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三、浓度梯度纸条扩散法药敏试验
又称E试验(E test),融合了纸片法操 作简单和稀释法可定量的有点,也适用于慢生 长菌。但成本贵。
药敏纸片换成特制的药敏纸条,培养后读 取细菌停止生长处在纸条上相应的药物浓度指 示值,即为该药物对该试验菌的MIC值。
三、浓度梯度纸条扩散法药敏试验
细菌生长区
E test 塑料
一、β-内酰胺酶的检测
2、超光谱β-内酰胺酶的检测
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由革兰氏 阴性杆菌产生,质粒编码,活性可被β-内酰 胺酶抑制剂(如克拉维酸)抑制。包括筛查 试验和确认试验。
ESBLs阳性提示该菌可能对青霉素类、头 孢类和单环抗生素耐药。
临床上需常规检测的细菌包括大肠埃希 菌、肺炎克雷伯菌、产酸克雷伯菌和奇异变 形杆菌。
二、药敏试验常用抗菌药物 的选择与分组
(一)常用抗菌药物 β-内酰胺类、糖肽类、氨基苷类、大环
内酯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磺胺类、甲 氧苄氨嘧啶等。
二、药敏试验常用抗菌药物 的选择与分组
•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s)系指 化学结构中具有β-内酰胺环的一大类抗 生素,包括青霉素与头孢菌素,碳青霉烯 类和单环类,以及β-内酰胺酶抑制剂 (克拉维酸、舒巴坦和三唑巴坦)的复方 制剂等。抗菌机制是抑制细菌的细胞壁合 成。
• 此类抗生素具有杀菌活性强、毒性低、适 应证广及临床疗效好的优点。
二、药敏试验常用抗菌药物 的选择与分组
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的基本结构
二、药敏试验常用抗菌药物 的选择与分组
(二) 抗菌药物的选择原则 1.致病菌的固有耐药特点 革兰氏阴性杆菌对万古霉素均耐药。 革兰氏阳性球菌对氨曲南固有耐药。 2.本地流行株的耐药谱和耐药趋势
头孢噻肟或头孢 曲松
乙基西梭霉素
氯霉素
甲氧苄啶/磺胺甲 恶唑
庆大霉素 环丙沙星 氯霉素 利福平 四环素
庆大霉素 (只用于高 水平耐药筛 选)
链霉素(只 用于高水平 耐药筛选)
D组
作为补充 只用于尿 路感染
羧苄西林 西诺沙星 呋喃妥因 复方新诺明
羧苄西林 洛美沙星 复方新诺明
洛美沙星和诺 环丙沙星
氟沙星
细菌耐药概念
多重耐药(MDR)
指细菌同时对三种以上结构不同(作用机制不同)抗菌药物耐药, 如头孢菌素、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
泛耐药( PDR)
指细菌不仅对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β-内酰胺酶 抑制剂复方制剂耐药,同时也对氟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等 抗菌药物耐药。
超级细菌
并非科学概念,一般指PDR与部分MDR,没有确切定义,包括耐甲 氧西林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金葡菌(MRSA/V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VRE)、耐多药绿脓假单胞菌(MDR-PA),PDR鲍曼不动杆菌(PDRAB)、同时产ESBL和AmpC酶的肠杆菌、产金属碳氢霉烯酶肠杆菌(包括 产NDM-1细菌)等。
(三)中介(Intermediate,I) 3.若某药物在高剂量时是安全的(如
β-内酰胺类药物),中介意味着高剂量给药 可能奏效。
4.判断药敏试验结果时,中介数据位置 处于敏感和耐药之间,可作为缓冲带,对于 药物毒性范围较窄的药物有重要意义。
三、药物试验结果的表示 及其临床意义
(四)剂量依赖敏感(Susceptible-dose dependent, SSD)
四、细菌的耐药机制
(一)细菌产生灭活抗生素的各种酶 1.β-内酰胺酶(青霉素酶、头孢菌素酶等) 2.氨基糖苷修饰酶
四、细菌的耐药机制
(二)细菌改变药物作用的靶位 (三)细菌限制抗菌药的进入和对药物的主
动外排 (四)细菌生物膜的形成
四、细菌的耐药机制
抗生素靶位点改变
孔蛋白改变,细胞壁/膜 通透性改变
≥13
—
≥15
13~14
≥15
14~22
≥23
15~20
≥21
11~15
≥16
相应MIC值 (μg/ml)
耐药
敏感
β-内酰胺酶 ≤0.12
≥4
≤2
—
≤4
≥8
≤4
≥8
≤0.5
≥4
≤0.5
≥8/152 ≤2/38
二、稀释法药敏试验
稀释法药敏试验直接测定的是抗菌药 物的最小抑菌浓度,又称为MIC测定。
以肉汤培养基或琼脂培养基将抗生素 做不同浓度的稀释,种入待检细菌,35oC 孵育24h,定量测定抗菌药物对被测菌的 最低抑菌浓度(MIC)或最低杀菌浓度 (MBC)。
一、药敏试验的目的和适应证
(二)适应证
1.当某些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的药敏特 点不能从其种属特征上了解时,或其药敏结 果易变时,这些菌的临床分离株才必须进行 药敏试验,如葡萄球菌、肠杆菌科的细菌、 非发酵菌等。
(一)药敏试验的目的和适应证
2.下述不必做药敏试验 (1)自标本中分离出多种细菌,可能来 自环境或正常菌群的污染。 (2)对某抗菌药物高度敏感而从未见耐 药报告的致病菌。 (3)正常寄生部位的条件致病菌和非致 病菌。
