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讲学会想象与联想一、让联想帮助你(多用比喻)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因为一件事的发生,使你一下子想到了与这件事相关的另一件事?比如:暑假中,碰到了一位要好的同学,使你马上想到了另外几位要好的同学?……再如:一位伙伴像你借书,使你马上想到他上次借的书都还没有还,于是不想借给他……这就是联想。
联想,就是由甲想到乙。
甲和乙必须是相关的。
甲是眼前的事物,乙是不在眼前的事物。
作文中为什么要用联想?因为联想可以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使陌生的事物变得熟悉,使情感得到充分表达,使文章更形象、生动,观点更加突出。
当你感到没有内容可写时,请让联想来帮助你。
许多文章都是靠联想写出来的。
1.靠联想写出作文下面举两个靠联想写出作文的例子:第一个例子——有位同学叫邵玲,是我的邻居。
有一回,老师留的作业是写一篇自由作文。
她问我:“您说写些啥呢?我实在想不出半点可写的东西。
”我说:“你每天都听到、看到那么多事,怎么会没东西可写呢?”她说:“好像没听到、没看到什么可写的事。
”我说:“你的外婆好多年没来了,这次来了,有没有感到你家的变化呢?”她说:“她不知道那墙上贴的是什么,我说叫‘马赛克’。
她说:‘马克思?那不是一个外国人的名字吗?’”我说:“瞧,这不是很好的素材吗?你再联想一下,外婆还闹过什么笑话没有?”“有啊有啊,她闹过好多笑话呢!”接着,她给我讲了外婆闹的另外几个笑话。
我说:“由一个笑话,想到另外几个笑话,这就叫联想。
把联想到的几个笑话连起来,就成了一篇作文。
”她很快就用“联想法”写出了下面这篇作文。
【简妙例文1】□北京简妙作文培训班邵玲外婆出洋相的故事(扣题)这次外婆到我家来,出尽了洋相。
外婆已有好多年没到我家来过了,爸爸妈妈左一封信,右一封信,才把她催来。
我和妈妈去车站接到了外婆。
走在小镇的街道上,外婆一会儿望望这座新房漂亮的阳台,一会儿摸摸那座新楼光洁的墙面,那神态就像我第一次进动物园那样新奇。
“完全变了,”外婆颠着一双粽(zòng)子似的小脚,一颠一颠地说,“一点儿也看不出原来的样子了!”忽然,外婆停住脚,指着一排新楼说:“咋的?连墙都用这么漂亮的彩色玻璃砖砌的?这多贵呀!”“这是贴的一层马赛克!”我笑着告诉外婆。
“马克思?那不是一个外国人的名字吗?”外婆若有所思,“连玻璃砖也改名字了。
”我笑弯了腰:“外婆,这叫马——赛——克!”到了家,外婆刚要进门,脚却悬在那儿迟疑不动了。
“这么干净的地,就这么不睬脏了?”我把外婆扶进来,说:“进来吧,没那么容易脏!”外婆坐在沙发上歇息,总觉得不自在似的,手摸在了爸爸丢在沙发上的手机上。
突然,手机震动起来,外婆吓得猛地站了起来,丢开手机,惊叫:“快来呀,这是个啥呀,它开始抖动了!”“这是手机,来电话了!”“唉呀妈呀,吓死我了,我还以为是定时炸弹,被我摸着开关了呢!”惊魂未定,外婆想方便。
我把她引进卫生间,随手关上了门。
“阿玲,粪桶在哪儿?”外婆在里面嚷起来。
我推门进去,指着抽水马桶:“这不是马桶吗?”“这么漂亮的东西当粪桶使?”外婆疑惑得瞪大了眼睛。
我点点头,退了出来。
一会儿,外婆又嘟囔着跑了出来:“你还是带我到外面蹲茅坑吧,我不会使那样玩艺。
”“哎呀——外婆,外婆还哪有什么茅坑呀,现在家家户户都用这个呢!”看着外婆傻愣愣的样子,我又忍不住大笑起来。
日新月异的变化,使外婆闹足了笑话,出尽了洋相。
(“照应开头的外婆”)(照应开头的“出尽了洋相”)(结尾写出来所感,表明了观点)(《简妙作文》上册188页图)本文就是因一个笑话,联想到一连串笑话而成文的。
但写外婆出一连串洋相,并不是取笑老人,而是造成强烈反差,反映了家乡的巨大变化。
