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修辞手法的特点及表达作用

修辞手法的特点及表达作用

修辞手法的特点及表达作用
1、…比喻‟(明谕、暗喻、借喻)
(定义):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

(作用):用比喻来对人物或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突出其某方面的特征,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表述,帮助人们深入理解,用比喻生动形象地阐明道理,可以把深奥的道理阐述得通俗易懂,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形象,语言活泼生动。

如:他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膛,稍高的个儿,站在那儿,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

…举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拟人‟
(定义):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抽象事物具体化,突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语言生动形象。

…举例‟如: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3、…夸张‟
(定义):有意对客观事物言过其实,用来强调或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表达某种强烈的思想感情。

(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言过其实叫夸张,表情达意能加强,事物本质能突出,词句引起人联想,讽刺歌颂情分明,大胆合理要记清。

“夸而有节”是夸张,“涎水一尺长”,“夸而无节”成狂言,“猪背像个飞机场”。

…举例‟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4、…对偶‟
(定义):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意义相关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成对的排列起来。

结构基本应相同,词性大体必相应。

文面无多重复语,字数一般要相等。

(作用):形式整齐、结构匀称、对称和谐,节奏感强,高度概括,互相补充、映衬,看起来醒目,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便于记忆和传诵。

…举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5、…排比‟
(定义):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使语势得到增强,感情得到加深的修辞方式。

(作用):排比往往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多用于说理或抒情。

用排比说理,可以把论点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情感抒发的淋漓尽致。

排比一串,语气一致,结构相近,意义相似。

排比说理,条理清楚,论述详尽,透彻严密,语势强烈,无可辩驳。

排比抒情,淋漓尽致,音节铿锵,语势增强。

排比叙事,层次清楚,语义畅达,深刻细致,概括全面。

…举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6、…反复‟
(定义):为了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

(分类):连续反复、间隔反复。

(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

在说理文、记叙文中运用反复,能起到加强论点,在说理文、记叙文中运用反复,能起到加强论点,突出感情,分清条理的作用;在文艺作品特别是诗歌中运用反复,能表达强烈深挚的思想感情,起到强调主题思想、增强旋律美的作用。

…举例‟如: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7、…设问‟
(定义):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作用):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强调某些内容,使文章富有波澜变化,有时起到领起下文的作用。

…举例‟如: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8、…反问‟
(定义):用疑问的形式表达某种确定的意思,只问不答。

(作用):增强……语气。

强调……观点、情感
…举例‟如:池水涟漪,莺花乱飞,谁能说它不美呢?
9、…对比‟
(定义):又叫对照,是把两种事物或一种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相对比较。

(突出相似点——类比;突出不同点——对比)
(作用):突出强调其中一种事物或特点。

(作者所要表现的对象。


对比在写作手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结合写作来理解。

10、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中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