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小学《“七彩童年”特色活动》校本课程纲要

1小学《“七彩童年”特色活动》校本课程纲要

小学《“七彩童年”特色活动》校本课程纲要【课程名称】“七彩童年”特色活动【开发背景】我校以少先队为德育工作的主阵地,结合本镇资源特色建立德育基地,加大资金投入,配备适应现代化教育的硬件设施,开展各项特色活动,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现代意识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逐步形成了“七彩童年”的办学特色。

长期以来,学生活动形式单一、内容老套,学生参与活动存在应付现象,高耗低效。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让少先队的活动有组织、有目标地开展,为了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我校集全体教师智慧开发了“七彩童年”特色活动课程纲要,以此来指导七彩童年特色活动能够规范、有序、高效地开展。

【课程类型】具有本校办学特色的自编课程【授课对象】适用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1~6年级学生【教学材料】我校根据既定的培养目标,参考各方面资料,改编、创作、筛选相结合,开发了具有“七彩童年”特色的自编教材。

为了拓宽学习空间,开发师生主体潜能,为了让师生一起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进自然,走进科学,融入广阔的社会生活之中,让现实生活的社会文化、自然景观、时事焦点等都成为我们学习研究的内容。

我们从三个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

一是从现实生活中选题。

如《调查校园里的“绿”》。

二是从地域文化、自然景观中挖掘。

如《家乡的一种农产品汇报会》。

三是从中外优秀历史文化宝库中挖掘,培养书香校园。

如《我和好书交朋友》。

我们鼓励教师对开发的教材大胆审视、批判与改造,可对现行教材进行补充和拓展,从而体现本课程的开放性、时代性和综合性,更重要的藉此引导师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教学中,教师要挖掘教材,用活教材,寻找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式,寻找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点,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促进知识与能力的有效迁移。

【授课时间】总授课时间为五学年,共计150课时,每学期15课时左右,每次活动2~3课时。

【课程目标】〖总体目标〗少先队组织要按照“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和“树立创造志向、培养创造的才干,开展创造性活动”的精神,贯彻“把少年儿童组织起来”的组织方针,密切队员与生活的联系,推进队员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队员的创新能力、阅读能力、实践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明确“少先队应着眼于素质培养”的目标,以“跨世纪中国少年雏鹰行动”为主线,适应新时期的要求,适应少年儿童的特点,通过特有的组织教育、丰富多彩的活动和队员当家作主的民主的集体生活,让少年儿童从小接受基础的共产主义教育,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立志为人民,为祖国,为人类作贡献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具体目标〗(一)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1.注重生活卫生,料理自己的日常起居。

2.认识各种灾害及危险情境,学会自我保护。

3.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4.认识和了解自己,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

(二)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观察生活,热爱阅读,学会用正确的语言表达对生活的态度和情感。

1.接触自然,丰富对自然的认识,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理解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知道如何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

3.学会阅读的正确方法,勤读善读,与好书交朋友。

4.细致观察生活,展开丰富联想,学会正确地表达。

(三)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1.认识社会资源,并能有效运用。

2.走入社会,熟悉并遵守社会行为规范。

3.发展人际交往,养成合作品质,融入集体。

4.力所能及地参与社区服务活动,体会参与社区服务的意义。

(四)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增强队员的合作意识。

1.关注日常生活及周围环境中的问题,激发探究的热情。

2.亲身实践,学会使用一些最基本的工具和仪器。

3.尝试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初步掌握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通过主题活动,队员间相互合作,增强队员的合作意识。

5.在实践中积极进取,善于发现,大胆开拓,勇于创新。

【课程内容】本课程教材共分十二册,供一至六年级使用,每册教材内容分为五个主题单元,内容及教学目标如下:【实施建议】〖实施原则〗“七彩童年”特色活动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是由学生参与的学校教育活动,遵循一般教学原则,另外,考虑到本课程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在教学上还应注意以下原则:1.方向性原则。

坚持用共产主义精神教育少先队员,反对和抵制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对少先队员的腐蚀和影响。

要坚持用“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教育他们。

2.自主性原则。

少先队是少年儿童自己的组织,少先队员是队组织的主人翁。

要充分发扬民主,让他们从小学习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会当家做主人。

辅导员要尊重少先队员,尊重各级队的组织,把自己的精心辅导与充分发扬少先队员的主人翁精神结合起来。

提倡启发诱导,反对包办代替。

3.实践性原则。

在少先队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少年儿童学习知识,懂得道理,更要引导他们在校内校外进行实际锻炼。

