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内科相关基础知识
(四)发病机制
细菌通过感染途径进入肾脏
引起的肾盂肾盏和肾实质的感染
二.临床表现
1.急性肾盂肾炎 (1)全身表现:起病急骤、畏寒、高热、 体温可达40℃。 (2)泌尿系统表现:尿频、尿急、尿痛 及下腹部不适,腰痛,肾区叩击痛。
2.慢性肾盂肾炎 大多数因急性肾盂肾炎治疗不彻底发展而来,
临床表现多不典型,病程长,迁延不愈, 反复发作
尿毒症性心包炎、心律失常、冠心病等。
3.血液系统表现:贫血(是尿毒症病人必有
症状)、出血倾向、白细胞功能下降。
4.神经系统表现 5.皮肤表现:有尿毒症面容、尿素霜。 皮肤搔痒是尿毒症常见的难治性并发症。 6.呼吸系统表现:气管炎、肺炎等。
7.内分泌代谢紊乱:肾素、1-a羟化酶和 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紊乱。 8.泌尿系统表现:多尿、少尿、无尿等。 9.骨骼病变:称为肾性骨病。 10.并发感染:感染是慢性肾衰竭病情恶化最 常见的诱因,也是主要死因之一。
(二)多尿期的治疗 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控制氮质 血症,治疗原发病和防止各种并发症。
(三)恢复期治疗 一般无需特殊处理
课堂小结
急性肾功能衰竭表现为肾功能急骤减退。
分为少尿型、非少尿型。少尿型又分为少尿 期、多尿期和恢复期。少尿型和非少尿型都表 现为血浆肌酐、尿素氮迅速上升。
最主要治疗是透析。治疗及时,肾功能可以 恢复正常。 护理主要是饮食护理、透析护理。
3.纠正水电酸碱平衡失调 ◆钙、磷失调:口服活性维生素D3碳酸钙 ◆水、钠失调:根据情况限制 ◆高血钾:治疗见急性肾衰 ◆代谢性酸中毒:口服苏打片,严重者静脉输 注碳酸氢钠或进行透析疗法
4.对症处理 ◆心力衰竭:扩血管、减少血容量 (利尿、透析) ◆心律失常:注意纠正电解质紊乱,必要时再 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贫血:输血或应用EPO ,补充铁剂、叶酸等
慢性肾小球肾炎
概
慢性肾小球肾炎
述
是最常见的一组原发于肾小球疾病。临 床表现为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 其病程长(往往1年以上)。
起病初期常无明显症状,以后缓慢持 续性进展,最终发展成慢性肾衰竭。
入球小动脉
致密斑
出球小动脉
颗粒细胞
肾小囊 毛细血管
肾小管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不清 发病机制:多与急性肾炎无关。起始因素 为免疫介导性炎症,后期有非免疫非炎症 性因素参与。
有腰痛、肾区叩击痛可与下尿路感染进行 鉴别。白细胞管型尿有助于肾盂肾炎的诊 断。真性菌尿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不能以症状消失做为停抗生素的标准。 护理主要是大量饮水、保持会阴部清洁。
第三节
急性肾功能衰竭
概
述
急性肾功能衰竭是指各种病因导致的肾功 能在短时间数小时或数天急骤减退,以肾小 球滤过率明显降低所致的进行性氮质血症, 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为临床表现的一
(二)诊断 临床表现 + 尿细菌学检查
急性肾盂肾炎
病程超过半年以上 + 临床表现 + 尿细菌学检查 + 肾结构改变、功能损害
慢性肾 盂肾炎
四、治疗要点 ★
(一)急性肾盂肾炎治疗
1.应用抗菌生素:首选对革兰阴性杆菌有效的 药物;病情较重者应肌内注射或静脉给药; 抗生素的疗程常为10~14天。 2.碱化尿液:服用碳酸氢钠 3.一般治疗:急性期卧床休息,多饮水
肾盂肾炎: 是尿路感染中常见的临床类型,主要是 由细菌引起的肾盂肾盏和肾实质的感染性炎 症。分为急性肾盂肾炎和慢性肾盂肾炎。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病因 大肠杆菌最为多见 (二)感染途径 1.上行感染:是最常见的感染途径
2.血行感染
3.淋巴管感染 4.直接感染
(三)肾盂肾炎常见易感因素 1.尿路梗阻 2.女性 3.机体抵抗力低下 4.医源性感染 5.尿道口周围或盆腔有炎症
小管管腔与肾间质直接相通,原尿反流扩散 到肾间质,引起间质水肿,压迫肾单位,加 重肾缺血。 4.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二.
