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观书有感教学反思

观书有感教学反思

观书有感教学反思
Reflection on the teaching of reading experien ce
观书有感教学反思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观书有感教学反思
《观书有感》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

诗中不仅写了池塘的美丽景色,还通过看到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池塘中的水才会如此清澈这一现象,联想到了“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一深刻的道理。

诗中运用了譬喻的形式,用鲜明形象的事物将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化。

《观书有感》这首诗歌,字面意思不难理解,教学难点在于诗句中没有提及读书,怎样引导学生从描述的景象中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一个有关读书道理?为此,我先引导学生欣赏美景,理解诗句;再引导学生体会比喻、理解哲理。

古诗的教学,只有让学生进入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方能品悟到诗人的感情,揣摩作者的寓意。

我抓住“鉴”字,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联想池水与明镜的特点;抓住“徘徊”,描叙“天光”、“云影”在池塘中散步的情景,通过美美的读将诗中描述的美景定格于自己的脑海中。

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将自己脑海中
的画面用语言表达出来,课堂上学生尽情的表达,自由地想象,
诗文中简练的语言此刻已变成了学生自己的语言。

这首古诗作者借读书时所看到的情景来说明读书的道理。


是在诗文中,却未曾提到与读书、学习有关的内容,如何引导学
生揣摩作者用意,透过文字体会领悟读书的道理?在诗句教学之后,引导学生发现:板书缺少诗题。

教师板书:观塘有感。

然后
教师抛出问题: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却没有“书”字?你怎么知道诗人在读书?它和读书有着怎样的联系呢?也就
是说诗人看到方塘,为什么联想到读书呢?通过讨论,对比填空,“池水清澈——读书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不断地
读书使人__________”,学生对于诗歌寓意的理解就豁然开朗了。

《观书有感》是西师版教材第九册第七单元第一课的内容。

本单
元的主题是“读书有方”。

这一课选取了两首关于读书的诗,这
是第一首。

这首诗是一首哲理诗。

写作者读书的感受。

教学重点
是理解诗中讲的读书的重要性;体会诗的意境美。

诗中通过水塘
的形象来作比,将书比作明镜般的半亩方塘,又进而以清澈的池
水反映广袤的天光云影来比喻心智容纳之广,鉴理之明。

后两句
作者写出读书的感受,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方塘变得如此清澈,人的智慧也是由于不断读书,不断汲取知识而得来的。

诗的后两句,才是诗人读书后产生的感想。

诗中无“书”,诗题却为“观
书有感”,作者以景喻理,这是教学的难点。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一、师生互动,一一突破。

对于作者,学生自己查找资料汇报。

对于字、词句、学生借
助工具书就可以自己领会交流,在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做老师,
解决生字、生词。

然后把自己的理解、预习的成果互相交流反馈,并通过其他同学的质疑来完善古诗重点的讲解,明白古诗中修辞
方法的运用,作者以半亩方塘比喻书,以天光云影比作书的内容,学生理解了修辞方法后对理解古诗意思有很大的帮助。

4.理解诗意,学生借助注释结合古诗一句句理解古诗意思,并由此而揣摩
作者感受从而悟出诗的道理。

就这样,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对
其中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再做一一引导和点拨。

较好的收到了好
的教学效果。

二、巧妙突破难点。

针对本课的教学难点,也就是课后的问题:
为什么诗中无书,却以“观书有感”为题。

我采用了从题眼入手,抓住重点诗句,设计分层练习分化难点,引导学生悟出诗中读书
的道理。

三、注重拓展和延伸。

学以致用,教材只是个例子,老师不
仅要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会用。

为让学生体会诗句在
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另外选取了一些哲理诗,供学生课后阅读,
积累,把知识的学习延伸到课外。

学生由诗中所讲道理畅谈自己
读书感受。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如果学生的智力生
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
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

