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辨证的古中医学彭子益著袁政平收集整理序中国医学,来自道家。
伏羲尝百药而制九针,为医药学、针灸学之始祖。
神农本草,多服食成仙之品。
黄帝内经,多有养生卻死之方。
伯高,传说上古之经脉学医家,黄帝臣。
伯高之为医是以针灸之理论、临床和熨法等外治为特长,同时,对脉理亦多有论述。
雷公,传说上古医家,黄帝臣,擅长于教授医学之道,望色诊断与针灸医术等。
少师,传说上古时医家,以擅长人体体质之论而闻名于世。
少师对五种人的体质、性格、行为特点等进行了比较具体的叙述,少师之论点近世为朝鲜医学家发展为“四象医学”。
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
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
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
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王叔和在吸收扁鹊、华佗、张仲景等古代著名医学家的脉诊理论学说的基础上,结合自己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终于写成了我国第一部完整而系统的脉学专著--《脉经》,使脉学正式成为中医诊断疾病的一门科学。
孙思邈积一生医学经验,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较全面地总结了自上古至唐代的医疗经验和药物学知识,丰富了我国医学内容。
古中医学传承几千年,硕果累累,欲用科学方法来整理中医,须由中医方法去选择科学;须先认识古中医学的本身真相。
如不认识古中医学本身真相,而盲目的去用科学方法来整理中医,得了科学的虚名,失了中医的实效,可惜殊甚。
通过研究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不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学科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历史地凝结和反映了中华民族在特定发展阶段的观念形态,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和世界科学史上一颗罕见的明珠。
彭子益著此书的原则,用中医原有名词,以唯物辨证思维方法,有原则有系统有证据的科学方法编成之,是书故命名为《唯物辨证的古中医学》。
是为之序。
2020年3月5日星期四袁政平于太极古城镇远彭子益小传彭子益(1871-1949年),云南大理鹤庆人。
清末民国年间著名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出言诙谐辛辣,孤傲不驯,才学过人,识见超迈不与同道合。
少年时代就对医道情有独钟。
经过不断的精心研读,他对传统中医理论典籍的理解和把握达到了一个辨识透辟,由博返约的层次。
成年后,负笈游历重庆,自荐于吴棹仙创办之重庆巴县国医学校任教。
后又到成都的四川国医学院任教。
彭子益游学京华,在清廷太医院当宫廷医师,从而乘机大量阅读了秘藏在深宫中的珍贵中医典籍,医学造诣更是一日千里。
辛亥(1911)改革后,太医院不存。
山西督军阎锡山闻其名,延主太原中医学校讲席,先生讲学自兹始。
日寇陷山西,赴南京充国医馆编辑员。
南京不守,乃浩然回滇,民政厅长丁又秋延入署,召省会之有志医学者,先后四百馀人,听夕而讲贯之。
先生之讲学也,于前数十年钻研而有得者,悉编为讲义,印发学子,口讲指授,罄其蕴而后已,犹不自满。
假敌机袭省垣,身外物不顾,独于讲稿珍之若性命!暇辄力加修改,期于至当,为滇医界树百年大计。
云南著名学者方树梅先生曾经说过:"近代愈加奇形研习,从事著述,辨证之细,析理之精,皇皇巨著,为滇医界放大光明者,则以彭子益先生为最著。
"这是对彭子益在近代云南医学史上的作用给予了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
他生前遗留下来的16种医学著作,是我国中医学界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先生之治病也,诊脉处方,详记医案,以究效验,求理论与实践相吻合。
尝谓须设立中医院,俾学子住院从事治疗实习,收效乃宏。
计划未克施行,为成都同道延往讲学,滇中学子,实慊于心。
三十一年(1942),敦促回省继任,因其婿抱病桂林,电促往诊,后留桂平、博白、合浦等处讲学都数载。
三十八年(1949年)科为海防市长聘往,未几病卒,年七十有八,滇中学子闻之,无不悼痛!所幸毕生遗著,治皆什袭藏之。
先生在蜀在桂,每治一危症,得一良方,必函告治皆,治皆俱珍存,时时转语于同人。
治皆可谓先生之薪传弟子矣。
先生遗著十六种,治皆一一撮其要旨胪举于左,俾后学者有所则效焉。
编著的大概意义人之生也,得大气五行圆运动之全,故人为万物之灵。
物之生也,得大气五行圆运动之偏,故物为人身之药。
全者,五行调匀,不偏多,不偏少,圆而又圆之意。
偏者五行圆运动中,有一方偏多偏少之意。
类如中医之麻黄,偏于疏泄作用。
芍药,偏于收敛作用。
半夏,偏于下降作用。
升麻,偏于上升作用。
甘草,偏于补中作用。
古中医治病方法,汗闭恶寒之病,是人身疏泄作用偏少,收敛作用偏多。
用疏泻作用偏多之麻黄,以增加疏泄减少收敛为药。
汗多发热之病,是人身收敛作用偏少,疏泄作用偏多。
用收敛作用偏多之芍药,以增加收敛减少疏泻为药。
呕吐之病,是人身下降作用偏少。
用下降作用偏多之半夏为药。
肛门重坠之病,是人身上升作用偏少。
用上升作用偏多之升麻为药。
收敛与疏泄欲调于平,上升与下降欲调于平,必赖中气之旋转。
故用以上诸药,必兼用甘草以补中气。
反之汗闭恶寒而用芍药,汗多发热而用麻黄,呕吐而用升麻,下坠而用半夏,与用上升下降收敛疏泻之药而不用中气之药。
皆能将人身不圆的运动,偏上加偏,使圆运动的个体,成了直不运动的个体而死。
人身五行的作用,运动圆则为人之生,运动偏即是人之病。
人身五行的作用,是人身的病,即是人身的药。
药的作用,所以帮助人身自己的作用,以治自己的病。
倘人身的作用已无,药亦不发生作用的效力也。
古中医学,用物性圆运动之偏,以调和人身圆运动之偏之学也。
此其大概也。
