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底模板支撑计算书
四、扣件抗滑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计算
按照《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培训讲座》刘群主编, P96页,双扣件承载力设计值取16.00kN, 按照扣件抗滑承载力系数0.80 该工程实际的旋转双扣件承载力取值为Rc=16 ×0.80=12.80kN 。 纵向或横向水平杆与立杆连接时,扣件的抗滑承载力按照下式计算(规范5.2.5): R ≤ Rc 其中 Rc —— 扣件抗滑承载力设计值,取16.0 ×0.80=12.80KN; R —— 纵向或横向水平杆传给立杆的竖向作用力设计值; 计算中R取最大支座反力,R=9.47kN 双扣件抗滑承载力的设计计算值R=9.47KN < Rc=12.80KN, 满足要求!
> [f1]=205.00N/mm2,不满足要求!
六、模板的构造和施工要求:
1、顶部支撑点的设计要求: a.钢管立柱底部应设垫木和底座,顶部应设可调支托,U形支托与楞梁两侧间如有间隙,必须锲紧;其螺杆伸出钢管顶部 不得大于200mm,插入立杆内的长度不得小于150mm;螺杆外径与立柱钢管内径的间隙不得大于3mm,安装时应保证上下同心; b.扣件式模板支架顶部支撑点与支架顶层横杆的距离不应大于500mm; 碗扣式模板支架顶部支撑点与支架顶层横杆的距离 不应大于700mm; 2、模板支架的构造要求: a.梁和板的立杆,其纵横间距应相等或成倍数;
梁模板钢管高支撑架计算书
梁模板的计算参照《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162-2008)、《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 (JGJ130-201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003)、《组合钢模板技术规范》 (GB50214-2001)、《木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5━200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2006年版)(GB 50009-2001)等编制。 本支架计算公式(1)根据脚手架试验,参照脚手架规范和脚手架工程实例, 本支架计算公式(2)参照《施工技术》2002.3.《扣件式钢管模板高支撑架设计和使用安全》。 模板支架搭设高度为5.35米, 基本尺寸为:梁截面 B×D=1850mm×1650mm, 梁两侧楼板厚度200mm, 梁支撑立杆的横距(跨度方向) l=0.45米,立杆的步距 h=1.50米, 梁底增加6道承重立杆。 采用的钢管类型为 48×3.0,采用扣件连接方式。 立杆上端伸出至模板支撑点长度:0.30米。
计算简图
剪力图(kN)
弯矩图(kN.m) 最大弯矩 M2 = 0.001kN.m M1> M2,故应采用M1验算抗弯强度。 (1)抗弯强度计算 经计算得到面板抗弯强度计算值 f = 0.088×1000×1000/24300=3.639N/mm2 面板的抗弯强度设计值 [f],取15.00N/mm2; 面板的抗弯强度验算 f < [f],满足要求! (2)挠度计算 验算挠度时不考虑可变荷载值,仅考虑永久荷载标准值, 故采用均布线荷载标准值q = 19.31kN/m为设计值。 面板最大挠度计算值 v = 0.083mm 面板的最大挠度小于185.0/250,满足要求!
五、立杆的稳定性计算
该架体顶部荷载通过水平杆传递给立杆,顶部立杆呈偏心受压状态,故为满堂脚手架形式,采用满堂脚手架计算方法计算。 1、不考虑风荷载时,立杆的稳定性计算 不考虑风荷载时,立杆的稳定性计算公式
其中 N —— 不考虑风荷载时,立杆的轴心压力设计值,它包括: 横杆的最大支座反力 N1=9.47kN (已经包括组合系数1.4) 脚手架钢管的自重 N2 = 1.2×0.137×5.350=0.878kN N = 9.469+0.878=10.347kN —— 轴心受压立杆的稳定系数,由长细比λ= l0/i 查表得到; i —— 计算立杆的截面回转半径 (cm);i = 1.60 A —— 立杆净截面面积 (cm2); A = 4.24 —— 钢管立杆抗压强度计算值 (N/mm2); [f] —— 钢管立杆抗压强度设计值,[f] = 205.00N/mm2; l0 —— 计算长度 (m); (1).参照《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计算公式如下: l0 = kμh 其中,k——计算长度附加系数,应按表5.3.4采用;k=1.155; μ—— 考虑满堂脚手架整体稳定因素的单杆计算长度系数,按附录C采用;μ= 2.569 计算结果: λ = μh/i=2.569×1.500×100/1.600=241< [λ]=250, 满足要求! 立杆计算长度 l0 = kμh = 1.155 ×2.569 ×1.50 = 4.45 l0/i = 4450.792/16.000 = 278 由长细比l0/i 的结果查表得到轴心受压立杆的稳定系数 钢管立杆受压应力计算值 立杆的稳定性计算 建议减少立杆间距。 = 257.97N/mm2, = 0.095
