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鸵鸟的人工饲养管理

鸵鸟的人工饲养管理

鸵鸟的饲养管理技术王忠艳第一节鸵鸟的生物学特点、养殖场建设一、鸵鸟的生物学特点鸵鸟(Struthio calemus syriacus)按动物学分类属鸟纲(aves)、今鸟亚纲(Neornithes)、平胸总目(ratite)、鸟形目(Struthioniformes)、鸵鸟科(Struthionidae)。

它是本科中唯一现存的种类。

鸵鸟是现存的世界鸟类中体型最大的走禽类,雄鸟身长 1.8m,头高 2.5m 以上,体重达130~150kg。

原产于非洲北部的沙漠和草原地带,对较恶劣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可以连续几天不喝水,除生食草类、植物茎叶类及蔬菜、水果及植物籽实外,也采食软体动物、昆虫、小鸟及小兽等,因此其食性较广。

为了生存及繁衍后代,鸵鸟喜群愕,平时常是10~15只生活在一起,有时可多达40~50只,可常期与斑马、羚羊混为一群,在繁殖季节常以一只雄鸟与4~5只雌鸟结成小群生活,在繁殖期间变得凶猛,雄鸟之间经常发生争斗,但是与其它野禽相比,鸵鸟的性情较温顺。

野生鸵鸟性成熟期为4~5年,人工饲养条件下在2~3年可达性成熟,雌鸟比雄鸟性要早半年左右。

其有效繁殖期为40~50年,其寿命可长达70年。

自然条件下产孵期在每年的2~7月间,每只每年可产卵10~30枚,多者可超过50枚,雄鸟在砂土中扒一个粗巢,雌鸟将卵产中巢中,一般产卵间隔时间为2~7d,鸵鸟一般积10~15枚卵后开始孵化。

鸵鸟的卵为卵园形或近似球形,卵壳厚而硬,表面光滑,呈黄白色并具有象牙状光泽,卵大小为15.8cm×13.1cm,每枚卵重在1400~1750g,卵壳厚为0.2~0.3cm,为鸡卵大小的24~30倍,鸵鸟雏鸟为早成鸟,出壳不久妈了可走动。

鸵鸟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表现出很多优秀的生产性能:生长速度快:鸵鸟出生后3个月体重可达到60kg,当年体重可达100kg,即可食用,在野禽中是较少见的。

以草食为主,耐粗饲,饲料转化率较高:人工驯养后的鸵鸟,仍保持了草食性的特性,以粗青饲料为主,三个月龄以下的幼鸵鸟,青粗饲料可占5~40%,成牛种鸟每天仅需要精料1.5~2.0kg。

雏鸟阶段料重比为1.8:1;8~10周龄时料重比为2.5:1;到6月龄时料重比为8:1,在饲养管理上除3月龄以前会因营养不良而造成死亡外,4月龄后就可以露天放牧饲养。

繁殖性能强,有效繁殖期长。

人工饲养的非洲鸵鸟一般可在24~30月龄可达到性成熟,进入产卵期后可持续产卵达40~50年之久。

适应性强,抗病能力强:鸵鸟原产于气候恶劣、食物贫乏的环境中,因而是对周围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除雏鸟需要一定的保温条件外,4月龄以后的鸵鸟可适各种恶劣的天气,成年种鸟除中产卵时进舍外,其余时间可在舍外露天饲养,大龄鸵鸟很小发生疫病,且很难暴疾病而大批死亡。

鸵鸟肉在外观上与牛肉相似,但肌纤维较细嫩,口感鲜美,富含蛋白质及人体所需要的氨基酸,是人类理想的高蛋白保健性动物食品;鸵鸟皮为目前世界上最为名贵的皮革,透气性好,富于弹性,柔软耐用,美观,在国际市场上有较高的售价;鸵鸟羽毛除中间一根羽根外,其余部分为绒毛,质地柔软,光滑,外观高雅华贵,有良好的保温性能;鸵鸟蛋口感细腻,味道鲜美,其蛋壳可加工成精美的工艺品。

此外,鸵鸟油、血、眼结膜、鸟足、鸟骨都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一般鸵鸟产品出口值的76%来自皮革,7.5%来自羽毛,16.5%来自鸟肉。

二、养殖场建设鸵鸟养殖场的布局需要考虑的有主导风向、地形地势、建筑物座落的方向及间距等。

1、养殖生产区是养殖场的核心区域,可以根据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分为若干个小区。

