫,其形态结构与四千万年前的化石螳螂几乎相似。

螳螂常具拟态和保护色,有绿叶状、枯叶状、花状或竹节状等等。

螳螂是淅变态昆虫。

卵块称为螵蛸,产于桑树者称桑螵蛸,可以入药。

螳螂为肉食性,凶猛好斗,取食范围广泛。

螳螂通常会通过挥舞前腿、展开翅膀、露出翅膀下面颜色鲜明的斑纹,来威慑对手鳞翅目昆虫口器鳞翅目包括蛾、蝶两类昆虫。

属有翅亚纲、全变态类。

全世界已知约20万种,中国已知约8000余种。

该目为昆虫纲中仅次于鞘翅目的第2个大目。

分布范围极广,以热带种类最为丰富。

绝大多数种类的幼虫为害各类栽培植物,体形较大者常食尽叶片或钻蛀枝干。

体形较小者往往卷叶、缀叶、结鞘、吐丝结网或钻入植物组织取食为害。

成虫多以花蜜等作为补充营养,或口器退化不再取食,一般不造成直接危害。

触角刚毛状[4]很短,基部1-2节较粗大,鞭纤细似鬃毛,如蝉、飞虱和蜻蜓等;丝状除基部两节稍粗大外,鞭节由许多大小相似的小节相连成细丝状,向端部逐渐变细,如蝗虫、蟋蟀等;念珠状鞭节各小节近似圆珠形,大小相似,如串珠状,如白蚁;锯齿状鞭节各小节近似三角形,向一侧呈齿状突出,形如锯条,如锯天牛、叩头虫、芫菁等;栉齿状鞭节各小节向一侧或两侧呈细枝状突出,形似梳子,如绿豆象雄虫、一些甲虫、蛾类雌虫;双栉齿状(羽毛状)鞭节各小节向两侧作细枝状突出,形似鸟羽,如毒蛾、樟蚕蛾和许多蛾类雄虫;膝状柄节特长,梗节细小,鞭节各小节大小相似.并与柄节呈成膝状曲折相接,如蜜蜂;具芒状很短,鞭节仅1节,但异常膨大,其上生有刚毛状触角芒,芒上有时还有很多细毛,如蝇类;环毛状鞭节各小节都具一圈细毛,愈接近基部的细毛愈长,如雄蚊;棍棒状(球杆状)基部各节细长如杆,端部数节逐渐膨大,整个形状似一根棒球杆,如蝶类;锤状基部各节细长如杆,端部数节突然膨大似锤,如露尾虫、郭公虫、皮囊;鳃片状端部数节向一侧扩展成薄片状,相叠在一起形似鱼鳃,如金龟甲。

昆虫口器类型①咀嚼式口器,其营养方式是以咀嚼植物或动物的固体组织为食。

如蜚蠊(即蟑螂)、蝗虫;②嚼吸式口器,此口器构造复杂。

除大颚可用作咀嚼或塑蜡外,中舌、小颚外叶和下唇须合并构成复杂的食物管,借以吸食花蜜。

如蜜蜂;③刺吸式口器,口器形成了针管形,用以吸食植物或动物体内的液汁。

这种口器不能食固体食物,只能刺入组织中吸取汁液。

如蚊、虱、椿象等;④舐吸式口器,其主要部分为头部和以下唇为主构成的吻,吻端是下唇形成的伪气管组成的唇瓣,用以收集物体表面的液汁;下唇包住了上唇和舌,上唇和舌构成食物道。

舌中还有唾液管。

如蝇;⑤虹吸式口器,是以小颚的外叶左右合抱成长管状的食物道,盘卷在头部前下方,如钟表的发条一样,用时伸长。

如蛾、蝶等.其中咀嚼式是最原始的,其他类型均由咀嚼式口器演化而来。

不同的口器是对不同食性的适应。

紫胶虫的变态②紫胶虫1基本内容1基本内容收起基本内容紫胶虫在动物分类学上昆虫纲、同翅目、胶蚧科紫胶虫有雌雄之分,变态过程不同,形态也不一样。

雌虫为不完全变态,雄虫为完全变态,雌虫一生经过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雄虫则要... 紫胶虫有雌雄之分,变态不同,形态也不一样。

