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市情简介
吉林市是中国唯一省、市同名的城市,是吉林省第二大城市,是全国特大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甲级开放城市和老工业基地城市。
2005年被世界著名财经杂志《福布斯》评为中国内地最宜开设工厂的榜首城市。
2007年被中央电视台评为“倾国倾城:最值得向世界介绍的中国名城”。
全市幅员面积27120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636平方公里,人口451.4万人,其中城市中心区人口200万人。
下辖4个城区、5个县(市)、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10个省级经济开发区。
200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8亿元,财政收入100亿元。
吉林市资源禀赋优势突出,发展撑力强劲。
吉林市被誉为世界生物圈天然保护区的“立体资源宝库”。
境内水系发达,水资源总量为170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达4000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8倍,为北方城市的5.4倍。
拥有白山、红石、丰满三个梯级水电站和2个大型热电厂,总装机容量超过424万千瓦,年发电量129.5亿千瓦时,占东北发电总量的55.5%,是全国少有的水丰电足的城市。
已发现矿产资源171种,其中镍、钼、油母页岩等8种矿藏储量居全国前10位。
森林面积165万顷,东北部山区
素有“林海”之称;以“东北三宝”人参、貂皮、鹿茸为代表的经济动植物和土特产品种类全、产量高、质量好,已成为长白山天然绿色特色产品的主要产区和集散中心。
旅游资源独具特色,美丽的松花江形若太极蜿蜒穿城而过,形成了“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城山色半城江”的天然风光。
“吉林雾凇”精妙绝美,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
吉林陨石为世界石陨石之王,引无数中外游人争睹天外来客的神秘风采。
吉林文庙、哥特式天主教堂、北山古庙群等众多文物古迹,彰显出这座城市从远古走来的神奇魅力。
吉林市劳动力资源优势明显,从建国初期开始,众多大中型企业培养了一大批素质高、熟练操作能力强的工人、各类职业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是吉林市振兴和发展的重要财富。
在全国一些城市陆续面临淡水、土地、劳动力等资源约束,煤、油特别是电力等生产要素困扰的当期,更加凸显了吉林市在这些方面的竞争发展优势,也更加坚实地奠定了中国内地最宜开设工厂城市的国际认知地位。
吉林市产业基础优势突出,后发实力凸显。
作为中国“一五”时期重点投资建设的工业基地,吉林市经过持续投资兴建,逐步具备相当的产业规模和经济实力,成为中国综合竞争优势较强的城市之一。
吉林市工业基础雄厚。
是中国第一个化工生产基地,也是中国炭素、铁合金主要生产基地。
中油吉林石化分公司、铁合金、炭素、通钢、化纤等大企业在
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现在全市已有工业企业3626户,其中规模工业企业750户。
已经形成石化、汽车、治金、农副产品深加工及食品制造等支柱产业,医药、经纺、建材、能源等优势产业,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为核心的现代化产业发展新格局,并蕴含着极大的合作开发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吉林市农业基础稳固。
粮食年产量突破355万吨,其中专用优质粮食占总产量的80%,是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畜牧业以及中草药材、食用菌等多种经营和特产业迈向产业化、规模化和外向化轨道,产品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吉林市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是中国东北重要的物流集散地。
雄厚的产业基础,为吉林市吸引和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与资本扩张筑就了先决条件。
吉林市发展载体优势突出,合作潜力巨大。
“十一五”期间,吉林市提出了实现经济总量翻一番的奋斗目标,也预示出未来五年的更大发展空间。
为了推动载体优势的有效发挥,目前全市上下正在集中力量建设江北、哈达湾、九站、江南四大工业集中区。
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一方面加紧进行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整合资源,联建共享,努力提高集中区项目承载能力,增强产业集聚功能。
另一方面着力抓产业集群发展。
在各个集中区围绕核心产业,快速推进重大产业链项目、深加工项目向集中区深入,有效形成产业集聚新优势,拓展出集群化发展的新格局。
巨大的发展
潜力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吉化公司上下游配套产品种类繁多,需求量大,利润回报率高;以一汽为依托的零部件板块需要更多的合作伙伴;化纤下游纺织、制衣发展前景广阔。
所有这些,为投资商进入吉林市投资合作、展志兴业,构筑了坚实的发展平台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吉林市地理区位优势突出,物流配送发达。
吉林市地处东北地理中心,自古就是三省通衢,明清时期是东北的军事、经济重镇,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发展水平曾一度居于全国前列。
作为老工业基地的典型城市,借助东北振兴的战略机遇,吉林市将更好地融入东北产业分工和区域协作体系,并在其中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吉林市不仅在东北居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在交通运输便利方面也具有较高的水平。
经过多年不懈的建设发展,境内公路、铁路、民航四通八达,可直达多个中心城市,其中公路、铁路密度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吉林市已经成为东北运输方式齐全的五大综合性交通枢纽之一。
同时拥有完备的海关,商检和陆路口岸,进出口业务运行方便快捷。
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地缘政治逐步让位于地缘经济发展趋势不断强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东北正成为东北亚地缘经济活动的枢纽,吉林市位于东北亚经济圈的腹心,借助长吉图开放先导区开发的东风,将逐步形成东北亚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物资集散地,也必将由此得到越来越多投资商的更大关注。
吉林市城市功能优势突出,投资环境优良。
市区道路经纬分明、中心成网、周围成环、四面放射、内外顺畅。
覆盖全市、服务全国、联接世界、方便快捷的高速宽带传输网络体系健全。
与城市发展相适应,水、电、气、热及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显著提升,供保能力不断增强。
文化、教育、卫生等项事业健康发展。
沿江修建的“百里清水绿带”,是东北著名的城市生态走廊。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水源质量保持二类以上水体标准,大气质量达到国家功能区标准,是中国北方最宜人居和投资创业的城市之一。
市政府以加快发展、造福百姓为第一要务,自觉强化执政能力,提高行政效能,服务型政府建设和软环境建设成效显著。
具有省内先进水平的政务服务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致力打造“平安吉林”,已经成为东北投资环境最好的城市之一;重商、亲商、富商、安商的发展理念已成为全民共识。
对外合作密切,先后同日本、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的18个城市结成友好城市和商贸协作城市,德国巴斯夫化学公司、德国恩卡化纤公司、意大利蒙特纤维公司、荷兰飞利浦有限公司、日本大发株式会社、美国嘉吉公司、新加坡康福德高等一批跨国公司相继进驻我市。
在刚刚结束的首届“中俄交易会”上,吉林市政府与俄罗斯工商界正式签约构建“中俄贸易平台”。
国内著名的企业如娃哈哈、建龙、伊利、中生集团、中冶集团、通钢集团、辽宁奥克集团、大连新型集团、上海凯赛集团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我市。
面对全国各地竞相加速发展的新浪潮,吉林市将立足自身的比较优势,在未来五年里将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以建设实力吉林为基础,以构建和谐吉林为目标,全面加快工业强市建设,实现经济和社会更高质量、更快速度发展,完成老工业基地振兴任务,使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达到中等发达城市水平。
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我市重新梳理制定了更加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在土地使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规划审批、劳动用工、社会保障等方面实行“一站式服务”,为企业和投资者提供顺达的“绿色通道”,最大限度地降低外来投资成本,让每一位投资者在这里都能倍感人文关怀,尽享热诚服务,挥展创业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