孵化室、育雏室、育成鸟舍及种鸟舍由上至下风向排列,相互之间间隔在50m左右。

2、辅助生产区该区应位于生产经营管理区和养殖生产区之间,自上风区向下集资排列的顺序是:饲料加工室、饲料库、技术资料室、兽医室、病弱鸵鸟隔离室。

各小区之间卫生间隔应在30m以上,此区可作为生产经营管理区和养殖生产区的一个缓冲地带。

3、生产经营管理区该区应位于养殖场入口处,主要由办公室、陈列室等组成,可以设在场内的一端或另设于场区之外,但要与养殖场成为一体。

4、垃圾处理区养殖过程中的垃圾需要在一个单独的区域进行处理,该区域应该位于整个场区最下风向。

相距应在500m以上,争取对垃圾及时进行生物发酵等无公害处理。

5、安全保卫设施在入场处和场区内主要地段均匀分布负责场内安全及防疫制度的执行。

6、种鸟舍及运动场设计种鸟舍应坐落朝阳方向,墙壁要坚固,具有良好的防风、防雨及防暑等功能。

鸟舍应按种鸟群体饲养单位的只数确定相应舍内面积,以每只鸟占地10~12m2。

运动场应地势平坦干燥、通风良好,在运动场内铺垫10~15cm粗砂。

为防止相邻鸟群种公鸟之间互相争斗,相邻鸟栏可用隔板隔开。

同时在运动场一边建立凉棚,以供种鸟防雨、防雪及避暑。

第二节不同阶段鸵鸟的饲养管理根据鸵鸟的不同生长阶段,可以把鸵鸟分为雏鸵鸟、生长期鸵鸟及种鸵鸟。

一、雏鸵鸟的饲养管理所谓的雏鸵鸟是指幼雏出壳至可脱温饲养为止这一生长阶段,在时间上为从1~12周龄。

据不完全统计,雏鸵鸟的死亡率占鸵鸟一生中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的鸵鸟总数的60~70%,因此提高雏鸵鸟的成活率是非常重要的。

(一)雏鸵鸟的生长发育特点1、雏鸵鸟刚出壳时不但个体较小(仅为成鸟体重的0.6~0.8%)而且被毛稀短,为此需要提高环境温度,直到其体温调节机能趋于完善为止。

2、雏鸟新陈代谢旺盛,生长发育速度很快,到12周龄时可达到初生体重的25倍以上;由于此时的生长发育是以骨骼增长最明显,为此其饲料除需要提供品质较好的蛋白质类饲料外,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钙和磷的补充。

3、雏鸟出壳后,肌胃和腺胃的容积较小,贮存食物的能力有限,并且大肠中微生物较少,消化机能不健全。

而雏鸵鸟食性较广而择食能力较差,为避免和减少食物的消化不良而发生消化系统疾病,育雏初期尖采用少喂勤添,以增加饲喂次数。

4、随着雏鸟的生长而不断地增加喂料量,同时还要适当地增加粗纤维类饲料原料的含量,以锻炼其消化能力。

5、雏鸟具有性情胆怯,对外界的各类刺激非常敏感,易发生乱撞及集堆的现象,为此在管理上要创造一个安静的饲养环境。

(二)育雏方式的选择鸵鸟的育雏方式可根据现有空间及需要育雏的数量而分为平面育雏和立体育雏两种。

而由于雏鸵鸟体型较大,发育速度较快,一般大多数都采取平面育雏的方式,但其供暖方式有所不同,常见的供暖方式如下:红外线灯育雏、保温床育雏、暖气及火炉育雏等。

1、地面育雏2、网上育雏(三)育雏环境条件的要求1、温度正常情况下,育雏的第1周龄时,保温小室内温度为32~30℃,育雏舍内的温度为26~28℃。

从第2周龄起,保温小室内的温度为26~29℃,育雏舍内的温度为24~25℃。

第3周龄时分别为24~25℃和21~23℃,第4周龄分别为21~23℃、20℃,第5周育雏舍内的温度为20~21℃,第6周龄起逐渐减少育雏舍内的红外线保温灯,直到全部撤出,于是在第6~8周龄期间育雏舍内温度保持在18~20℃。

