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教学流程优化教学设计构建高效课堂邱承岭高效课堂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
要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课前就要认真准备,课上就要精心组织,课后还要强化巩固,同时还要关注教学细节,运用教学机智。
通过整个教学活动,使学生心智得以发展。
一、教学流程基本要求从整个教学过程看,教学流程可以概括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
下面,按照整个教学流程的先后顺序,对诸环节提出具体要求。
(一)课前要求:强化备课和学情调查1、集体备课(1)集体备课需提前一周进行,备课组全体成员按时参加。
集备前,备课小组要针对备课内容进行课程标准的研读,结合教材要求和知识,对每一课时内容、授课策略、教师讲解或点拨方法、学生的疑难点等进行详细地探讨和准备。
教案和学案的准备必须在集备前完成。
语数英分三个小组,文综、理综分两个小组。
(2)在集备时,要强化以学定教,坚决摒弃以教定教,必须研究如何让学生学会、会学。
2、编制学案(1)学案的编制由备课小组完成,集体备课后再进行修改。
学案编制要符合学生实际,要体现出层次,并有明确的说明。
学案不能用现成资料代替。
(2)为便于教师二次备课,学案一律用两张A4纸编印,用五号或小四号字体。
学案内容靠中,左右两边要留出适当空白,方便写教学设计。
(3)学案的编制也需提前一周进行,不要出现第二天上课,前一天才拿到学案的情况,那样教师是无法充分备课的。
3、预设备课每位教师都要进行集备后的预设备课,对每节课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
要设计好教师如何导,学生如何学,问题如何解决,内容怎样拓展,如何段段清抓落实,时间如何分配.……具体教学设计要落实在电子文档上。
坚决杜绝临上课才备课的情况。
4、下发学案(1)学案要在有课的前一天下发,便于学生预习,便于收交。
(2)若出现临时的特殊情况,需在上课时下发学案,也要有学生先浏览学案的环节,不可师生面对新的情况不做调整。
5、收交学案学案在完成之后,需在第二天早7:20 前收齐交任课老师,教师和班主任要将要求落实到实处。
学生不按时交学案,要问清楚原因,采取措施。
6、批阅学案学案的批阅是仅次于备课的重要任务。
教师对学生的学案要做批注,如书写不认真、有抄袭痕迹、写错别字、审题不清等。
学案可以反映学生的好多心态,不能简单一个对号或错号或写个“阅”字完事。
一、二节有课,学案至少批改三分之一;三、四节有课,至少批改三分之二;下午有课要全批全改。
不管批阅多少,以基本掌握一个班的学情为原则。
7、二次备课二次备课是在学案批阅的基础上进行的,更要有针对性,要针对学案批改中学生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二次设计。
一节课的流程设计,时间安排,重点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需要小组合作,由哪些学生进行展示等等,都要在学案上教师二次设计处详细注明。
坚决杜绝没有二次设计的课堂出现,不能凭想当然上课。
(二)课中要求:突出问题解决和拓展提升1、反馈学案:学案的反馈包括两部分,一是学生的态度,如认真或规范程度;二是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问题。
要表扬优秀的,鼓励中等的,鞭策不认真的。
2、出示课堂目标:目标带有指向性,方向性。
有目标可以避免随意性,师生为完成目标而努力,避免课堂松散。
3、基础知识的再认和再现:基础知识的掌握是目的也是手段。
需要全体学生都必须记忆的,要采取默写的方式,避免学生抄袭。
默写后,采用全收或收交几个学习小组等方式,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属于抽查性质的,可以点名让学生背诵。
4、问题解决和拓展延伸:(1)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知识的运用过程,也是学生领悟、思考、智力发展的过程。
要注意在此过程中对学生的引导,要观察学生的反应。
如果学生的眼神迷茫,教师就要改变设问方式或者审题角度等,决不能以个别学生顺利回答而判断所有学生的情况,要关注大部分学生的思考状态。
(2)拓展延伸是让学生通过训练、观察、对比得出规律性的东西,绝不是一个题就能解决了的。
要通过这个过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5、反馈练习和总结:教师可以用一个题组的方式,对课堂的重点难点进行巩固训练,同时对课堂进行方法、思路、规律及学生表现的总结。
6、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们都喜欢有生机有活力的课堂,也都喜欢幽默风趣知识丰富的教师。
因此,教师是否对课堂充满着热爱、是否有情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态度。
在课堂上,我们要创造一种精神振奋的、生气勃勃的感觉,而不是教师讲的热烈学生听得冷淡,甚至恹恹欲睡。
同时我们要加强我们的语言修养,课堂上的每一句话都要说到点子上。
(三)课后要求:巩固强化训练当天有课的学科可以适当布置巩固练习,但不可太多。
同学们还有预习案要做。
请老师们在布置作业时真的要体谅学生,同时也要考虑实效性和接受度。
学生们的抄袭是我们造成的,因此,要适度(不能超过30分钟)。
当天没有课的学科不准布置作业。
周末,要设计好一周内容的训练题,学科老师要利用值班时间给学生答疑解惑。
以上要求仅仅是教学流程的基本规范。
教学是艺术,也是科学,课堂探索无止境,落实基本规范是底线要求;决胜课堂的功夫在课外,希望各备课组、任课老师加大投入,强化研究,对教学诸环节进一步细化、优化。
级部要加强督查,对不按要求落实的,课堂教学评定一票否决。
二、课型基本设计新授课流程两层次:新知识获得探究——迁移训练落实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明确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
实施任务驱动教学策略。
2、设置问题主动学习:将知识问题化,由低到高设计几个问题。
