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是养成教育
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旦养成了坏习惯,就会使你受害终生;相反,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也会使你受益终生。
因此,中小学教育尤其是中学教育更应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
以下是笔者在开展班主任工作中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一些浅见:以人为本,采取诱导式教育方法,避免强制式教育产生的逆反效果,正如肖川先生所说:“从学生的成长过程来说,是精神的唤醒、潜能的显发、内心的敞亮、主体性的弘扬与独特性的彰显”。
教育是一门艺术,其目的是春风化雨般地使每一位学生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
教育者应当以诱导为主,逐渐引导被教育者建立良性人格。
应该说这种“量化考核”教育是强制教育,强制教育是建立在对人的威胁和制裁的基础之上的,不符合人的受尊重和以理服人的心理,中国有句老话叫“压而不服”。
一、坚持日常化教育,把人格教育的内容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结合起来,培养良好的个人习惯。
作为德育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结合教材内容,有机地对学生进行人格养成教育,使得培养的学生不仅有学问,还要人格健全,做人做事的能力强,以适应将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在努力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在学生人格养成的教育中更应该重视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培育学生的优良人格和高尚的思想品德。
譬如,要培养爱国思想,首先就要从爱家庭,爱父母、爱家乡,爱集体、爱学校做起;要培养感恩之心,首先就要从给父母洗一次脚,倒一杯水开始做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建设和谐社会培养出大批合格人才。
二、加强学生和谐人际习惯的养成。
和谐的人际习惯是生成良好道德的基础。
人际习惯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和谐习性。
如善于协调、宽容、忍让、妥协、合作等等。
另一种是对抗习性。
如,争夺、竞赛、苛求、攻击、分裂、争斗、孤立、自我封闭等等。
在现实社会里,人们更多地喜欢具有温和、谅解、恭敬、谦虚、礼让等性格的人,而不太欢迎象斗牛一样的好斗者。
在努力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应当把养成学生的和谐习性作为人格培养的首要目标,尽量消除学生的对一抗习性。
即使在成人的人格养成中,对抗也只能作为一种权宜性人际关系或工作手段,而不应当成为一种人格习性。
否则,社会的人际关系就会恶化,人与人的对抗和争斗就不可避免,建设和谐社会就成了一句空话。
要培养学生的和谐习性,就要注意克服现代思想观念中极端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观,继承和培养传统的“无我”、“忘我”的精神境界,消除自我中心主义,努力达到做纯粹、高尚、奉献的人的境界。
人格教育是一项综合施教的系统工程,是将特定的目标内容渗透到德、智、体、美、劳诸类教育活动中的一种融合性教育。
实际上,学校各门学科、各项活动的教育都包含有人格教育的成分。
作为一个德育教师,我们只要善于把政治教育和其他学科及学校的各项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把课内课外结合起来,在设计教学时注重强化人格培养要素,就能够增强教育活动的人格塑造力。
三、养成教育要持之以恒。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其养成教育可谓源远流长。
教育家孔子提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对后世养成教育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明清之际的王夫之阐有“习子童蒙,圣功也”的论点,进一步主张把养成教育作为儿童德育的有效途径。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
”“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中国的先哲也有“慎始”的教训,一种习惯之养成,莫不由“渐”而来。
在小孩子时代已经受了良好的教
育,到青年的时候,自然可以减少许多问题。
“慎始则善终”,这是必然的结果。
由此可见,养成教育是为人的终身成长奠定良好基础的教育。
学生的行为具有持续性和反复性。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好习惯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抓,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一种良好习惯的养成有一个过程,须经常性地进行诱导、训练;一种不良行为的纠正,也须反复地进行指导、教育。
所以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恒。
因为“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同时要注重师表形象,注重情感交流。
四、让养成教育规范化、具体化。
著名教育专家安文铸教授在他的“让孩子在快乐中健康成长、成才、成人”讲座中举了这么一个例子:在一九八八年那次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的巴黎聚会上,有人问一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是最重要的东西呢?”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学者回答道:“是在幼儿园。
”“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东西呢?”“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善于观察周围的大自然……”由此可以看出,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多么重要。
而这个例子中的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所提到的种种行为习惯其实都属于养成教育的理念范畴。
对此,其实在很久以前,已经被我国一些教育名家们所关注,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的《习惯成自然》和《两种习惯养成不得》等文章,所阐述的主要思想就是关于当今中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尤其是中学生,他们还处于较原始的感知阶段,必须靠家长和老师的引导来认知世界。
古代著名大学者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因此,对中小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应该从其认知出发,并抓住先入为主的规律向学生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我将初一开学的第一周定为常规养成教育宣传周,向学生们宣读《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学校相关的规章制度。
并根据本班的特点,增补制定适合本班的班规。
对学生进行
文明礼仪、常规养成教育时,制定了《养成文明十个好习惯》向学生明确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如何去做。
让学生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如用完的东西要放回原处、别人帮助了你要说声谢谢、见到老师要问好……由于目标明确,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就显得相当的配合,如:为了避免事故的发生,于是,我补充制定了班规——不准在走廊上追逐打闹,不准爬栏杆。
德育教育是养成教育,“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
而所谓培养,就是“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育和训练”。
养成教育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提高学生的素质,从而达到其最终的目的——形成良好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