要带领他们去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接触现代科学技术,在现实生活中接受教育,得到锻炼,要使他们通过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提高思想觉悟,巩固和加深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增强能力。

4.趣味性原则。

遵循少年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少年儿童工作的规律,寓教育于知识、寓教育于活动、寓教育于娱乐之中,力求使队的教育工作生动、活泼、丰富、新颖、有趣,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为少先队员所喜闻乐见。

注意防止和克服工作中的一般化、成人化倾向。

5.创造性原则。

通过开展创造性活动的方法,帮助少先队员树立创造志向,培养创造才干。

从少先队员的创造能力尚处在低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要注意引导他们重视学习和继承前人的知识和经验;珍视、爱护他们渴求新知、富于幻想等创造素质的幼芽,逐步培养他们积极主动、敢想敢于,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创造精神。

6.发展性原则。

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为队员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施方法〗(1)课内指导。

对于一些知识性、方法性较强的主题,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知识性或方法的指导,以便活动更好地开展。

(2)课外实践。

学以致用,引导学生把课内学习的技能和方法、内容有意识地在生活中运用,组织学生参与实践,竭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

〖组织形式〗考虑到队员的年龄特征,为保证活动安全、有效地开展,并在初始阶段即开始对团队合作精神予以启蒙和培养,通常鼓励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

由队员自己协商后确定组合,辅导员不过多介入他们的选择。

小组成员的组成不限于班级内,为使实践与探究走向深入,允许并鼓励各班之间、不同年级之间、甚至不同学校、不同地域之间队员的组合。

当然遵照队员的意愿,各人独立进行的活动也是被允许的。

(1)集体训练、实践。

就是本组成员共同参与某一活动,座位可以排成圆形、扇形等多种形式,实践时则一起行动。

(2)分组活动、实践。

把学生分成若干参加活动、实践。

这种方法在实践活动中比较实用,便于学生化整为零进行活动。

(3)教师设计、组织、主持。

基于对课程的认识、设想、开发等原因,校本课程的设计应以教师为主。

当然,设计应尽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延伸、拓展。

(4)学生设计、组织、主持。

校本课程是为学生发展开发的,学生对设计教学内容、步骤有较浓的兴趣,教师提供一定的目录、内容,,让学生挑选擅长或感兴趣的项目设计活动、情景,给予学生充分参与课程设计的权利,调动学生积极性。

采取哪一种形式或哪几种形式没有固定的程式,应根据具体环境、场合、学生实际而定,不可拘泥于形式,形式应服从于内容、任务,服务于学生发展。

〖时间安排〗各中队要统筹规划活动的课时,在保证基本课时总数的前提下给予队员弹性的时空环境,允许不同的学习小组或个体有不同的学习进度,保证队员活动的连续性、长期性。

同时要注意开发利用周末、节假日等课外时间,保证活动充分地展开。

〖场地及设备〗学校微机房及学校劳动实践基地、德育基地等〖班级规模〗每班四十人左右【课程管理】1.学校成立“七彩童年”特色活动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全体骨干教师及辅导员参与课程开发。

领导小组成员定期听课、评课,确保本课程的顺利实施和进一步开展。

2.对全校辅导员加强培训,统一认识,明确开发和实施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

对在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有所创新、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予以表彰。

3.协调社会、家庭,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为开发本课程提供保障。

在实施过程中,争取社会各界和家长的积极配合,探索建立学校、家庭有效参与的新机制。

【课程评价】(一)活动的队员评价1.注重过程活动的评价不过分强调结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将关注的视角指向小队员获得结果和体验的过程,注重小队员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

在具体操作中,辅导员可以通过观察,记录小队员在活动过程中的行为、情绪情感、参与程度、努力程度等表现,采用等级制作为评价小队员的标准。

2.尊重多元活动的评价鼓励并尊重小队员极富个性的自我表达方式:采访、调查、绘画、写作、表演、制作等。

在辅导员对活动做出评价的同时,通过讨论、协商、交流等方式引导小队员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

(二)活动的辅导员评价活动中的辅导员评价以下列几项为标准:深刻领会活动的实质并以负责的态度参与这门课程的实践;不断完善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应对队员广泛的知识需求;逐步发展活动中的规划、组织、管理、指导及与其他辅导员协同工作等方面的能力。

学校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对辅导员进行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

主要是三看:一看学生实际活动操作的效果,二看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反映,三看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