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互联网使用与青少年自我认同的生态关系

互联网使用与青少年自我认同的生态关系

1 青少年发展的生态学模型
根据 Bronfenbrenner(1979)提出的个 体发展的生态模型[6],青少年的发展要受到 诸多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青少年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环境和社会影响 的产物。社会影响可以分为围绕青少年扩展 开来的一系列系统,青少年是这些系统的中 心。
169
-170-
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 互联网已经渗透到包括学习、工作和日常生 活在内的方方面面,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了巨 大的冲击,正处于生理的成熟期与心理的转 型期的青少年更是首当其冲。根据 Erikson
收稿日期:2004-10-12 * 本研究得到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EBA010429)、 北京市重点学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及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学习与认知)的资助。 通讯作者:雷雳,E-mail:dr.leili@, 电话:(010) 68902414
综 观 Sullivan ( 1953 ) 的 人 际 理 论 ( interpersonal theory )、 Bronfenbrenner (1979)的生态学观点[6]、Coleman(1988) 的 社 会 资 本 概 念 化 ( conceptualization of social capital)以及系统论者的观点,可以发 现这样一个共识:朋友群体都被看作是帮助 青少年完成相应阶段的人生任务(建立自我 认同)的一种资源。
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宏系统以及 处于这些系统中心的青少年个体,共同构成 了青少年个体发展的完整的生态系统,决定 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
2 互联网使用与青少年自我认同发展 的生态关系
自我认同(self-identity),也称自我同 一性,是由 Erikson 提出的一个概念。Erikson 给出的自我认同定义是描述性的,而且在其 不同作品中的不尽相同。概括起来,Erikson 的自我认同可以理解为个体在职业、政治、 宗教、价值观等方面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定 位。在 Erikson 之后,Marcia 提出了自我认 同的操作性定义。根据危机/探索与承诺两个 标准,将自我认同划分为自我认同扩散、自 我认同早闭、自我认同延迟、自我认同完成 4 种状态。我们认为,要全面准确地把握自 我认同概念,必须将其看作是一个静态和动 态相结合的统一体。就某一时间点而言,自
低。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互联网时代
有利于新型亲子关系、代际关系形成。互联 网提供了一个契机,使父母更多地采用民主 型的教养方式,学会与青少年平等相处[17]。 因此,互联网使用一方面可以为青少年赢得 父母的尊重,提高其在家庭中的地位,从而 有助于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建立与发展;另一 方面,互联网使用又可能导致青少年蔑视以 父母为代表的成人社会的权威,从而不利于 青少年的社会化进程,甚至产生反社会人 格。 2.1.2 朋友
互联网已经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巨大的 冲击,在教育观念与方式、学校氛围、师生 关系以及校园人际关系等方面引发了巨大 而深远的变化。首先,互联网引发了新型的 教育观念与教育形式,远程教育、网上大学 等办学形式在全球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开展。 其次,互联网丰富了学校教育的方式和手 段,提供了网络课堂、数字图书馆等多种服 务,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 便利。与此同时,由于互联网能够为学生提 供大量信息,因此对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更高 的要求,而对学生来说,如何从浩如烟海的 信息中挑选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也是一个 严重的挑战。再次,互联网使得学校与外部 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外部社会的价值观念 和行为方式也有了与学生“亲密接触”的大 量机会,从而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 格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最后,互联网还不 可避免地会对学生的校园人际关系产生影 响。
的观点,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转折与过渡时 期,面临着探索与建立个体的自我认同的核 心发展任务。在此过程中,青少年要受到来 自社会、学校、同伴和家庭等多方面外部因 素的共同作用。这些因素实际上就是青少年 生活于其中的生态环境。而在现今的网络化 社会中,上述各个方面均会受到来自计算机 与互联网技术的冲击。因此,青少年的自我 认同与心理发展也就不可避免地会被打上 互联网的烙印。本文将依据 Bronfenbrenner (1979)提出的个体发展的生态模型[6],来 具体分析和探讨互联网使用与青少年自我 认同之间的密切关系。
就互联网使用对青少年与家庭成员间 的交流的影响而言,已有研究得出了相互对 立的两种结论。1998 年 Kraut 等人发现互联 网减少了个体与家庭成员间的交流[9]。Cole (2000)研究发现,大量使用互联网的人报 告与家人交流的时间更少[10]。相反,另外一 些研究显示:通过共同玩游戏和相互交流, 玩电脑使得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更为紧密[11]; 相对于很少使用互联网的人,大量使用互联 网的人报告更高水平的社会支持和与家人 朋友更多的会面[12];就青少年而言,互联网 使用导致的是社会支持和家庭交流的增加 [13]。