简单问题,学生自主或通过合作的方式解决;复杂问题,老师通过疏导思障,指导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探索教材信息,通过探究方式加以解决。
实施主体探索活动教学策略。
3、研究得出知识结论。
诱导学生自主总结结论。
找到“诱思点”,实施诱导启发策略。
4、理解知识结论。
新旧知识联系、比较与类比,进行同化理解,将新知识纳入认知结构。
实施同化认知、变式思维策略。
5、迁移训练。
以例题引路总结知识运用的思路方法规律,进行跟踪训练、反馈矫正、总结达到落实。
实施情境迁移训练策略。
复习课流程两层次:知识回扣探究——跟踪检测落实1、基础知识再认再现。
这是复习课的基础环节。
该环节有五种呈现基础知识的方式:关键词填充式,提纲引领式,题目带动式,问题提示式,尝试回忆式。
一般几种方式组合使用。
2、强化落实。
基础知识需要记忆的要强化记忆(文科科目大多有此环节);需要深化理解的,用问题或题组为载体,精讲点拨(理科科目大多有此环节)。
3、检测落实。
重在迁移运用或变式拓展,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规律总结。
总结方法、思路和规律。
在此环节中,教师要根据学生暴露的思维障碍和能力缺陷,以举例的方式精讲点拨、启发诱导。
5、巩固落实。
教师可以用一个题组的方式,对课堂的重点难点进行巩固训练。
级部也可以进行跟踪检测。
讲评课流程两层次: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巩固拓展训练落实1、掌握检测数据,简评检测情况,公布各题的通过率或错误率。
2、出示检测题的答案,学生自主、合作解决一般性问题。
3、教师点拨。
对错误严重的题目重点讲评,对体现典型思路、方法和规律的题目重点讲评。
4、强化落实。
属于遗忘的要强化记忆;属于理解问题要针对关键点突破理解;属于应用能力问题,要针对学生的思维障碍集中突破。
后二者要通过题组训练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5、拓展训练。
对疑难点、易错点、易混点进行适当变式训练,以拓展思路、提升能力、巩固落实。
三、关注教学细节(一)“课前”需要重视的几个细节1、预习案内容以学生能充分预习为标准。
建议级部每周选一个班,对各科的预习量进行调查,每周调控一次,必须保证学生的预习在自习课上完成,否则,安排的预习就不会有好的效果。
2、对预习案要全批全改,杜绝学生抄袭现象。
强化对学情分析。
3、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和预习案紧密融合,教学设计要围绕学生的“学”展开而不是重点设计如何去“教”。
(二)课中需要重视的几个细节1、如何进行有效展示。
展示过程中,个别学生为给小组得分而回答问题,流于形式,不注重答案质量;有的学生接连抢答,独占展示过程;学生展示时,其他学生听得不认真,只是看热闹或不太相信学生的答案;展示时间长了,就影响知识的落实。
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把握各学习小组的任务,要求明确,要调控好整个课堂气氛,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听课中。
2、如何进行课堂即时评价。
课堂即时评价就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对小组内每个成员课堂表现的评价。
课堂评价应当是公平的,每个学习小组都有平等的机会。
这就需要教师给每个小组平等的机会。
比如说某班共有八个小组,课堂展示环节安排了六个小组,那么,如何给其他两个小组同等的机会,这就需要课堂的机智。
再有,比如说个人展示环节,如果什么问题都有一个人或几个人回答,也就失去了全员参与的目的,就容易从一言“教”的课堂变成了一言(或几言)“学”的课堂,还是达不到所有学生都参与的目的。
这就需要教师把握好课堂的调控,实现课堂真正的活。
评价要自然流畅,要成为教学流程中的有机部分。
学生需要激励,尤其是现在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比较活跃,愿意展现自己。
而老师呢,却极力压制学生的表现欲望,不给学生展现的机会。
偶尔有评价也是生搬硬套,流于形式。
3、如何进行小组合作。
(1)讨论合作要求要明确。
讨论前,要明确讨论什么,怎么讨论,讨论到什么程度,讨论多长时间,如何检查和检查谁等。
(2)不同情况设计不同的讨论合作。
①对于较简单、大多数学生都会的问题,基本全部完成后,可采取同桌对答案方式发现问题,同桌互助解决问题。
这类问题检查时面向最差的学生。
②对于有些难度的题目,先让学生独立去做,等普遍做到最难的地方、不少学生难以独立做出时,再让大家就关键问题集体讨论攻关。
这类问题检查时要面向下游学生。
③对于难度较大的题目,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集思广益,讨论出思路后,再独立做出。
这类问题检查时要面向中游学生。
小组合作主要出现在三个环节,一是预习环节,二是问题解决环节,三是拓展环节。
这三个环节要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小组能解决的,教师就不要包办;小组解决不了的,老师当讲则讲。
4、如何进行学习小组捆绑式评价。
小组捆绑式评价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班级作业组的共同努力。
任课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提供一周内每堂课每个学习小组的表现,班主任要掌握每个小组一周内的综合表现,主要是日常表现。
根据一周每个小组的综合表现,给每个小组评定分数。
5、重视教师引导下的学生探究思维和能力提升。
在授课过程中,这一环节应该占有一定的比重。
6、当堂检测应当作为课中的必要环节固定下来。
(三)课后需要重视的几个细节要充分设计学生自习课活动的内容,坚决不能在自习课讲课。
自习课是学生完成预习任务和进行巩固练习的时间。
如果老师再占用自习时间,学生什么时间预习?什么时间复习巩固?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教师的教学必须在课堂上完成。
(如何组织课堂不再赘述)级部还要关注一个问题,不管是预习还是作业,都要在老师的监督下完成,否则就无法确保预习和作业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