临床表现
急性肾小管坏死是急性肾衰竭最常见的原因, 分为
▲少尿型(尿量<400ml/d),分为三期:
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
▲非少尿型(尿量>400ml/d)
三、检查及诊断
(一)检查 1.血液检查:血浆肌酐↑、尿素氮↑、血钾↑、 血钠↓、血钙↓、血磷↑ 2.尿液检查:尿渗透压低 3.肾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有助于诊断病因
(二)诊断
链球菌感染后l~3周出现临床表现 有血尿,血清C3降低
发病8周内逐渐减轻至完全恢复
四、治疗要点
(一)治疗
休息 + 对症处理
(二)护理 1.饮食护理:酌情限盐,控制水、钾摄入 2.休息: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直至肉眼血尿 消失、水肿消退及血压恢复正常。
3.病情观察: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体重、肾 功能、尿液颜色、尿量及水肿情况。 4.健康教育:指导监测病情及如何防治。
组综合征。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病因 1.肾前性
(1)血容量不足
(2)心输出量减少
2.肾实质性
(1)急性肾小管坏死
(2)急性肾间质病变
(3)肾小球和肾小血管疾患
3.肾后性
多见于急性尿路梗阻时
(二)发病机制
1.肾血流动力学改变:各种原因使肾血流量下降
2.肾小管阻塞学说:各种原因导致肾小管阻塞
3.反漏学说:指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脱落,肾
第一节
肾小球肾炎
▲ 急性肾小球肾炎 ▲ 慢性肾小球肾炎
急性肾小球肾炎
概
急性肾小球肾炎
述
是一组起病急,以血尿、蛋白尿、水肿 和高血压为特征的肾脏疾病,可伴有一过性 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多见于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免疫反应所
致,好发于儿童。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机体发生免疫反应
急性肾小球肾炎
2、诊断:
蛋白尿持续1年以上
+ 血尿、水肿、高血压和肾功能不全
+ 排除其他肾炎
四、治疗要点
1.饮食调整 见护理措施。 2.降压治疗 控制高血压是延缓进展至慢性肾衰竭 的重要措施。低盐饮食、降压、利尿。 3.血小板解聚药 4.避免加重肾损害的因素
课堂小结
慢性肾炎病程往往1年以上,蛋白尿
是必有症状。
5.肾功能呈进行性损害。
6.并发感染:容易并发尿路感染、上呼吸道
感染。
三、检查及诊断
1、检查:
(1)尿液检查:可见管型尿、蛋白尿。
(2)血液检查:晚期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 白明显降低。血浆白蛋白降低。 (3)肾功能检查:晚期内生肌酐清除率下 降,血尿素氮、血肌酐升高。 (4)肾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确定病理类 型和预后。
(三)分期
项 目 肾功能 不全 代偿期
肾功能 不全失 代偿期
肾功能 衰竭期 20~10 443~ 707 10~25 症状 明显
尿毒症 或肾衰 终末期 < 10 >707 <10 症状 严重
G F R 80~50 ( ml/min ) S c r 133~ (μmol/L) 177 Ccr(%) >50% 表现 无症状
第四节 慢性肾功能衰竭
概
述
慢性肾衰是指各种慢性肾脏疾病缓慢进展,
肾单位逐渐硬化,数量减少,肾功能缓慢进 行性减退,最终出现以代谢产物潴留、水、
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
床综合征。
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持续发展的共同转归。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病因
1.原发性肾脏疾病:如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 盂肾炎等。 2.继发性肾脏疾病:如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小 动脉硬化症。
肾小球硬化的发病机制与动脉粥样硬化的
发病机制相似。病理发现肾小球硬化灶类似动
脉粥样硬化灶。
二.
临床表现
(一)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常表现为高血磷、低钙血症 ◆也可表现为高血钾、低血钾、代谢性酸中毒 低钠血症、水肿或脱水
(二)各系统表现
1.胃肠道表现:最早和最常见的症状
2.心血管系统表现:高血压(最常见的并发 症),心力衰竭(重要的死亡原因之一),
(一)检查
1.尿液检查:几乎所有病人均有镜下 血尿,红细胞管型具有诊断意义。 2.血清补体测定:在发病初期均下降。
3.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ASO)测定: ASO常在链球菌感染后3~5周滴度达高峰, 其滴度高低与链球菌感染严重性相关。 4.血沉:常增快。 5.肾功能检查:可有轻度血尿素氮和血肌 酐升高。
二.临床表现
1.尿液改变:尿量减少,血尿常为
首发症状,绝大多数病人有蛋白尿,往往
不是大量蛋白尿。
2.水肿:常为首发症状,多表现为晨起眼
睑水肿,面部肿胀。
3.高血压:70%~90%的病人有不同程度的高 血压,多为轻、中度高血压。 4.肾功能异常:常为一过性轻度氮质血症。 5.并发症:少见。
三、检查及诊断
(二)诊断
有原发病因,血尿素氮、肌酐进行性增 高,有相应的临床表现。
四、治疗要点
(一)少尿期治疗 1.卧床休息:所有急性肾衰竭病人都应 卧床休息
2.维持营养
3.维持水平衡:以500ml为基础补液量, 加前一天的出液量
4.防治高血钾:高血钾是导致急性肾衰竭病
人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
5.透析疗法:腹膜透析、血液透析等。
3.尿路梗阻性肾病:如尿路结石、前列腺肥大等。
(二)发病机制
1. 健存肾单位 学说
2.肾小管 高代谢学说
高灌注
高压力
高滤过
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增加
肾功能不全
3.矫枉失衡 学说
尿磷排出
血磷 血钙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分泌PTC)
肾性骨病、尿路结石、 神经肌肉应激性反应降低
4. 脂质代谢紊乱和动脉粥样硬化学说
4.血液其他检查:血尿酸增高,血电解质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