汉代张仲景先师,着伤寒杂病论,为中医内科方药祖本。
无一方不是整个五行圆运动的治法。
虽局部之病,治法仍是整个。
自来医书,虽为无有系统,无有原则,无有证实说明。
学者虽不知道五行圆运动的所以然。
然总在五行圆运动里摸索。
所以随时随地皆有良医继起。
使中医学至今不衰。
历代皆有整理中医之举,规模之宏,用款之多,以前清乾隆年间诏修医宗金鉴为极盛。
书成,除针灸正骨外科之外,徒乱人意,无有用处。
因当事者不知阴阳五行之所以然,敷衍成书故也。
今何如者。
最早的生物学,分生气说、机械说。
生气说,无物质上的证据。
机械说,有物质上的证据。
故生气说不能存在,而机械说独能盛行。
生气者大气也。
生气是整个圆运动不能分析的,科学是以分析为能事的,所以证明不出也。
中医学自来认为人身是大气所生,故仲景先师伤寒杂病论的病证方法,根于大气。
又申其说曰:人秉五行以有五脏。
字宙造化、生物生命、古中医学,并非分析得开的三个,乃是分析不开的一个。
不知生物之生命,不见宇宙造化之成功。
不知牢宙的造化。
不知生物生命的来源。
古中医学,乃宇宙生命的解剖与修理学也。
近代生理学,发明人身内分泌物,乃人身的刺激素,为人身无形的联络。
刺激者,人身的气的整个圆运动的表现也。
无形的气的联络,尸体剖解学中求之无有也。
商务印书出版之蔡翘生理学有云:细胞之生活作用如何,吾人不可得而知。
若用化学方法去分析他,他的作用,就会马上停止,今天所讲的,就是从生活作用停止后得来的云云。
细胞生活作用停止后的生理学中,无有中医学也。
以后国民,皆科学青年。
古中医学,将来之或兴或废,全视科学青年之能彻底认识大气的物质能力运动与否。
科学方法改良中医。
科学云者,有原理有系统有证实之谓。
非尸体剖解之谓。
尸体剖解学,是分析的,是片段的,是直不运动的,是死的。
大气的古中医学,是不能分析的,是整个的,是圆运动着的,是活的。
彼此立场,适成相反。
由尸体剖解来学中医的医家,未曾见其能治大病者。
凡改良一事,必须确知此事本身的究竟,而后可言何者为良,何者为不良。
向相反之立场上去求改良,结果必更加不良而已。
分析的尸体剖解学,只可作外科手术的研究。
人是生物之一,生物是大气生的,故人也是大气生的。
世界的人如都认识人是大气生的,岂止中医得着改进的根本办法而已哉。
中医不良,非中医学本身不良,乃为中医学本身说法的书不良耳。
不注意此点,乃曰取消五行,是无异坐井观天者,嫌天小也。
老子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老子之言善夫。
汉儒董仲舒,谓大雪节,天气上升,地气下降,闭塞成冬。
关于生物生命的宇宙大气圆运动,总是天气下降地气上升,从无一息是天气上升地气下降者。
至于大雪之时,地下封藏的阳气特别之多,圆运动的力量特别之大,更不闭塞。
董仲舒下帏读书,目不窥园者三年。
研究宇宙,全要在事实上寻出实在凭据来。
三年目不窥园,在布帏子里面,凭空瞎造谣言。
后人尊之,未免太不实事求是了。
荀子曰:六淫之气,皆出于地。
荀子乃从实地考研得来。
有科学家的眼光。
中国的哲学史,有实地整理之必要矣。
中医学的唯物论思维方法,是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过程中的理性认识的方法学体系,它借助于语言,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反映人体内外的本质联系及其规律性。
它是在长期医疗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运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方法,并采纳了古代的天文、历算、地理、气象、生物、物理、心理等学科知识,对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因、发病、病机、养生和治则等进行了总结、分析、归纳和整理,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循环过程而形成的。
中医复兴,用唯物辨证法研究整理,更有必要矣。
目录一、唯物辨证篇;二、生命宇宙篇;三、中医原理篇;四、古方上篇;五、古方中篇;六、古方下篇;七、《伤寒论》方解上篇;八、《伤寒论》方解中篇;九、《伤寒论》方解下篇;十、药性提纲篇;十一、《伤寒论》六经原文读法篇;十二、脉法、舌胎篇;十三、温病本气篇;十四、儿病本气篇;十五、时病本气篇;十六、《金匮》方解篇;唯物辨证篇中医学的唯物论思维方法,是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过程中的理性认识的方法学体系,它借助于语言,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反映人体内外的本质联系及其规律性。
它是在长期医疗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运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方法,并采纳了古代的天文、历算、地理、气象、生物、物理、心理等学科知识,对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因、发病、病机、养生和治则等进行了总结、分析、归纳和整理,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循环过程而形成的。
中医学的唯物论思维方法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构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独特的思维方法才创造了中医学特有的理论体系。
这种思维方法能动地从宏观上把握了人体这个客观世界的某些生命活动规律,反映了人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强调从传统文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不同层面全方位考察研究人体的生命、健康和疾病,在养生防病中注重顺应自然,适应社会环境,在治疗中注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