雌虫为不完全变态,雄虫为完全变态,雌虫一生经过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雄虫则要经历卵、幼虫、前蛹、真蛹和成虫五个阶段。

蛴螬:蛴螬是鞘翅目金龟甲总科幼虫的总称。

植食性种类中以鳃金龟科和丽金龟科的一些种类,发生普遍为害最重。

植食性蛴螬大多食性极杂,同一种蛴螬常可为害双子叶和单子叶粮食作物、多种蔬菜、油料、芋、棉、牧草以及花卉和果、林等播下的种子及幼苗。

蝴蝶,飞蛾幼虫特点蝴蝶一生发育要经过完全变态,即要经过四个阶段:受精卵、幼虫、蛹、成虫。

受精卵:蝴蝶的卵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表面有蜡质壳,防止水分蒸发,一端有细孔,是精子进入的通路。

不同品种的蝴蝶,其卵的大小差别很大。

蝴蝶一般将卵产于幼虫喜食的植物叶面上,为幼虫准备好食物。

幼虫:幼虫孵化出后,主要就是进食,要吃掉大量植物叶子,幼虫的形状多样,多为肉虫,少数为毛虫。

蝴蝶危害农业主要在幼虫阶段。

随着幼虫生长,一般要经过几次蜕皮。

蛹:幼虫成熟后要变成蛹,幼虫一般在植物叶子背面隐蔽的地方,用几条丝将自己固定住,之后直接化蛹,无茧。

成虫:蛹成熟后,从蛹中破壳钻出,但需要一定的时间使翅膀干燥变硬,这时的蝴蝶无法躲避天敌,属于危险期。

翅膀舒展开后,蝴蝶就可以飞翔了,蝴蝶的前后翅不同步扇动,因此蝴蝶飞翔时波动很大,姿势优美,所谓“翩翩起舞”,来源于蝴蝶的飞翔。

成虫以花蜜为食物,有的品种也吸食自然溢出的树汁、水中溶解的矿物质等。

一般蝴蝶成虫交配产卵后就在冬季到来之前死亡,但也有的品种会迁徙到南方过冬,迁徙的蝴蝶群非常壮观。

比较闻名的蝴蝶越冬地点是美洲的墨西哥和中国的云南等地。

昆虫变态形式不完全变态只经过卵、若虫和成虫三个时期。

又可细分为如下六种类型:增节变态幼虫体节较成虫少,每龄逐渐增加一节,最后变成成虫。

原尾目昆虫表变态亦称无变态。

成虫无翅,除体积外,幼虫与成虫各方面均无大的区别。

见缨、双、弹尾三目渐变态成幼虫在形态、习性上均相似,幼体称若虫,随虫龄增长物征逐步完备。

直翅、半翅、同翅等半变态成虫陆栖,幼虫(若虫或稚虫)水栖且有临时性器官,两者习性和形态构造完全不同。

晴蜓目、襀翅目原变态与半变态同,但在化为成虫后须再蜕皮一次,这种蜕皮前形态称亚成虫。

蜉蝣目过渐变态经过卵、活泼幼体、不活泼幼体(拟蛹而非真蛹,有翅芽)成虫。

介壳虫、缨翅目完全变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各阶段形态完全不同。

又分为如下两种类型:标准完全变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各阶段形态完全不同。

鳞翅目、双翅目等复变态同上,但在幼虫时有两种形态:孵化后为活泼的双尾有爪形;蜕皮后为不活泼的蠕虫形。

芫青蜜蜂的产品有哪些蜂蜜、蜂毒、蜂王浆、蜜蜂躯体、蜂花粉、蜜蜂幼虫、蜂蜡、蜜蜂蛹、蜂胶、成蜂躯体休眠和滞育【昆虫休眠】昆虫为了安全度过不良环境条件(主要是低温或高温)而处于不食不动,停止生长发育的一种状态。

