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18年高考诗歌鉴赏知识点复习
2018年高考诗歌鉴赏知识点复习
答案:
(1)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2)这首诗借咏竹告诉我们:
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 示例二: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 示例三: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鉴赏事物形象答题步骤 ①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的特点。
②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关注描写用语 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分析出其内在神 韵。
炼字——叠词
阅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 黄氏延绿轩 [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①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 ①芜:丛生的草。
“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叠音词对于考生来说并不陌生,它们大量出现在写 景抒情的诗文中,其主要作用有三:一是能突出景物的特征, 使景物的特征更加鲜明;二是具有抒情性;三是能唤起读者的 情感和想象。在了解了叠音词的共同作用后,再结合诗歌本身 来理解其具体的表达效果。这首五言绝句题为《黄氏延绿轩》, 写的是春景。“葱葱”一词常用来形容草木苍翠茂盛的样子, 亦用来形容气象旺盛、美好。“靡靡”常用以形容风吹草偃貌。 两个叠音词的运用,可见作者写景之用心。
一般说来,炼字主要是锤炼:
动词、形容词、量词和叠词
炼字——动词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 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明”是形容词,明亮之意,充分显示出雨后 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 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 明亮夺目。
炼字——数量词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此诗好在“千里”, 另一种认为“千里”改作“十里”更切实际。你赞成哪一说法? 为什么?请结合诗的主旨作简要分析。
【答案】
赞成用“千里”。这首诗既写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 彩,也写了江南的广阔、深邃和迷离。诗题为《江南 春》,不专指某一处,所以只有用“千里”才能写出江 南之广阔、深邃,才能与“四百八十寺”和谐一致。
赞成用“十里”。诗的一、二句都是写眼前的景, 唯有十里才能听到莺啼,唯有十里才能看到绿树红花, 唯有十里才能看到风中酒旗。总之,“十里”是言其近, 更能体现对眼前景物的描写;同时,诗歌以小见大,给 人无限想象的空间。
③结合诗人自身的经历,分析所托之情。
第三讲 鉴赏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要 注意的是,诗中的景物作为“意象”,已融入了作者的 情感;诗中多个意象的组合,已营造出某种意境。 对诗中景物形象的赏析,不能只停留在景物的形态等 外部特征,还应揭示出其中包蕴的思想情感,此所谓 “一切景语皆情语”。
解析:第一步,抓住诗句中的主要景物,并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 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前两句诗中有秋风、汉关、朔云、边月、西 山。 第二步,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特点。 这幅画展现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 第三步,根据情景氛围的特点来分析诗句的寓意(多数试题为结合 景物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解析】 这首诗作于搬家之时,诗人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 创造了一个童话般的意境,抒写了对故居一草一木依恋难舍的深 厚感情。全诗是说:春风骀荡,景色宜人,我要告别往日最喜欢 的湖上亭了。微风中,亭边的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 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服,不让我离去,这情景叫人留恋。 住久了,连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在这分别之际,别情 依依,鸣声悠悠,透出离别的伤感。
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此诗通过细节刻画,展现了邹明府 清正廉洁的形象。首联通过写邹明府曾经在西畿县任职三年,马 很瘦,来说明人非常清廉。颔联写他为偿还债务把佩剑都卖了, 任满后,车载而归的仅有他的书,说明他没有搜刮民脂民膏。后 两联是虚写。颈联说如今他冒着风雪远游边地,衣衫难敌风寒。 尾联说他到了灵州,每天早上能听得到报晓的号角声,馆舍的门 没有开过,说明他深居简出,宁静脱俗。
【答案】 用“系”字一个动作描写,带来动态效果。既切合 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 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
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 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炼字——形容词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①。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③结合文章的主旨人物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④紧扣题目要求,拟写答案。
第二讲 鉴赏事物形象
事物形象主要是指那些咏物诗中描绘的形象。 诗中的物象因注入了诗人的情感而作为“意象” 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因而鉴赏这些形象就不能 停留在表层,而应更多地关注其内涵。
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①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③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 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②箨(tuò):笋壳。③ 帙:包书的布套。 试分析本诗描写了竹子怎样的形象?诗人借竹告诉了我们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价作品思想内容
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 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 格,指出局限性等。
鉴赏诗歌形象
第一讲 鉴赏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又分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二 是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1.鉴赏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
诗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产物,必然带有诗人的痕迹。 鉴赏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就是把我们在阅读这 首诗中所感悟和想象的诗人的形象用语言准确形象地 描述出来。
2.鉴赏诗歌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在送别诗、怀古诗、闺怨诗、爱情诗等题材的诗歌中, 诗人往往在诗中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并通过写人来 表达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邹明府游灵武①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 ①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 武县)。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① 昨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 ①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 (今属陕西 )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 蕃军队七万多人。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赏析表达技巧包括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 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技巧,借景抒情、情 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 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 以小见大、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 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 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表现技巧。
【注】 ①氛垢:尘埃。
颈联“白水明田外”中“明”字最精练传神,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初夏的乡村,雨后新晴,诗人 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诗的开头两句,总写新晴野望时的感受。 中间四句具体写所见的景色,随着目之所及,由远而近,又由近 及远,有层次,有格局,有色彩,有亮度,意境清幽秀丽,俨然 构成了一幅天然绝妙的图画。这一首诗基调明朗、健康,表现了 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享盛誉。四句诗,既写 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明 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 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 酒旗,皆在其中矣。”对于这种意见,清代何文焕在《历代诗话 考索》中曾驳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 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 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 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本题是一道开放性 的题目。“千里”“十里”都有道理,所以关键在于分析。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高考大纲要求: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 形象、语言 和 表达
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 思想内容 和作者的
观点态度
考点阐释
鉴赏作品中的形象 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 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 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鉴赏作品的语言 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 意义、隐含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 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 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