这一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语言幽默,充满了生活气息,字里行间充溢着对家乡巨变的欢愉之情。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靠联想,就能写出作文来!第二个例子——一个星期天的早晨,刘晨同学早早地来找我,说是想写一篇作文,但不知道写什么,让我帮他提示提示。
我问他吃早餐了没有,他说还没有,我便给他倒了满满一杯牛奶。
他接过牛奶,迟疑着不肯喝。
我说:“喝吧!喝完咱们再谈作文的事。
”他说:“老师,看到这杯牛奶,我就想起了罗苹给我到底那杯牛奶。
”说着,他给我讲述了罗苹给他倒的那杯牛奶的故事。
我兴奋地说:由“这杯牛奶”想到了“那杯牛奶”,这就是联想。
会联想,就有写不完的作文。
把刚才想到的故事写下来,就是一篇很好的作文!刘晨说:“作文原来这么简单呀!”他高兴地回家去了。
未到中午,他就送来了写好的《一杯牛奶》。
【简妙例文2】□福建三明市三元区东霞学校刘晨供稿□指导老师:庄孝谦□推荐老师:秦文一杯牛奶(扣题)今天早晨到李老师家去,李老师为我倒了满满一杯牛奶。
看着这杯牛奶,我想起了另外一杯牛奶。
那是上学期的一次课间加餐。
值日生罗苹拎着奶壶走进教室,喊道:“牛奶来啦!”同学们一听,“刷”的一下,全回到了位子上,拿出了杯子。
我坐在最后一个位子上,心里嘀咕着:“昨天的牛奶,分到我这儿就没了。
今天该罗苹分奶,可别再……”罗苹是我眼中不屑一顾的学习“差等生”,她能把奶分匀吗?每人喝3两奶,倒在被子中只有半杯,全靠倒奶人掌握,要分匀,也是不容易的。
罗苹开始分奶了。
她顺着桌子一杯一杯的倒。
分到奶的同学慢慢地喝着,细细地品尝着。
有的同学啧啧称赞:“今天的奶真甜呀!太好喝了……”“来,咱俩干一杯!”教室里的欢笑声、碰杯声连成一片,同学们甭提有多快活了。
我焦急地等待着,数着前面还有几只空杯子,8,7,6,……“嗳,快看,罗苹该给自己倒奶了,她要是给自己多倒点儿,那咱俩的可就不够了!”我提心吊胆地告诉前面的李超。
李超听了连忙站起来,我也站起来,用眼睛盯着罗苹的杯子。
之见罗苹走到自己桌边,稍稍犹豫了一下,边离开了自己的位子,给下一个同学倒奶了。
牛奶“咕嘟咕嘟”地倒在同学的杯子里,溅起了洁白的奶花。
不一会儿,罗苹来到我的桌前,一边笑着对我说:“你昨天没喝着,今天让你多喝点儿!”一边把壶嘴儿对着我的杯子倒了起来。
杯里的牛奶越升越高,奶壶也越翘越高,最后壶嘴朝下,壶立了起来。
她给我倒了满满一杯!我满意地深吸了一口气,心想:“昨天没喝着,今天和双份,应该的。
”我刚要喝,一个念头在脑子里闪过:“罗苹自己的奶还没倒呢!”我朝她的座位望去,只见她把奶壶里仅有的几滴倒在杯子里。
“罗苹,奶又不够了吗?”“怎么不早说,让我倒给你点儿。
”周围的同学关切地说。
“没关系,少喝点儿奶,算不了什么!”罗苹爽朗地说。
看到这一幕,我的嗓子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似的,再也喝不下去了。
我坐不住了,端起牛奶,向罗苹走去……(照应开头的“牛奶”)(结尾写出了所感(感受))本文立意深刻:一个在我眼中的学习“差等生”,却有着令人敬佩的高尚品质。
开头扣题,结尾照应开头,写出了所感(感受),并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学会了联想,就有写不完的作文,你相信了吗?看着眼前是事物,马上联想到有关的事物,写出来,说不定就是一篇好作文呢!2.作文中的联想以上讲的是由眼前的事物产生联想,可以写出一篇作文。
一篇作文,要想写得生动、形象、具体,也常常需要用联想。
联想的方法有很多,下面选介9种。
○1相似联想——指因甲与乙相似而产生的联想。
这种联想方法是最常用的一种,常用“像”、“好像”、“仿佛”、“如”、“如同”、“宛如”、“好比”、“似”一类词来连接。
