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及法治意义

论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及法治意义

论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及法治意义
摘要: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是在批判地继承黑格尔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揭示了市民社会经济关系的本质,认为市民社会决定着国家和法的关系,对推动法学研究和中国的法治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市民社会;法治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2)02—0071—01
一、市民社会概念的历史演变
市民社会的概念出现在西方。

亚里士多德认为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或政治社会是同一的,而在西塞罗看来,市民社会不仅指单个国家而且也指业已发达到出现城市的文明政治共同体的生活状况,与野蛮人的社会或野蛮状态有着重要的区别。

[1]
欧洲资产阶级的政治哲学理论中,国家仍然等同于社会,并叫做“市民”的社会。

洛克已经模糊地意识到政府和社会的区别,但未作进一步的区分,然而以洛克为始的自由主义者仍“透过对自然状态的假定以及社会契约论的手段而赋予了社会以前政府和国家的生命。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认为:“社会并非在其政治组织之外界定的,相反,一个自由社会总是和一定的政治构成相符合的。

”②孟德斯鸠认为国家与社会、政治与自由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黑
格尔市民社会观的形成。

③《法哲学原理》是黑格尔关于现代市民社会理论的代表作,在书中,他认为市民社会是“各个成员作为独立的单个人的联合”④。

二、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市民社会的本质与黑格尔以精神的发展阶段来界分市民社会和国家不同,马克思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探讨市民社会的形成、发展及与国家的关系。

⑤旧的“市民社会的等级和政治意义上的等级是同一的,因为市民社会就是政治社会,因为市民社会的有机原则就是国家的原则”。

⑥随着商品市场经济的发展,到了18世纪财产关系摆脱了古代和中世纪的共同体后,资产阶级政治革命摧毁旧的封建统治,“使市民社会的等级差别完全成为社会差别”,“完成了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分离的过程”⑦。

因此,马克思把市民社会看作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他说:“在生产、交换和消费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就会有相应的社会制度、相应的家庭、等级或阶段组织,一句话,就会有相应的市民社会。

有一定的市民,就会有不过是市民社会的正式表现的相应的政治国家。


⑧市民社会是指人们在生产和交换过程中所发生的物质关系,以及直接从生产和交换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包括整个的商业生活和工业生活。

“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制约同时又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

”⑨“市民社会这一名称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在一
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

”⑩
(二)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和法。

在马克思看来,家庭和市民社会并非像黑格尔所言是由抽象的理念产生的,家庭和市民社会本身把自己变成国家。

它们才是原动力。

”在现代历史中,国家的愿望总的说来是由市民社会的不断变化的需要,是由某个阶段的优势地位,
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和交换关系的发展决定的。

马克思在分析市民社会和国家分离时,分析了这种分离对政治制度和法律发展的意义:“当市民社会从政治国家或专制权力的束缚中挣脱出来获得独立存在时,代议制民主就获得了坚实的基础。

”[2]在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相分离的情况下,市民社会须通过立法
权的机关来参与政治国家的事务,以实现自己特殊的私人利益。

三、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法治意义
市民社会理论的导入,为我们从国家和市民社会的互动关系出发,构建出反映时代精神和发展潮流的法治理论,提供了富有价值的理论工具。

首先,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提示我们,市民社会是推动和实现法
治的原动力。

人们以利益为纽带形成各种集团,当这些利益集团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会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要求在政治上、在法律上表达他们的意志。

对公民权利的保障和对国家权力的制约是法治的根本和核心,市民社会与国家相分离,并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迅速发
展和壮大,为权力制约和权利保障提供了现实基础和理论依据。

其次,法治社会的“良法”根植于市民社会,它必须反映市民社会的交往规则和要求。

法治社会的法律是市民社会各利益集团以及公民代表在社会资源分配中达成的协议,如果一个国家的法律不能反映有效运行在实际生活中构成社会秩序的市民社会交往规则,而只是反映少数人的需求,它就不是“良法”,因而也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法治。

最后,法治秩序的最终确立是以市民社会的理性文化为基础的。

法律受到尊重并得到社会的普遍遵守是法治社会的一条基本要求,而权利观念、合理合法性意识及自治精神等理性文化要素对于法律的普遍遵守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因此市民社会的权利观念、合理合法性意识及自治精神不仅为法律制度和法治秩序提供合法性认同和内化,而且为国家和市民社会运作的法律框架、权利保障和权力制约提供价值基础。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中国的法治化就是市民社会建构的过程,中国市民社会的建构过程就是中国社会的法治化过程。

”[3]只有市民社会的真正建立才能在树立起以法律至上权威,以权利保障和权力制约为核心取向的法治秩序才能在中国得以确立。

参考文献:
[1]何增科市民社会概念的历史演变[j] 中国社会科学,1994,(5)
[2]俞可平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历史地位[j] 中国社会科学,1993,(4)
[3]刘武俊市民社会与现代法的精神[j] 法学,1995,(8)
参考文献:
①引自邓正来译《国家与市民社会》中国编译出版社,1999
②③查尔斯·泰勒国家与市民社会[m]
④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 商务印书馆,1961:174、197
⑤⑥⑦⑨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44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