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文化安全与汉语传播【内容提要】进入新世纪,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我国的文化安全成为国家文化战略的一个重大命题。
当前,我国文化安全形势并不乐观,需要应对的挑战层出不穷。
面对挑战,坚持文化输出是打造国家文化安全的最好手段。
本文着重探讨了我国当前文化安全形势和作为文化输出的汉语传播对于打造国家文化安全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国家文化安全汉语传播人类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国家文化安全成为国家文化战略的一个重大命题,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是一个社会进步综合标志,它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和作用是巨大的。
文化有两种表现形态:一是物质形态,是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成果与体现,其本质是人类精神及其物化物;二是精神形态,包括知识经验、科学技术、人格力量、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等。
文化影响的是人,而保卫国家安全归根到底还是人,因此文化安全成为当前影响各国国家安全的一个关键因素和深层主题。
国家文化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状态的文化传承,发展不被外来文化所冲击、渗透,能够保持其独立性和主体地位。
目前,国际上文化安全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一个国家通过各种合法和非法手段对了一个或另一些国家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以达到危害对方国家安全,改变对方国家性质,称霸世界的目的。
由于其性质不同和文化安全的特有属性,文化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可以说是深层次、全方位的、潜移默化的,也是最深刻的。
当前我国国家文化安全的形势进入新世纪,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新情况,我国国家安全形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这种挑战不仅是经济和政治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来看,我国在文化上面临的挑战和问题要严重得多,由此而带来的国家文化安全问题也更加复杂多样。
1.传统文化国力西强我弱态势将长期存在。
所谓文化的强弱实际上反映了一种力量对比关系。
其衡量标准是文化本身和该文化指向的政治、经济,包括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文化传播力的水平和文化影响力的水平等等。
所有这些指标都与一定的国家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
中国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国,在历史上也曾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但今天的中国,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我国现在处于和必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告诉我们: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是长期的历史进程。
当这个过程还在不断地进行之中之时,文化国力上的西强我弱就成为我们必须认真面对的一种文化力量失衡的现实存在。
2.国家文化主权安全的冲突将进一步上升。
文化主权是国家主权在文化领域的延伸,是国家主权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就表明文化主权具有一般国家主权的性质和特点,但是文化的特殊性也造成了文化主权的内在机制有别于其他国家主权。
西方文化借助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以后出现的意识形态领域的真空,迅速成为影响国家文化的重要因素,国家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弱化很大程度上模糊了人们的主权意识。
如今,西方国家以人权为武器对中国政治文化价值和国家制度与政策的横加干预有增无减,并以此不断冲击我国国家文化主权的底线,威胁我国国家文化主权的安全。
与此同时,基于文化共性而促成的国家之间的合作,将同样弱化国家主权意识,进而挑战我国文化主权的安全。
为了文明内部的合作,一个国家往往会比其他类型的合作付出更大的主权代价。
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原来建立起来的国际文化关系,以及建立在这种关系上的国家文化利益格局和国家文化主权安全的保障系统和机制就会面临极大的挑战和威胁。
3.文化产业发展将遭遇整体性全球化战略的挑战。
当文化的有效传播离开文化产业的具体存在就无法实现的时候,文化产业发展的现代化程度和强大程度,就成为一个国家文化安全状况在当代的一个重要指标。
中国的文化产业起步晚,起点低。
在全球化进程中,自身弱小和市场空间广大是中国文化产业的一个主要特征。
由于我国无法实现世贸组织成员方所应该队等进入他国文化市场领域,文化产业准入制度的非对称性使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在他的成长阶段就面临着被扼杀在摇篮中的生存威胁。
此外,国内区域文化发展不稳定系数经进一步加大;国家文化安全问题更趋于复杂多样也是我国国家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
清醒地认清我国国家文化安全的严峻形势,对于我们科学地制定国家文化安全战略,采取措施捍卫我国文化安全是十分必要和必需的。
中国文化安全的战略选择中的汉语传播当前我国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选择可以总结为一下几点:以发展是硬道理的文化安全观为指导,增强主流文化的话语权力,确保国家文化安全必须强化以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主流文化安全。
坚持“和而不同”的基本原则,树立文化多样性的发展观。
利用“文化例外”原则,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产业。
建立和健全文化安全预警机制。
维护国家文化主权,确保文化安全必须建立文化安全的预警机制,及时地发现文化交流中的不良倾向,有效减轻文化威胁。
使文化遗产数字化,加快中文信息资源建设。
基于以上原则的指导,文化的输出在打造国家文化安全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全球化时代,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经济和文化紧密结合,不同文化竞争日趋激烈,谁开拓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掌握了在激烈的文化攻防中的主动权。
在挑战面前,中国人不应该仅仅只是应对者,还应以健康的心态成为积极的建设者和开拓者,坚持文化“走出去”战略,为建设公正合理的国际文化新秩序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语言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符号,他们之间的关系水乳交融,相互依存。
传播民族语言,就是在传播民族文化,是增强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世界各大国都把推广本民族语言作为国家文化战略选择,千方百计提高本国语言的国际化水平。
如英美投入巨资,通过各种渠道推动英语在世界的普及。
法国把推广法语作为法国文化战略的重点,在138个国家和地区建设了1100多个法语联盟分部。