例如,一位同学写“雨”:“雨就像千万个伞兵,从空中跳下来,安全地将落在地面上。
”又如,六年级上册课文《月光曲》中:“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就是由月光的皎洁,联想到银纱的洁白清幽。
再如,四年级上册课文《长城》中:“远望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盘旋。
”就是由长城的形状,联想到蜿蜒盘旋的长龙,突出了长城的雄伟曲折,并赋予了长城动态的形象。
○2相关联想—指甲和乙有密切的关系,看到了甲就自然想到了乙。
这种方法也很常用。
例如,课文《长城》中:“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再如,六年级上册课文《林海》中:“谁进入岭中,看到那数不尽的青松、白桦,怎能不马上向四面八方望一望呢?有多少省市用这里的木材呀!大至矿井、铁路,小至椽(chuán)柱都要用这里的木材。
”○3相同联想——指甲和乙在某方面相同,因而容易产生联想。
例如,原第九册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中:“就在这十里长街上,我们的周总理陪着毛主席,检阅过多少次人民群众,迎送过多少来自五洲四海的国际友人。
”作者由眼前的十里长街上送周总理的灵车,想到过去周总理在这条街上检阅人民群众和迎送国际友人的场面。
再如,六年级下册课文《凡卡》中:“凡卡伤心地叹口气,又呆呆地望着窗口。
他想起到树林里去砍圣诞树的总是爷爷,爷爷总是带他去,多么快乐的日子呀!”描写了凡卡由眼前联想到过去和爷爷砍圣诞树的快乐情景。
○4对比联想——因甲与乙相反,看见甲就联想到乙。
如,由成功的喜悦而想到失败的烦恼;由寒冷而想到温暖;由战斗英雄而想到凶恶的敌人等等。
又如,四年级下册课文《太阳》中:在“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一句实写之后,联想到“如果没有太阳”时的情景:“地球上将到处是黑暗,到处是寒冷,没有风、雪、雨、露,没有草、木、鸟、兽,自然也不会有人。
”这样进行对比联想,形成极大的反差,突出地说明了太阳的重要。
○5比拟联想——往往以比拟的形式出现,或拟人,或拟物。
例如,原第十册课文《小音乐家扬科》中:“小虫为他演奏”、“麻雀为他歌唱”,这里把小虫和麻雀当人来写,写出了扬科热爱大自然的一切声响,表现出他对音乐的无限热爱。
再如:“白桦树哗哗地响……不住地号叫”,这里把白桦树当人写,“号叫”之声凄惨、悲壮,“哗哗”之声更是渲染了扬科惨死的悲剧气氛。
○6象征联想——由一件事物的特征想到它的象征意义。
如由“蜡烛”想到奉献精神;由“镜子”想到倾听他人的意见,虚心接受批评;由“柳树”插到哪里都生长的特征,想到在哪里工作就在哪里扎根。
又如,原第十册课文《白杨》中:“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
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而它们不管到哪儿,总是那么直,那么高大。
”就是由白杨树的特征,联想到“希望我们扎根边疆,献身边疆”这一象征意义的。
○7由“声”联想——由万物发出的声音而产生联想。
比如,从雄壮的国歌声中,联想到战争年代,人民子弟兵为解放祖国浴血奋战;由“叮咚”的泉水,联想到优美的乐曲;由优美的乐曲,联想到大自然的美妙景象。
○8由“色”联想——由事物的颜色而产生的联想。
例如,由树的绿色,联想到生命力的旺盛,联想到某事物的繁荣昌盛;有绿色的森林,联想到绿色的海洋。
又如,原课文《喇叭花》中:“喇叭花开得一天比一天多。
稠密的绿叶衬着各种颜色的花,远远看去,好像挂着一匹美丽的花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