当不良环境条件解除后,昆虫可以立即恢复正常的生长发育,这种现象成为昆虫的休眠。

当不良环境条件解除后,昆虫可以立即恢复正常的生长发育,这种现象成为昆虫的休眠。

滞育是昆虫长期适应不良环境而形成的种的遗传性。

在自然情况下,当不良环境到来之前,生理上已经有所准备,即已进入滞育。

一旦进入滞育必需经过一定的物理或化学的刺激,否则恢复到适宜环境也不进行生长发育。

滞育性越冬和越夏的昆虫有固定的滞育虫态。

滞育又可区分为专性滞育和兼性滞育两种类型。

昆虫昆虫纲第一大目,种类繁多,系统复杂,共4亚目(原鞘亚目,肉食亚目,菌食亚目,多食亚目),178科,36万种,其中象甲科7万种。

本目昆虫中国记录1万余种。

食性多样化,植食性、捕食性、腐食性、粪食性、尸食性和寄生性均有,具有一定的假死性。

完全变态昆虫,芫菁等少数昆虫复变态。

鞘翅目通称甲虫。

属有翅亚纲、全变态类。

全世界已知约33万种,中国已知约7000种。

该目是昆虫纲中乃至动物界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第1大目。

多数种类属于世界性分布,如步甲、叶甲、金龟甲和象甲科的某些种类;少数种类主要分布于热带地区,至温带地区种类渐少,如虎甲、吉丁甲、天牛和锹甲科的某些种类;个别种类的分布仅局限于特定范围,如水生的两栖甲科仅分布于中国的四川、吉林和北美的某些地区。

本目中许多种类是农林作物重要害虫,与人类的经济利益关系十分密切。

【生物学特性】全变态。

但有部分种类如芫菁科、步甲科、隐翅甲科、大花蚤科和豆象科等均具有复变态,即幼虫各龄出现多种不同形态。

如芫菁科的豆芫菁属,幼虫共6龄:第1龄炳型,或称三爪蚴,行动敏捷,在土中取食蝗卵,第2—4龄为蛴螬型,第5龄为象甲型,第6龄又转变为蛴螬型。

雌虫产卵于土表、土下、洞隙中或植物上。

产在植物上的卵,常包围在卵鞘内,如肖叶甲科的部分种类;产在水中的卵,多包于袋状的茧内,如水龟虫等。

产卵方式多是以伪产卵器直接产于土内或植物上;但天牛类可用上颚咬破树皮,然后产卵其中;而某些象甲类则可用喙先在植物上挖洞,再将卵产于内部。

幼虫一般3龄或4龄,在一些大的类群中龄数常固定而一致,如步甲科和金龟甲科幼虫多为3龄,叶甲科中的某些类群多为4龄。

蛹在地表下者,多藏于土室内;在植物上化的蛹多具茧,象甲的蛹茧系由马氏管的分泌物构成的。

很多种类的成虫具假死性,受惊扰时足迅速收拢,伏地不动,或从寄主上突然坠地。

有的类群具有拟态,如某些象甲外形酷似一粒鸟粪。

成、幼虫的食性复杂,有腐食性(阎甲)、粪食性(粪金龟)、尸食性(葬甲)、植食性(各种叶甲、花金龟)、捕食性(步甲、虎甲)和寄生性等。

植食性种类有很多是农林作物重要害虫,有的生活于土中为害种子、块根和幼苗,如叩头甲科的幼虫(金针虫)和金龟甲科的幼虫(蛴螬)等;有的蛀茎或蛀干为害林木、果树和甘蔗等经济作物,如天牛科和吉丁甲科幼虫等;有的取食叶片,如叶甲类及多种甲虫的成虫;有的是重要的贮粮害虫,如豆象科的大多数种类专食豆科植物的种子等。

捕食性甲虫中有很多是害虫天敌,如瓢甲科的大多数种类捕食蚜虫、粉虱、介壳虫、叶蜗等害虫,步甲和虎甲能捕食多种小形昆虫,尤其是对鳞翅目幼虫等有很强的捕食能力。

芫菁幼虫寄生于蝗卵和蜂巢内,大花蚤有些种类的幼虫寄生于蜚蠊体内,有些在蜂巢内营寄生生活。

腐食性、粪食性和尸食性甲虫,如埋葬虫科、蜣螂科中的许多种类,可为人类清洁环境。

还有一些甲虫具有医药价值,其中应用较广的如芫菁科的某些种类成虫分泌的芫菁素(亦称斑蝥素),具有发泡、利尿、壮阳等功用,近年来在中医学上也用于治疗某些癌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