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基础理论(精)ppt课件

心理学基础理论(精)ppt课件

• 第二阶段:行为与个人关系定向(遵从习惯获得奖赏)
2、习俗水平(道德判断的基础:是否遵守法律和规章)
• 第三阶段 : 好孩子定向(遵从成规避免他人不悦)
• 第四阶段 :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定向(强调遵从权威和法律)
3、后习俗水平(道德判断的假设:是否维护个人的价值、尊严 和权利)
• 第五阶段: 社会契约定向(如果法律有失公平,有权利通过 正当途径说服别人改变法律)
.
第一单元 婴儿动作的发展
一 、婴儿动作的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 • (一)婴儿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源泉或前提 • (二)婴儿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 • (三)婴儿动作发展促进了空间认知的发展 • (四)婴儿动作发展促进了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彪勒实验 • 把毛巾放在2个月儿童的脸上,就引起全身性的乱动 • 把毛巾放在5个月的儿童开始出现比较有定向的动作,双
第三章 心理学基础理论
刘秀珍
.
(三)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对传统的行为主 义的继承和发展,具有三大特点(P191):
• 1 三元交互决定论:人的心理机能中,人的内部 因素、行为和环境影响三者之间互为决定因素,三 者之间是一种连续不断的交互作用。
• 2 观察学习:是一种最主要的社会学习形式,个 人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其强化后果,习得某些新的 反应,或矫正已有的某些行为反应特征。
3、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1)“头尾原则” (2)“近远原则” (3)“大小原则”
.

大运动

项目
年龄(月)
1
俯卧举头
1 .5
2
俯 卧 、 头 抬 45 度
2 .1
3
俯 卧 、 头 抬 90 度
2 .9
4
拉坐、头不后
3 .5
5
腿可以支撑一点重量
3 .7
6
翻身
4 .5
7
不用支撑坐着
6 .4
8
扶东西站
7 .0
9
拉物体站起
8 .6
10
能自己坐下
8 .7
11
扶家具可以走
9 .4
12
能站瞬息
9 .9
13
独立站立
11 .5
14
走得好
1 3 .7
15
走,能向后退
1 5 .7
16
会上台阶
1 7 .5
17
踢球
1 8 .6
18
双足并跳
2 3 .9
19
独脚站 5秒钟
3 3 .3
20
独脚跳
4 0 .2
21
抓住蹦跳的球
4 6 .3
22
脚跟对脚尖地向前走
4 7.. 0
精细动作 项目 眼至中线 眼 180 度 抓住波浪鼓 两手握在一起 伸手够东西 坐着拿两块积木 摆弄小丸并拿到手 拇、食指抓握 拇、食指抓捏 搭两层塔 自发地乱画 搭四层塔 搭八层塔 模仿画直线 模仿搭桥 模 仿 画 “O ”形 模 仿 画 “+ ”形 画人画了三处 模 仿 画 “口 ”形 画人画了六处
• 3 主体的自我调节作用:人具有自我组织、自我 调节的能力,人本身就是改变自己的动因。
.
(四)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和心理发展观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是维氏心理发展观的核心。(P191)
心理的实质是社会文化的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 化的结果。 2、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维氏认为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 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这种转化有四个标志:(P192 ~ 193) 3、心理发展与教育教学的关系 (1)“最近发展区”( P193) (2)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 (3)学习的最佳期限:就是建立在正在开始又尚未形成的机能 之上。
.
第二节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学习任务 • 1、共4单元,努力掌握4大问题:①婴儿期的动作
与发展;②婴儿期的认知发展;③婴儿期的社会性发 展;④婴儿期心理卫生 • 2、10个复习题(P477),41个单选题(P85-89, 第67-107题)、15个多选题(P104-105,第 243-257题)
婴儿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 1、言语真正形成,初步掌握本民族言语 • 2、思维能力出现,直觉行动思维是思维的主要形式 • 3、自我意识萌芽
手向毛巾方向乱抓, • 把毛巾放在8个月的儿童,能毫不费力地拉下毛巾。
.
二、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性
1、从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P.195) 儿童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笼统的、散漫的,以 后才逐步分化为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
2、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 儿童约从出生后第三个月起,一种不随意的手的抚 摸动作就开始了。他无意地抚摸着襁褓或被褥,抚 摸着亲人或玩具,抚摸着自己的小手。到第五个月 左右,由于抚摸动作的不断反复,同一个动作总是 引起同一个结果,这就形成了反映事物关系的稳固 的感觉──运动表象
• 科尔伯格采用纵向法,连续测量记录72个10-26岁 男孩的道德判断,达10年之久。此后又将研究结 果推广到世界各国去验证。最后科尔伯格把儿童的 道德发展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
(五)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1、前习俗水平(道德判断的前提: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
• 第一阶段 : 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服从规则避免惩罚) 7岁前
• 第六阶段:普遍道德原则定向(认为除法律外,还有诸如生 命的价值、全人类的正义、个人尊严等更高的道德原则)
• 结论:环境和文化的影响只能决定发展的速度或改变其道德 的内容,但不能改变它的发展顺序。
.
• 讨论:怎样理解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及其对心理发展阶 段的划分
• 讨论要点:艾里克森心理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人的心理 发展源于心理需求与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即心理—社 会危机。危机的解决过程就是心理的发展过程。他把人的 一生分为八个阶段,分别提出了各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婴 儿前期需解决信任感对不信任感的危机,婴儿后期需解决 自主感对羞耻感的危机,幼儿期需解决主动感对内疚感的 危机,童年期需解决勤奋感对自卑感的危机,青少年期需 解决角色同一性对同一性扩散(角色混乱)的危机,成年 早期需解决亲密感对社会孤独感的危机,成年中期需解决 繁衍感对停滞感的危机,成年后期需解决自我完善感对失 望的感危机。如果在每一阶段心理危机解决得好,就能形 成积极的个性品质,否则就会形成消极的个性品质。
.
• 在欧洲,一个妇女患癌症快要死了。有一种药可能 救治他,这是本地一名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镭锭。 药剂师索价2000元。这价格是他制药成本的10倍。 病妇的丈夫海恩茨向他认识的每一个人借钱,可是 他只能得到药价的半数。他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就 要死了,恳求廉价卖给他,或者允许他以后偿还。 但药剂师却说“不行!”丈夫绝望了,于是闯进店 内偷药。丈夫应该这样做吗?为什么应该,为什么 不应该?法官该不该判他的刑?为什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