2、湿度由于在育雏初期,可保持舍内湿度在65~70%。

但是随着雏鸟的增大,饮水、排便及呼吸量的增大,舍内的湿度会相应地增大,而过湿的育雏舍易造成各种病源菌的滋生,而使雏鸟易患感冒、寄生虫及肠炎等病症。

所以在育雏的中期其舍内应该保持湿度在60~65%,6周龄以后湿度应保持在55~60%。

3、通风换气为了保持舍内空气新鲜,必须经常保持通风换气。

就常规的禽类育雏舍内NH3浓度不应超过15ppm,CO2浓度不应超过0.3%,H2S的浓度不应超过10ppm。

4、饲养密度一般来说,当采取平面育雏时,一周龄时雏鸟的饲养密度为4~5只/m2,二周龄时为3~4只/m2,三周龄时为1~4只/m2,以后随着日龄的增加和雏鸟体形的增大,逐渐降低饲养密度。

5、光照合理的光照对雏鸟的发育也是非常重要的,雏鸟在育雏前2周可结合用红外线灯取暖而给24h的光照。

以后随着取暖时间的缩短,其光照时间逐渐缩短,到8周龄以后可采用自然光照。

二、生长期鸵鸟的饲养管理(一)饲养与营养生长期指鸵鸟在12周龄到开产或屠宰这一阶段的鸵鸟,是鸵鸟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

生长期鸵鸟的营养需要(1)纤维素由于饲料中的粗纤维可以为鸵鸟提供所需要的营养,保证营养物质代谢过程的顺利进行,促进消化道正常蠕动,防止胃肠道阻塞,同时还有利于肠道在有益菌的生长和繁殖。

但是具体的纤维素需要量还没有定量,多数饲料都是依据鸵鸟的日龄而定。

(2)蛋白质生长期鸵鸟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应该控制在15~16%。

如果日粮中蛋白质过高,可使生长期鸵鸟发育过速,相应的骨骼发育不良易出现脚病,还可导致性成熟过早而影响日后生产性能的发挥。

(3)粗脂肪随着鸵鸟生长的进行,对粗脂肪的消化率也随着提高。

3周龄时鸵鸟对粗脂肪的消化率达到44.1%,6周龄时达到73.4%,当鸵鸟生长到10周龄时,对日粮中的粗脂肪的消化率可超过80%。

(4)矿物质和维生素生长期鸵鸟对日粮中矿物质及维生素如钙、磷、维生素D等。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生长期鸵鸟对钙、磷的需要量较生长鸡需要量高很多,大约可高出30~40倍。

国内可参考的营养需要量如下表4~1。

此时精料补充饲料可占日粮总量的30~40%,优质牧草占60~70%,如果采食草粉可占日粮组成的30~40%。

(二)、生长期鸵鸟的喂饲方法舍饲鸵鸟其日粮可分为四次投给,根据季节变化可适当地调整每次饲喂之间的间隔时间,总的原则是早晚喂量可大一些。

由于鸵鸟喜欢粒料,因此可将精料补充饲料加工成颗粒料,颗粒的大小以6~8mm为宜。

颗粒饲料营养均衡、采食方便,但是易使鸵鸟过肥,为此要减少喂量或降低其营养浓度。

(三)、管理方法(1)转群幼鸟生长到12周龄后就要转入到育成舍平面进行饲养这个过程称为转群。

由于在转群过程中及转群后都可对鸵鸟造成应激。

在转群时要注意将体况发育基本一致的幼鸟组成一群,一般情况下以20~50只级成一群为宜。

(2)饲养密度生长期是鸵鸟一生中代谢最为旺盛的时期,因此即使短时间的逆境环境也会影响其生长发育。

常见的应激如饲养密度过大等所引起的采食量不足、饲养环境恶劣等都可引起体重减慢及体形过小等现象的发生。

所以,生长期合理的饲养密度对保证群体的健康及个体的均衡发育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营养不平衡的情况下如果饲养密度过大还可引起鸵鸟的啄羽毛或啄肛现象的发生。

一般来说,每只鸵鸟应占有10~30m2舍面积和3~5倍的运动场或放牧场地即可。

(3)运动及放牧为防止生长期鸵鸟过肥而影响后期生和性能的发挥,而需要增强其体质,除在饲养管理上给配置一定面积的运动场供其自由活动外,可在喂饲后1~2h驱赶其运动,其活动时间因气候、鸟的体质情况可在40~60min为宜。

三、种鸵鸟的饲养管理(一)种鸵鸟的营养水平由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的种鸵鸟营养需要标准,各地资料报道不尽相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