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研究史介绍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研究史介绍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研究史介绍胡经国本文作者的话2006年11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杨巍然先生在《地学前缘》第13卷第6期发表了题为《地球表层系统与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的研究发展》的文章。

现将该文中关于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研究史的内容介绍如下,供地球科学爱好者和有志于从事中国大地构造研究的年轻学子阅读和研究。

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教和喜欢!。

下面是正文该文指出,近代大地构造学以整个地球和整个岩石圈为主要研究对象,也包含有更深部的地质作用和地质过程以及其它星球的影响。

因此,就其研究范围来看,也可以称为全球构造。

而区域大地构造学则主要研究广大区域内岩石圈和地壳上的大型构造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以及发生和发展规律。

它是一门资料多而广、地域大而深、理论性强、与多种学科关系密切、应用面广的一门分支学科。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6个阶段。

一、20世纪前半期:奠基区域大地构造研究的重要方法是路线或区域地质调查和趋于地质制图。

早期在中国开展地质调查的外国学者有R·庞培勒(1862)、F·V·李希霍分(1868)、B·维理士(1903)、B·A·奥布鲁契夫(1880-1906)、J·C·勃朗(1907-1910)、T·德普拉(1909-1911)、小藤文次郎等。

在中国学者中,首先要提到鲁迅(周树人)于1903年发表的《中国地质略论》。

他明确指出:“无一幅自制之精密地质图(并地文、土地等图),非文明国也。

”1922年,丁文江在比利时第13届国际地质大会上提出的“The Tectonic Geology of Eastern Yunnan”拉开序幕。

稍晚,李四光于20世纪20-30年代在英国《地质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有关中国以至全球性地质构造论文,预示了地质力学的萌芽。

此外,王竹泉的《山西地质构造纲要》(1925)、谢家荣的《北京西山地质构造概说》(1937)等,也是这一时期地质构造研究的重要成果。

特别是李四光的《中国地质》(1939)和黄汲清的《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1945)两部经典著作的出版,更是这一时期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研究的精辟总结。

科学的发展取决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所以,1949年以前的研究成果较少。

但是,李四光和黄汲清的经典著作却为中国大地构造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20世纪50-60年代:大发展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大规模引进前苏联的大地构造理论,构造层的划分和深断裂的概念,使大地构造学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青藏地质考察,祁连山区域地质的构造演化研究,大区域地球物理勘探的应用,巨大的郯庐深断裂的发现和证实,同位素地质年龄的测定,以及石油、煤田、区域水文工程地质、矿田矿区构造的研究等,都使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突出的表现是将各种区域构造研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出现了不同大地构造学术观点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

其中,重要的有:1、李四光的地质力学观点1945年出版的《地质力学之基础与方法》一书正式提出了地质力学学术观点。

新中国成立以后,这一观点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50-60年代,举办了几期“地质力学研究班”,培养了人才,完善了理论。

1962年,出版了《地质力学概论》。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研究,建立了经向、纬向及华夏式构造体系和大、中、小型扭动和旋转构造新类型。

其中,《旋转构造及其他有关中国西北部大地构造复合问题》(1955)被译成俄文在前苏联正式发表。

开展了地应力测量及模拟试验等工作,对各种扭动构造型式形成的体系进行了构造应力场的初步分析。

2、黄汲清的多旋回构造观点1945年,黄汲清的经典著作《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多旋回构造学术观点的诞生。

这一学术观点通称多旋回构造运动学说,简称多旋回构造说或多旋回说。

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汲清亲自指导下编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1∶300万大地构造图》和专著《中国大地构造基本特征》(1960),对中国区域大地构造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阐述和总结,指出多旋回是中国大地构造及其发展演化的最明显的基本特征。

3、张文佑的断块构造观点50年代中期,张文佑引用深断裂概念研究中国大地构造特征和成矿条件。

认为,断块运动在中国和世界的构造及其演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划分出中国不同层次的断裂构造,建立了中国区域断裂体系,研究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组合规律,从而创立了断裂体系和断块构造学术观点,简称断块说。

并且,由他主编出版了《中国大地构造图》和专著《中国大地构造纲要》(1959)。

4、陈伯达的地洼构造观点1956年,陈伯达发表了中国地台“活化区”的实例并着重讨论“华夏古陆问题”。

1959年,正式提出了“动”“定”转化递进律。

1960年出版的《地台活化及找矿意义》是该学术观点的经典著作。

认为,中、新生代地台重新活动,是地壳构造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的演化规律。

地壳演化是多阶段、螺旋式交替递进的演化,故称“动定活化递进律”。

5、张伯声的波浪镶嵌构造观点1962年,张伯声提出了向前的地壳概念。

他认为,地壳是由集中的条状活动带或活动面把分散的块状较稳定的地块拼合起来而形成的。

1965年的《从镶嵌构造观点说明中国大地构造基本特征》一文,系统阐述了这一学术观点。

在上述大好形势下,由马杏垣领导的北京地质学院区地教研室,全面总结了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基本特征;以槽台说为基础,吸收了中国各学派的优点,于1963年出版了《中国区域地质》一书。