二、药敏试验常用抗菌药物 的选择与分组
3.药物的活性和毒性 4.药物的价格和供应情况 5.代表药物的正确选择 相同类别的抗菌药物,对常见致病菌具 有相似的作用机制,可选一个作为代表药物。
二、药敏试验常用抗菌药物 的选择与分组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临床微生物实 验室均参考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学会 (CLSI) 推荐的对各类细菌进行常规药敏 试验和报告时的选药指南。
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评价结果
抗菌药物
青霉素 苯唑西林 万古霉素 庆大霉素 红霉素 克林霉素 磺胺药
纸片含药量
10U 1μg 30μg 10μg 15μg 2μg 1.25/23.75μg
耐药 ≤28 ≤10 — ≤12 ≤13 ≤14 ≤10
抑菌圈直径(mm)
中介
敏感
—
≥29
11~12
灭活酶产生
第二节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一、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 二、稀释法药敏试验 三、浓度梯度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
一、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
1、原理 含有定量抗菌药物的纸片贴在已接种测
试菌的琼脂平板上,纸片所含的药物吸取琼 脂中的水分溶解后便不断向纸片周围区域扩 散,形成递减的梯度浓度。在纸片周围抑菌 浓度范围内的细菌生长被抑制,形成透明的 抑菌圈。
一、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
抑菌圈的大小反 映测试菌对测定药物 的敏感程度,并与该 药对测试菌的最低抑 制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呈负相关,即抑 菌圈愈大,MIC愈小。
一、纸片扩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药敏试验
2、结果判读 用刻度尺量取抑 菌圈直径,根据CLSI 标准判读结果;报告 细菌对该抗生素是 敏感(S)、耐药(R) 或中介(I)。
有几种不同含义:
1.抗菌药物对感染菌的MIC接近该药在血 液和组织中的浓度,感染菌的临床应答率可 能低于敏感菌。
2.据药代动力学分析,若某药在某些感 染部位被生理性浓缩,则中介意味着该药治 疗该部位的感染可能有效。(喹诺酮类在尿 中浓度较高)。反之,则选择其他药物。
三、药物试验结果的表示 及其临床意义
第一节 概述
一 、药敏试验的目的和适应证 二 、药敏试验常用抗菌药物的选择与分组 三 、药物试验结果的表示及其临床意义 四 、细菌的耐药机制
一、药敏试验的目的和适应证
(一)目的 1.指导临床医师合理选择抗生素。 2.预测抗菌药物治疗的效果。 3.监测耐药性,分析耐药菌变迁,掌握耐药 菌感染流行病学,控制和预防耐药菌感染 的发生和流行(院内和院外感染)。
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和细菌耐药性检测
教学目的与要求
• 掌握:敏感、中介、耐药、SDD和不敏感的概念。 • 熟悉:药敏试验的目的和适应证;常用抗菌药物;
药敏试验用药的选择;药敏试验用药的分组;细菌 的耐药机制。
• 了解:抗菌药物药效动力学评价的其他试验;最小 防突变浓度;抗菌药的PK/PD理论和抗菌药物敏感 折点的建立;细菌耐药基因的检测。
指抗菌药对感染菌的MIC接近该药物在血 液和组织中的浓度,感染菌的临床应答率可能 低于敏感菌;若高剂量使用该药物仍然安全时, 高剂量给药可能奏效。主要用于真菌的药敏试 验。
三、药物试验结果的表示 及其临床意义
(五)不敏感(Nonsusceptible,S) 当新的抗菌素问世时,尚未发现耐药株,
早期的解释标准只有敏感折点;某个分离株的 MIC值高于敏感折点的时候,报告为不敏感。
头孢吡肟 头孢哌酮 氨曲南 亚胺培南 丁胺卡那 妥布霉素 环丙沙星
青霉素 苯唑西林
青霉素或氨 苄西林
万古霉素
克林霉素
阿奇霉素或 红霉素
甲氧苄啶/磺 胺甲恶唑
万古霉素
CLSI推荐的选药标准
肠杆菌科细菌 铜绿假单胞菌 葡萄球菌属 肠球菌属 和不动杆菌属
C组
补充选择 性报告
头孢他啶 氨曲南 卡那霉素 乙基西梭霉素 四环素 氯霉素
诺氟沙星
呋喃妥因
呋喃妥因
复方新诺明 四环素
二、药敏试验常用抗菌药物 的选择与分组
(三)药敏试验用抗菌药物的分组 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委员会(CLSI)
将抗菌药物的选择分成 A、B、C和U组。 1.A组,为常规药敏试验的首选药物,其
结果应常规报告。 2.B组,包含一些临床上重要的特别针对
医院感染的药物,也可以作为首选药物,但 只是选择性地报告给临床。A组同类药物耐药 时,可选择性地报告B组中的一些结果。
二、药敏试验常用抗菌药物 的选择与分组
3.C组,为一些替代性或补充性的抗菌药物。 4.U组,包含某些仅用于治疗泌尿道感染的 抗菌药物(如呋喃妥因和喹诺酮类)。
三、药物试验结果的表示 及其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