”每一个学生要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

把读书,应视为自己的乐趣。

读书能让人开
阔视野,读书能让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读书可以让人穿越历史,感受多方文明......
总之,学生学习《观书有感》这首小诗后,由此感悟到的道
理会有很多很多!
《观书有感》教学反思
朱熹的《观书有感》,给我们诸多启示,多读一点好书,会
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啊!我的教学设计是,待学生已经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让他们从诗的内容(描写方塘)
与题目(《观书有感》)表面的不相关提出问题——题目是《观
书有感》,而诗的内容怎么一点都没有写有关“书”的内容呢?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理解诗歌所要说明的道理。

我估计学生
都能说到“一个人的聪明来自于他不断学习”这一层意思。

然后
我就引导学生联系前两行领会“开豁”这一层意思。

课堂教学中,学生按我的预设提出了上述问题:题目是《观
书有感》,而诗的内容怎么一点都没有写有关“书”的内容呢?
并通过讨论明确了这首诗是要我们“多读书学习”,可“清如许”对应的意思——心智开豁、敏锐却怎么也说不上来了。

于是,我
问学生曾经在哪里看见过或者听到过这句诗,是跟什么人、什么
事情关联起来的?哪知道全班近50个学生只有一个学生很模糊地
讲了与诗句只有些许关联的一点意思,其他学生都表示“从来没
有听说过”。

哈!看来学生就是“没有源头活水”啊!但这意思是我现在写反思的时候感悟出来的。

在课堂上,我并没有利用好这一生成的“资源”,而是习惯性地采取了“填鸭式”教学法,把“标准答案”一股脑儿地“塞”给了学生。

当时只是感到有些遗憾,没有想出好的方法引导学生真正理解诗歌要说明的道理。

现在想来,只要把当时学生“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一现象与诗句联系起来,就能很好地解决问题的。

我对学生的学情估计不足,课堂上出现了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没有敏锐的反应,只是想着赶快把知识“给”学生,将来能够应付考试。

由此我想到,我也缺少“源头活水”。

《冬夜读书示子聿》可称之为说理诗,文字意思浅显,但蕴涵如何读书、做学问的深刻道理,真所谓“有境界自成高格”。

本课教学难点应是引导学生体会诗中则“少”“老”对比、“知”“行”对比所阐发的道理。

教学中,以关键词句为生发点,激活孩子已有的大量能够佐证这一哲思的知识储备,丰富诗境,加深理解和体验。

一、抓“少”与“老”,体会学习要孜孜不倦。

师:有同学不理解什么叫“无遗力”?谁能说说。

生:把所有精力和心思都用上。

生:不留一点气力,全力以赴。

师:年少时候我们应该怎样无遗力的学习?
生:学习做到孜孜不倦,一丝不苟。

生:非常努力的通宵达旦的去学习。

师:借用成语故事说说,哪些古人学习或作学问是无遗力的?
生:悬梁刺股。

师:“悬梁刺股”描绘了一幅怎样“无遗力”学习的画面?
生:把头发系在梁头上,困了用针扎自己的大腿。

师:这样的学习真是——
(生齐读:无遗力。


生:匡衡的凿壁借光。

师:匡衡是怎样“无遗力”学习的?
生:没有灯光,在墙壁上凿一个洞,利用邻居家的灯光读书。

师:这种读书精神叫——
(生齐读:无遗力)
本环节教学中,通过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激活,首先是“无遗力”的理解,其次是“哪些古人做学问是这样努力的”,将短短的七各字读厚起来,随之学生的体验也就深刻起来。

二、故事引入,联系生活实际,自悟“知”“行”所阐发的哲理。

我以故事引入,为孩子们讲述了《纸上谈兵》的故事。

接着让学生谈谈听故事感受:赵括如此精通兵法,为什么会打败仗?学生结合实际纷纷说了自己的思考;有的说实践比书上学习更重要,有的说在实践中通过做才是真正的学习。

这样通过听故事谈感想的教学方式,给孩子一个“躬行”的
机会,深刻理解什么叫“躬行”,让孩子在听说实践中潜移默化感悟读书与实践相结合的道理。

最后我以“请你用成语来形容刚才“陆游”在训示他儿子时的态度。

”引导学生用循循善诱、语重心长、意味深长的语气读诗。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