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摘要: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学习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学生一种由内而外的倾吐。
在语文教学中最让学生困惑的就是写作了,对于写作,很多学生普遍反映较难,总感觉无话可讲,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平时不注重积累写作素材。
所以我认为,我们老师要指导学生平时注意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把握时机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练笔,这样学生就会有话可说,就能写出一篇好的文章。
关键词: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
”这句话形象地点出了文章内容与生活的关系。
学生习作中无话可说常常是因为平时素材积累不够,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因此,如何引导小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值得教师们在作文教学中深入探讨与思考。
一、写作素材在作文中的重要性。
古人常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蜜蜂每酿一公斤蜜,需飞行45万公里,要在100万朵鲜花上辛勤采蜜。
同样的道理,要想写出好作文,也如“读书破万卷”、“蜜蜂采蜜”一样,应掌握丰富的素材,引导学生采集原材料,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材料仓库。
二、积累写作素材的途径。
(一)通过观察积累写作素材
观察是积累作文素材的重要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法国雕塑家罗丹也曾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中处处存在动人之处”。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生活现象是学生常见或比较熟悉的,但他们往往对这些现象熟视无睹。
像大自然的花开花落,社会的人情冷暖,个人的兴趣爱好,一盘棋局,一场游戏,俯拾之间都是写作素材。
那么教师应如何让学生留意到这些呢?
首先,让学生多观察自己的生活,体会自己的生活。
教师平时要恰当指导学生留心去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其中的快乐,通过观察让学生去认识生活,理解事物,积累写作素材。
让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逐步学会观察生活。
只要我们教师有计划地长期指导、跟踪、交流、讲评,我相信学生写作一定能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积少成多,汇成写作素材的大海。
其次,学生观察要仔细,要全面,要有一定的顺序。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要细致,作文内容才会具体生动。
全面观察和细致观察是相辅相成,辨证统一的。
因此,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时把“全”和“细”结合起来,既要观察全面,又要观察细致,突出事物的特征。
例如观察一种动物时,不但要注重它的外貌,还要从它的爱好、生活习性等等方面入手,这样才能写出一篇好的作文。
当然老师在引导学生观察时还应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和顺序,使他们有条理地观察事物,这样写出作文才会条理清楚。
(二)从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
阅读可以使人增加知识,使人明理,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
阅读还能为学生打开通向世界、连通古今、通向内心的门户,能为习作找到数不清的“切入点”并树立许许多多的“习作的范例”。
叶圣陶先生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联系。
”他还说:“阅读与写作是一贯的,阅读得其法,阅读程度提高了,写作程度没有不提高的。
”可见阅读确实是写作素材积累的有效途径。
1、从阅读中学习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法
在写作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把作文指导渗透到学生的阅读训练中,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和技巧。
当然,也有一些学生只是一味的模仿他人而无自己的见解,这就要靠老师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来提高学生分析和创造的能力。
2、加强学生朗读训练,培养语感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就是这样一个道理:文章源于积累。
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
否则,纵有思绪万千,笔下也难有片言只语。
古代的一些文人学士,如韩愈、苏东坡等人,他们没有学过专业的语文知识,但是他们还是能写出千古流传的好文章,原因就在于他们在平时生活中,熟读背诵大量的优秀作品之后形成了敏锐语感的结果。
所以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形成,依赖于多读多
背。
实践也证明,正确运用语言文字,以及形成写作能力,也需多读多背,不仅仅要读课内的文章,同时也要多读课外的文章。
在教学中,必须加强朗读训练,要求正确朗读好词句篇,读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还要适当增加背诵的量。
通过读、背,使学生把课本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储备起来,把生活中不同的好词句段篇储备起来,为写作随时提供丰富的素材。
3、指导不动笔墨不读书。
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
这就要求学生一定要写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指的是人们在阅读书籍时所做的一些记录,可以记录好词句段篇,也可以记录文章的结构等。
写读书笔记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它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具体的方法可以指导学生摘录好词佳句、优美片段等。
对于学生摘抄的内容,教师可采取点名背诵、同组互背等方式,让学生摘抄的内容牢固地储存到记忆的仓库里。
当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经常谈读书体会,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得到感受。
只有经过长期积累,作文素材才会丰富,作文内容才会更精彩。
当然读书也像开矿一样需“沙里淘金”,而今的书籍杂志如汪洋大海,数不胜数,缺少鉴别力的学生会显得无所适从,老师要帮助学生进行筛选,做到广而精。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从实践中积累素材。
实践出真知,我们要从作文教学的需要出发,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为积累作文材料而进行社会生活实践。
如种植花草树木,让他们了
解植物的生长过程;饲养虫鱼鸟兽,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参与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考察家乡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懂得保护环境……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实践的感受,如学会技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做了好事受到他人赞扬的欢乐,遇到困难、挫折的懊丧,受到责难、误解甚至讽刺打击时的愤慨……引导学生善于把这一切所见所感装进自己的“素材库”。
除此之外,教
师在课堂上如能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自编自演课本剧,多练习口语交际等让他们学会说恰当的话,这也是积累写作素材的一条途径。
(四)感悟生活,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写日记是感悟生活的好方法。
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对周围生活的敏锐观察力,而且学生能迅速地用语言文字表达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首先,内容、题材不限。
日记的内容主要来源于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因此,学生可以记事,可以写人,可以状物,可以写景,当然也可以记述活动,凡是自己在一天中做过的、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可以是日记的内容。
当然,日记可以是简短的几句话,也可以是一篇小小的散文,只要是学生的有感而作就行。
其次,贵在坚持。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很多学生对写日记则抱着“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心态,这就要求老师一定要培养学生养成坚持写日记的好习惯,培养学生对周围生活的敏锐观察力,使学生养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习惯,让日记成为学生吐露心声的朋友。
从日记中,学生的学习、生活、
思想、家庭情况能一一得到反映。
当然通过写日记,学生的思想也能得到良好的自我锤炼,对生活、身边的人、周围的事物产生了更多的理解和关注。
日积月累,学生在写日记的过程中就积累了写作文的素材。
总之,如果没有花朵,再勤劳的蜜蜂也酿不出甘甜的蜜;如果没有建筑材料,再高明的工程师也建不出高楼大厦。
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素材,再优秀的作家也写不出文章来。
所以,学生如果想写好作文就必须有一定的写作素材。
学生的写作素材,既来自观察生活所得、来自课外活动,也来自阅读的积累。
长期观察,就会有所发现;坚持体验生活,就会有所感悟;坚持把阅读和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结合起来,更能相得益彰。
学生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是非常宝贵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写日记的形式及时记下来,不管长短,不限体裁。
经过长期的积累,写作的素材有了,学生作文时思维活跃了,思路也能打开了,写起文章便游刃有余了。
参考文献:
[1] 邓泽棠,小学情境作文教学实践与理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9第一版。
[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第一版
[3] 秦训刚,晏渝生.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出版大学出版社,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