其主要观点已分别以中文在《地质学报》(1961)和俄文在《中国科学》(1962)发表。

在这一阶段,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研究得以迅猛发展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的原因:⑴、1949年以后,大规模经济建设对矿产资源的大量需求导致地质调查和找矿勘探工作的广泛开展,不断对区域地质提出了新的问题和需求,给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良好的条件和物质基础,加大了研究的深度。

⑵、理论和观点的提出,既要建立在大量事实的基础上,又必须要有思维的突破,才会有认识的升华。

20世纪50-60年代,广大地质工作者自觉学习自然辩证法和哲学思维方法,从大区域以至全球角度分析各种地质作用之间的联系,探讨地球物质客体的运动过程,从而促进了各种新的大地构造学术观点的产生。

⑶、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区域大地构造研究的时空跨度很大,形成的自然条件复杂,加之区域差异明显,出现不同的学派和观点是必然的。

不同学派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法,各有所长。

实际上,当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贯彻。

例如,北京地质学院就曾分别请李四光、黄汲清、张文佑等诸教授到校作学术报告或讲课,使师生受益匪浅。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的大发展,反过来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最突出的例子是,促进了石油普查勘探的开展。

李四光、黄汲清等的学术观点都在不同的方面和程度上指导了松辽平原、华北平原以及鄂尔多斯、四川盆地等地区的石油普查和研究实践;石油及地质部门、中国科学院和高等院校在油气勘探方面都做了许多工作,对中国东部大庆、胜利等一系列油田的发现,做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三、20世纪70年代:反思与急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海洋地质研究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人们的视野扩展到了占地球表面70%的海洋。

1962年,H.Hess在一篇以“地球的诗篇”的畅想中,提出了海底扩张的论断。

1965年,T.Wilson提出了转换断层的概念。

1967年,Vine发现了海底磁异常带,给予海底扩张以科学的解释,并导致了板块构造学说的诞生。

此时,中国正陷于十年动乱,处于与世完全隔离的状态。

直到70年代板块构造学说传入中国时,人们才吃惊地发现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与国际水平之间的巨大差距。

人们在反思政治动乱和科学封闭的惨痛教训之余,感到必须急起直追。

尹赞勋首先引进板块构造学说。

李春昱继而三论板块构造,活跃了学术气氛。

1979年,美国板块构造代表团访华,促成板块构造学说引进工作全面开展。

板块构造学说对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使一批地质学者开始运用板块构造理论和观点对中国区域大地构造进行研究。

李春昱在70年代初就组织研究组,解释了西秦岭中生代早期的混杂堆积,讨论了雅鲁藏布江断裂带的板块碰撞缝合线问题。

常承法和肖序常分别提出南亚次大陆与青藏高原碰撞形成的雅江带、斑公湖怒江带以及祁连山带板块缝合线。

在青藏高原长期综合性考察的基础上,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地质科学院于1979 和1980年分别举行了青藏高原科学讨论会。

指出,莫霍面在冈底斯区埋深最大,因而青藏高原区域性布格重力值偏高。

郭令智及其研究集体,对西太平洋与亚洲大陆之间的沟、弧、岛体系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中国东部地区自前寒武纪早期以来的板块构造演化规律,取得了有意义的成果。

朱夏(1980)指出,中国存在两个世代、两种体制的含油盆地:古生代为槽台体制含油盆地;中、新生代为板块体制含油盆地。

王鸿祯以活动论观点讨论了中国东部大地构造分区(1981)和中国地壳构造发展的主要阶段(1982)。

马杏垣(1979)认为,重力是板块运动的力源之一,对所有类型的板块都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他还引用板块观点编制了《中国前寒武纪1∶1400万构造格架图》。

李春昱以板块构造观点编制的1∶800万《亚洲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1982),可以看成是这一阶段对板块构造研究的总结。

其次,是使中国已有的大地构造学术观点受到了启发,吸取了板块构造说的先进内容,丰富和发展了各自的学术观点。

中国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在1976年和1978年,分别编制出版了1∶400万中国构造体系图和文字说明——中国主要构造体系;同时编制了除了西藏和台湾以外的各省、市1∶100万或1∶50万构造体系图。

中国地质科学院以黄汲清为首的研究集体,进一步发展了多旋回说,将多旋回说扩展到了沉积作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成矿作用以及板块构造运动的多旋回性。

他们新编制的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1979),第一次比较详细地标绘了中国境内的板块缝合线;同时,出版了专著《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1980),进行了新的理论概括。

中国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以张文佑为首的研究集体,进一步研究了中国和全球的断裂体系,建立了X、I、Y、S、V型体系和岩石圈、地壳、基底和盖层4个等级的断块,认为板块可被认为是岩石圈断块的一种特殊形式(1978,1980)。

由他主编的1∶500万《中国及邻区海陆大地构造图》(1981),对海陆构造演化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陈国达在板块说的启发下,进一步总结了中国大地构造特点(1975),编制出版了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1978)和专著《中国大地构造概要》(197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