q1 = 0.9×[1.35×(18.934+0.376)+1.4×0.7×1.125]=24.453kN/m 根据以上两者比较应取q1 = 24.453kN/m作为设计依据。 集中荷载设计值: 模板自重线荷载设计值 q2 = 0.9×1.2×0.300×0.450×(2×1.650+1.850)/1.850=0.406kN/m 跨中集中荷载设计值 P = 0.9×1.4×2.500=3.150kN 面板的截面惯性矩I和截面抵抗矩W分别为: 本算例中,截面抵抗矩W和截面惯性矩I分别为: W = 45.00×1.80×1.80/6 = 24.30cm3; I = 45.00×1.80×1.80×1.80/12 = 21.87cm4; 施工荷载为均布线荷载:
梁模板支撑架立面简图
一、模板面板计算
使用模板类型为:胶合板。 面板为受弯结构,需要验算其抗弯强度和刚度。模板面板的按照多跨连续梁计算。 作用荷载包括梁与模板自重荷载,施工活荷载等。 1.荷载的计算: (1)钢筋混凝土板自重(kN/m): q11 = 25.500×1.650×0.450=18.934kN/m (2)模板的自重线荷载(kN/m): q12 = 0.300×0.450×(2×1.650+1.850)/1.850=0.376kN/m (3)活荷载为施工荷载标准值(kN/m): q13 = 2.500×0.450=1.125kN/m 均布线荷载标准值为: q = 25.500×1.650×0.450+0.300×0.450×(2×1.650+1.850)/1.850=19.310kN/m 均布线荷载设计值为: 按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方式: q1 = 0.9×[1.2×(18.934+0.376)+1.4×1.125]=22.272kN/m 按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方式:
b.当立杆基础不在同一高度上时,必须将高处的纵向扫地杆向低处延长两跨与立杆固定,高低差不应大于1m;靠边坡上 方的立杆轴线到边坡的距离不应小于500mm,如下图所示:
c.立杆接长除顶层顶步外,其余各层各步接头必须采用对接扣件连接,立杆的对接扣件应交错布置,两根相邻立杆的接 头不应设置在同步内,同步内隔一根立杆的两个相隔接头在高度方向错开的距离不宜小于500mm;各接头中心至主节点的距离不 宜大于步距的1/3; d.水平杆搭接接头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m,应采用不少于3个旋转扣件固定; e.当满堂支撑架高宽比不满足《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附录C表 C-2~表C-5 规定(高宽比大于2或 2.5)时,满堂支撑架应在支架的四周和中部与结构柱进行刚性连接,连墙件水平间距应为6m~9m,竖向间距应为2m~3m。在无 结构柱部位应采取预埋钢管等措施与建筑结构进行刚性连接,在有空间部位,满堂支撑架宜超出顶部加载区投影范围向外延伸 布置2~3跨。支撑架高宽比不应大于3; f.模板支架应自成体系,严禁与其他脚手架进行连接。 g.模板支架在安装过程中,必须设置防倾覆的临时固定设施。 h.梁板模板高支撑架可以根据设计荷载采用单立杆或双立杆; i.立杆之间必须按步距满设双向水平杆,确保两方向足够的设计刚度; 3、扣件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a.螺栓拧紧力矩应控制在40~65N.m之间; b.主节点处固定横向水平杆、纵向水平杆、横向斜撑等用的直角扣件、旋转扣件的中心点的相互距离不应大于150mm; c.对接扣件开口应朝上或朝内; d.各杆件端头伸出扣件盖板边缘的长度不应小于100mm; 4、钢管扣件模板支架体系的剪刀撑应符合以下要求: (1)、普通型: a.在架体外侧周边及内部纵、横向每5m~8m,应由底至顶设置连续竖向剪刀撑,剪刀撑宽度应为5m~8m; (b.在竖向剪刀撑顶部交点平面应设置连续水平剪刀撑。当支撑高度超过8m,或施工总荷载大于15kN/㎡,或集中线荷载 大于20kN/m的支撑架,扫地杆的设置层应设置水平剪刀撑。水平剪刀撑至架体底平面距离与水平剪刀撑间距不宜超过8m; (2)、加强型: a.当立杆纵、横间距为0.9m×0.9m~1.2m×1.2m时,在架体外侧周边及内部纵、横向每4跨(且不大于5m),应由底至顶 设置连续竖向剪刀撑,剪刀撑宽度应为4跨; b.当立杆纵、横间距为0.6m×0.6m~0.9 m×0.9m(含0.6m×0.6m,0.9m×0.9m)时,在架体外侧周边及内部纵、横向每5 跨(且不小于3m),应由底至顶设置连续竖向剪刀撑,剪刀撑宽度应为5跨; c.当立杆纵、横间距为0.4 m×0.4m~0.6 m×0.6m(含0.4m×0.4m)时 ,在架体外侧周边及内部纵、横向每3m~3.2m 应由底至顶设置连续竖向剪刀撑,剪刀撑宽度应为3m~3.2m; d.在竖向剪刀撑顶部交点平面应设置水平剪刀撑,当支撑高度超过8m,或施工总荷载大于15kN/㎡,或集中线荷载大于 20kN/m的支撑架,扫地杆的设置层应设置水平剪刀撑。水平剪刀撑至架体底平面距离与水平剪刀撑间距不宜超过6m,剪刀撑宽 度应为3m~5m; 5、高大模板工程执行建质[2009]87号《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规定。 6、立杆步距的设计: a.当架体构造荷载在立杆不同高度轴力变化不大时,可以采用等步距设置; b.当中部有加强层或支架很高,轴力沿高度分布变化较大,可采用下小上大的变步距设置,但变化不要过多; c.高支撑架步距以0.9--1.5m为宜,不宜超过1.5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