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一、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
我国加工贸易由1981年以来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到2001年的20年间,加工贸易出口总额从10亿美元扩展到1400亿美元,从占我国出
口总额的不足5%跃升到55%以上。
2003年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
突破4000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47.6%,其中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商品总出口额的55.17%。
2004年第一季度,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
贸易1111.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9.3%,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46.3%,其中加工贸易出口651.9亿美元,增长38.0%,占全国商品
总出口的56.34%。
加工贸易已经成为我国外贸出口的一个主要方式,它对扩大出口、促进就业和带动地区经济增长等方面的作用也是有目
共睹的。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加工贸易的方式和内容都有了许多新的
变化:
第一,加工贸易方式的变化。
加工贸易可分为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等。
对我国来讲,来料加工是一种盈利较小但风险也较小的加工贸易方式,而进料加工是一种盈利较大但风险也较大的加工贸易方式。
按照加工
贸易的主要方式,可以将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1)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料加工为主,这一阶段以对外的来料加工和
装配作为利用外资,扩大出口的启动模式。
(2)八十年代后期和九十年代初以进料加工为主,这一阶段以亚洲“四小龙”向我国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为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直接动力。
进料加工是比来料加工更为成熟的一种加工贸易方式。
(3)九十年代初期开始以外商投资为特征,以跨国公司为主的外商
投资成为推动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主要动力,在产业特点和技术档次
以及分工的层次上都有较为明显的提升。
这意味着我国的加工贸易进
入了一个更高的综合发展阶段,其综合性特征表现在以外商投资为基
础带动各种方式的加工贸易发展,因而是一种投资式的,而非单纯契
约式的加工贸易。
第二,我国比较优势的变化。
加工贸易的最初发展缘于发达国家在劳
动力成本上升之后将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移植于交通便利的发展中国家,因而传统产业的转移主要着眼于东道国的劳动力优势和区位优势。
随着技术的进步,产业分工的深化和细化,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将走
向国际化。
在高新技术产业的转移过程中,跨国公司更加注重东道国
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研发能力和信息基础设施、配套产业水平等
因素,劳动力优势和交通便利条件的重要性正逐步降低。
经过多年的
经济发展,我国的劳动力成本正在上升,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
第三,外商投资主体的变化。
我国加工贸易的投资主体随加工贸易的
发展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经历了与港、澳、台毗邻的东南沿海地区的
乡镇企业,然后到港、澳、台商投资,再到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的
跨国公司的变化过程。
投资主体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我国加工贸易的投
资规模、技术与管理水平,经营方式,销售渠道以及行业结构的改变,反映出我国经济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比较优势的渐进过程。
二、我国加工贸易中的主要问题
1、国内加工贸易配套产业的发展堪忧。
目前,我国加工贸易的本地
采购比例不仅低于新兴工业国家,而且低于东盟国家。
国际经验表明,随着加工贸易的发展,多数国家和地区都能提高自身产品的竞争能力
和产业的配套能力,加工贸易逐渐与本地经济相融合。
然而,我国加
工贸易发展20多年,配套产业仍不理想。
这是由于加工贸易关联程度
较差和技术含量不高的特点造成的。
传统加工贸易的最突出特点就是
两头在外和大进大出,因此传统加工贸易的大规模发展,必然要大量
进口原料,这给我国国内相关原料工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使原材料工业的发展的提升受到阻碍。
加工贸易本是贸易结构和产业
结构升级的一个台阶。
发展加工贸易的主要目标之一,在于充分利用
其波及效应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但在我国,加工贸易是典型的大进
大出模式,原材料与零部件从国际市场上来,产成品到国际市场上去,