研究证实,亲密的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的 自尊和心理健康状况具有积极影响,而同伴 排斥和缺乏亲密朋友等同伴关系问题则是 抑郁和消极自我观念的最好预测因素[18]。拥 有朋友的青少年更加自信和无私,攻击性更 小,对学习和工作更投入[19];支持性的朋友 关系能缓解自我认同问题[20]并促进成绩的 提高,而非支持性的朋友关系则会加深抑郁 和学习失败[21]。
在 21 世纪,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与 交流技术将会对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等 方面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1~3]。这突出地 表现为这种技术的进步能带来更高的效率、 更快的速度、更大的能量、更强的控制和更 多的知识,从而为个体的发展、工作的变迁 和价值观的形成提供更多的潜能[4]。而且, 信息与交流技术使得用户可能自主地获得 所需要的信息,与喜欢的人进行交流,突破 在个体生理、自我认同和人际交流等方面所 存在的物理的、社会的和地理的限制[5]。
心理科学进展 2005,13(2):169~177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互联网使用与青少年自我认同的生态关系*
雷雳 陈猛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 100037)
摘 要 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给社会及个人带来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正处于人 生的关键时期的青少年更是首当其冲。依据 Bronfenbrenner 的生态学模型,该文从微系统、中系统、宏系 统以及处于生态系统中心的青少年自身 4 个方面,分别论述了互联网使用与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形成与发展 的密切关系,从而提供了有关互联网使用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影响方面的一些初步知识。 关键词 互联网使用,人际关系,同伴关系,自我认同。 分类号 B844
亲密关系与友谊也并不总是具有正面 作用。朋友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朋友 是谁[19]。相关研究发现,朋友既可能引发犯 罪、吸毒和性活动等不良行为,也可能促进 学业和亲社会行为[22]。
-172-
心理科学进展
2005 年
互联网使用有助于拓展青少年的朋友 圈子,增进友谊和亲密关系。首先,互联网 可以突破地理位置、经济负担以及家庭与职 业的限制,让青少年结识更多的新朋友;与 此同时,同其他远程通讯方式一样,互联网 能让青少年排除学习、工作和生活变迁的影 响与现有的朋友保持联系。因此,互联网可 以拓展青少年的朋友圈子。其次,互联网有 助于美化交往双方对彼此的第一印象,促进 更快更多的自我表达,从而更容易使在线关 系发展为友谊。最后,网络交往不是建立在 外部生理特征的相互吸引之上,而是在相同 的兴趣和见解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的,因 此,网络交往形成的友谊可能会更深入、更 稳定、更持久[23]。互联网能够并且确实引发 了亲密关系,尤其是对那些在他们的下线社 会生活中遇到困难的个体而言[23]。
2.1.3 学校 学校教育与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关系,主
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教育观念和 教育方式[8]。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体制下, 学生的学习压力过重,没有时间和精力来进 行人格和价值观念方面的自我探索,从而使 得个性发展的空间受到限制。其二,学校中 的归属感。自我认同确立的另一个侧面是 “一体感”或“连带感”[25],如果青少年在 学校集体中找不到这种一体感,就很容易选 择消极同一性[8]。
我认同表现为一种静态的状态,并且同一个 体在不同的问题领域可能同时处于不同的 自我认同状态。就某一时间段来说,自我认 同又表现为一种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在此 过程中既可能是前进,也可能是倒退。
Bronfenbrenner 的生态学模型在过去的 20 多年里牢牢地站稳了脚跟,现今已成为得 到最广泛接受和应用的有关青少年发展的 理论模型。建立和发展自我认同是青少年需 要解决的核心发展任务,是青少年身心发展 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适用于青少年发展 的 Bronfenbrenner 的生态学模型,同样也应 该适用于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发展。换句话 说,青少年的自我认同的建立和发展,也是 个体发展生态系统中 4 个系统共同作用的结 果;青少年个体发展的生态系统,也就是青 少年自我认同发展的生态系统。
总结已有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发现,现 有相关研究主要涉及到微系统中的家庭、朋 友和学校,中系统中的人际关系,以及宏系 统(也就是社会文化),而对于外系统则没 有涉及。此外,研究还涉及到互联网使用对 于处于个体发展生态系统中心的个体自身 的影响。接下来,本文就将以生态学模型为 指导,从微系统、中系统、宏系统和处于生 态系统中心的青少年自身这 4 个方面,来分 别探讨互联网使用与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关 系。 2.1 互联网使用与微系统 2.1.1 家庭
在家庭因素中,教养方式和亲子关系与 青少年自我认同关系密切。民主型的父母由 于鼓励青少年参与家庭决策,从而促进了自 我认同的发展;专制型的父母由于对青少年 的行为进行控制,不给他们机会表达意见,
第 13 卷第 2 期
互联网使用与青少年自我认同的生态关系
-171-
从而促成自我认同早闭;纵容型的父母对青 少年指导极少,并且让他们自行其是,结果 促成了自我认同扩散[7]。父母与子女之间有 开放的交流和民主的气氛,会有利于青少年 正确认识自我,对有关自我的发展进行思 索,自主地选择自我的发展道路;相反,父 母对子女过于溺爱或滥用权威,都不利于青 少年自我认同的形成[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