德国的歌德学院在76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128个分部和14个国内分部。
当下,汉语热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据统计,截止2007年,全球在学习汉语的人数为6000万;预计到2010年,将有一亿人学习汉语。
汉语承载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学习汉语是世界人民了解中华文明,熟悉中华文化,理解中国人思维方式的最便捷的途径;是传播中国价值观,打造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最有效的方法;是保卫国家文化安全的“万里长城”。
汉语热不仅仅是汉语传播的绝佳契机,也是我们加倍努力,加大文化输出,占领文化竞争制高点的信号。
汉语传播对于打造中国国家文化文安全的作用具体可以概括为一下五点:1.汉语传播能扩大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改变中西文化西强我弱的力量对比。
一国文化中的智慧和精髓大部分保留在语言文字中,还因为任何一个在世界上有着重要影响的国家,其语言文字必然主动向外输出,以扩大国家的软实力。
语言文化从来都是政治斗争和文化斗争的重要工具,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深谙此道,早期他们不仅以坚船利炮洞开他国封闭的国门,同时也通过侵略者的语言把侵略者的文化灌输给了被占领土地上的人民,弱化当地人民的民族和国家意识,消弭他们的国家凝聚力。
当下,因特网的发展和普及,使以英语为网络第一语言的虚拟空间成了少数西方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和和平演变的“新式武器”,霸权文化的声音甚嚣尘上。
只有一种声音的世界是危险的世界。
汉语的传播是我们采取相应的对策,提高反渗透和反文化侵略的能力的一种表现,汉语的传播能为促进世界的多极化和多样化力。
通过汉语的传播主动地向世界介绍自己,展示现代中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建设的成就,才能让世界了解中国,才能让世界人民尊重和理解中国。
同时汉语传播是平衡国际空间的话语权的重要手段,不仅可以增强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和理解,扩大世界对中国文化的竞争力,改变文化国力上西强我弱的局面。
2.汉语传播能输出中华文明的价值观,培养一大批了解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外国友人。
学习汉语的对象多是外国人,他们学习汉语的,目的也越来越多元化,从商务原因到学术交流,从个人发展到对中华文化的痴迷不一而足。
随着世界汉语教学的不断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世界各国的“中国通”、“汉学家”,积极活跃于国际社会的政治、文化、外交等舞台,为促进世界与中国的交流、拉近世界与中国的距离,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领略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有利于中华文明价值观的传播和其影响力的扩展。
同时,汉语出版物伴随着汉语的传播,也能走向世界各地,这些出版物丰富了国际文化消费品市场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向世界输出者中华文明。
3.汉语传播是海外统战工作的一个重要工具,能团结广大华侨华人,维护和促进国家统一。
中国是人口大国, 但生活在海外的华侨华人, 却是少数民族, 习惯上自称为华族。
他们在海外生活,却心念祖国,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说,传播汉语是民族的事业,在海外统战工作中, 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在华人中传播汉语是华侨华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保持民族特性的根本保证,同时汉语传播是华侨华人同祖(籍) 国保持联系、开展合作的桥梁,还是凝聚侨心的纽带, 是促进其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涵养侨力资源的根本途径。
以传播汉语为切入点,团结众多华侨华人,在海外培养一支宏大的维护祖国统一的力量。
“端趋向而正人心”、将促进祖国统一。
4.汉语的传播作为我国民间外交的新兴形式,将丰富外交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以致国家安全中的手段和内容。
汉语热作为近年来出现的新情况,对我国外交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和窗口。
海外汉语教师人才缺口巨大,势必要求我国加大对外汉语人才的输出与培养。
这些以国家名义外派的汉语教师肩负着向所在国人民介绍中国国情,发展现状,政策法规的使命,是国外了解中国的窗口和桥梁。
我国海外使馆的教育处,文化交流处也可以举办相应的汉语讲座或者汉语课程,通过互动交流达到相互了解的目的。
坐落于海外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所孔子学院更是海外民间外交的重镇,各地孔子学院充分利用自身优势, 规划丰富的教学和文化活动, 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办学模式, 也成为各国学习汉语、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场所。
5.以产业化方式进行汉语传播将加速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文化产业的质量与效益。
传播汉语必将以产业化的方式进行,因为语言的传播不仅仅停留在语言传授层面,它涉及师资培养,招收学生,教材编写,相应汉语辅助教学产品的开发,汉语标准考试等环节。
这些环节就组成了从科研到生产到市场的文化产业,同时庞大的市场需求保证了汉语传播产业的收益。
汉语的传播无疑是拉动这一产业的火车头,从而在源头上保证了汉语传播产业的质量,提升汉语传播产业的经济效益。
其他文化产业可以借鉴汉语传播产业的先进经验,吸取教训,从整体上把握市场需求和市场动向,发展自己,抗衡西方优势文化产业。
【参考文献与书目】1.吴满意孙程芳谢海蓉中国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其战略选择《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第3 期2.文红全球化背景下汉语经济价值展望《湖南商学院学报》第14卷第4期3.高燕全球化时代汉语传播的意义及其途径《白城师范学院学报》第20卷第1期4.吴双对外汉语教学重塑中国“软实力”《国际人才交流 INTERNATIONAL TALENT》2006/055.许嘉璐《叩其两端而竭焉》(《对外汉语教学回眸与展望》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年)6.季羡林《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对外汉语教学回眸与展望》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年)7.王岳川《文化是国家生存发展的生命线》(《浙江人文大讲堂-第三辑》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8.《外交学概论》(鲁毅黄金祺等著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7年)9.《国家安全公民手册》(《国家安全国民手册》编写组编写时事出版社 2003年)10.《中国国家文化安全报告》(胡惠林著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5年)11.《语言和谐论》(冯广艺著人民出版社 2007年)12.《汉语三论》(何九盈著语文出版社 2007年)13.《文化力》(高占祥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