而在国内只进行简单的加工装配,产业链条短,使得加工贸易对国内
其它产业缺乏前向和后向的带动作用。
因此加工贸易出口的快速增长
没能大规模地,有效地带动基础产业的改造和进步,产业结构也没得
到应有的优化和升级。
一旦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丧失,经济发展与对
外贸易都将受到恶劣影响。
因此,鼓励和培植加工贸易的配套产业的
发展,是目前我国加工贸易发展中既有紧迫性又具有长远意义的问题。
2、我国加工贸易的优惠政策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加工贸易的优惠
政策一直是我国加工贸易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但在目前我国较高的
贸易壁垒和不同程度的贸易管制下,加工贸易相对于一般贸易的税负
优惠对加工贸易本身发展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优惠政策使得大量出口企业纷纷争取将其出口业务列入加工贸
易中以享受增值方面的优惠,这其中包括一些进口料件及其关税在产
品成本中不占重要地位的企业和原本使用国产料件从事一般贸易的出
口企业,从而出现中国加工贸易出口过度膨胀的态势。
第二,优惠政策使得多数出口企业弃国产中间品不用而采用进口料件,从而严重压制了国内中间投入品的生产,加工贸易始终停留在“飞地”状态,不仅难以带动国产原材料的进口替代,而且自身发展也因缺乏
国内产业力量的支持而难以摆脱劳动密集型加工组装的阶段。
3、加工贸易监管不严,打击力度不大,走私现象普遍。
由于加工贸
易的基本政策是对进口料件采取保税政策,在我国相应原材料进口关
税水平较高的制度背景下,走私者利用加工贸易的名义,偷漏税款,
导致国家税收大量流失,同时对国内相关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造
成了极度不平等的市场竞争格局。
三、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策略
随着加工贸易不断发展,其地位在未来贸易中越来越重要,如何引导
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已关系到我国外贸未来的发展前景。
1、抓住国际产业转移机遇,提升加工贸易发展水平。
目前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呈现新的特点,跨国公司开始将内部服务业和研发中心向外转移,中国要鼓励国内企业加强国际间的科研合作,不仅把加工贸易作为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的载体,更要采取措施进一步提升加工贸易发展水平。
参与国际分工的模式也要从引用外资为主转为引用外资与对外投资齐头并进的新策略。
2、突破传统的监管理念,建立和完善加工贸易的有效监管体系。
传统监管理念认为,经营加工贸易的企业应当具备生产能力,否则不得开展加工贸易;加工贸易应以有形物质为监管对象,无形知识产权的生产不能成为加工贸易监管对象。
在这种理论基础上制定的加工贸易产业政策,已严重不适应当前产业垂直分工引起的产业链环节外包化的加工贸易发展趋势,如不加以调整必将严重制约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无论是高端产业还是传统产业,对于跨国公司而言,产业链上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环节蕴涵的附加值最大,因此在国际分工中也是各国争夺的焦点。
我国在国际分工中要摆脱单纯制造业基地的不利境地,就必须调整加工贸易监管制度,创造一切条件使产业链“上伸下延”,提高加工贸易的质量和效应。
当企业的产业链条有效延长,产业层级向高端推进的时候,政府部门管理职能必须及时以平面监管向立体监管跃升。
此外,政府部门加强监管力度,也有助于打击加工贸易偷税走私的活动。
3、提高加工产品的增值含量,提升加工贸易企业的盈利水平。
近年来,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加工贸易企业的利润相应削薄,有的企业甚至已处在亏损边缘,加工贸易制造环节中的增值含量有不断降低的趋势。
这对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要提高加工贸易制造环节中的增值含量,必须控制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数量,提高加工贸易的制造水平,通过制定加工贸易准入规则,将不符合条件的加工贸易企业淘汰出局。
同时要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对企业出现加工增值含量降低的情况及时做出反应。
4、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加强配套产业能力。
提高加工贸易中的原材
料采购率是实现加工贸易带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
可采取以下措施:制定和完善以出顶进政策,对于加工贸易出口产品中所使用的国产料件,在出口退税政策方面视同进口料件予以保税;改变我国价格、投资、税收以及贷款等政策向下游最终产品倾斜的状况,为中上游产业
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引导资金投入中上游产业,以便为加工
贸易提供优质低价的国产原材料和中间投入品,促进加工贸易中间投
入品的国产化。
要通过鼓励深加工、精加工,提高加工贸易产品的加
工程度,延长加工贸易的产业链条,增强国内其它产业的配套能力,
释放加工贸易的辐射能力和聚集效应,打造一批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
和配套协作型企业。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