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届高三语文9月月考试题(2)

2019届高三语文9月月考试题(2)

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9月月考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在世界上汉文化正热,但是西方人普遍认为汉语难学,包括华人后代。

尤其语法这块,目前的汉语语法实际上是通过西学框架加大量特殊句式来描述的,没有一个本质贴切的原理可以指导实践。

这些都促使我们去深入思考:汉语有没有自己土生土长的语法?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是什么样的关系?孟昭连教授的《之乎者也非口语论》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他描述了文言文形成、成熟的整个过程,揭示了文言文不是口语的简单记录,更从文言文法重要方面的“辞”说清了文言文区别于口语的具体方式,也就为我们解构文言、读懂古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

“之乎者也非口语”结论虽小,但折射了语言、文字、文学、历史文明等方方面面,书中详尽的考证展示了独到的见解和合理的推论,虽有个别值得商榷之处,但仍是引人深思。

孟教授在书中阐述的主线之一是传统文字“意内而言外”的概念,以及作为具体体现的“之乎者也”之类“辞”的运用。

语言和文字的作用都是要表达“意”,但是文字和语言特点不同,有很多场景下的对话不仅仅有吐字发音,更有声音的长短徐疾、停顿等以体现出的当事人心态、话外之音、逻辑意向等等,文字记录时不仅要记下具体声音所对应的字,还要加进去“辞”来足意,“之乎者也”就是典型的“辞”,是口语中没有但文字里面非常必要的部分。

到了清末民初时期,文言区别于口语的理念在“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的西方语言学观点冲击下渐渐模糊,尤其是《马氏文通》出版后,一系列混淆概念的虚实字分类,颠覆了人们对传统文字的认识,并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的研究中。

孟教授在书中详尽剖析了马氏对后人的误导。

孟教授还提出了一个问题:既然古代文章、文法这么发达,为什么没有产生像西方那样发达的语法学?也就是说,我们现今的汉语语法研究,是不是在填补古人的空白?这是发人深思的问题,其回答促使我们更好地审视语言实践的方方面面,包括上溯汉语的渊源、发现汉语本质,甚至汉语应该教什么和怎么教,等等。

孟教授的这本书破开了“西学中用”造成的百年误区,剥离着西学强加给汉语的框框。

更重要的是,我们去哪里寻找华文的根?去哪里寻找汉语的本质?孟教授给我们做了示范。

那就是,在传统语言文字中找,在古典文学中找,这一切巨大的财富,是汉语乃至华夏文化回归的希望所在。

(摘编自子明《跳出西学框框回归汉语本质——评孟昭连教授〈之乎者也非口语论〉》)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由西学框架并结合特殊句式所描述的当下汉语语法,不是土生土长出来的,因为缺少本质贴切的原理,所以不能指导实践。

B.“之乎者也非口语论”结论虽小,但涉猎极广,全书既有独到见解,引人深思,又能指导实践,提供途径,值得全面学习。

C.与“语言”不同的是,文字除了记下应有的字外,还要加上各种“辞”,以弥补文字因脱离具体场景对话而导致的诸多不足。

D.文章和文法即使很发达,也未必能使语法学很发达,孟昭连教授对此提出的问题,我们可以从语言实践方面找到答案。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汉文化”这一热点现象引出评论的著作,评论背景交代得自然而巧妙,其目的在于把书推送给读者。

B.文章重点评论了《之乎者也非口语论》这本书的实用价值、主要观点和文化意义,内容精要,层次清晰。

C.文章提到《马氏文通》,彰显了《之乎者也非口语论》一书的传统汉语研究立场,突出该书见解的独到。

D.本文在摘引原书许多观点外,作者还加入很多自己的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书评的思想性和学术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了把文章写好,中国古人在书面表达中应该很讲究修“辞”,而一般的口语表达,则不讲究修“辞”。

B.《马氏文通》应该是在“西学中用”背景下,诞生的一部关于汉语语法的著作,在今天已缺乏学术价值。

C.在孟昭连教授看来,现今的汉语语法研究,其实并没有填补古人的空白,是西学强加给汉语的框框。

D.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各阶段的教育应该加大文言文经典篇目学习,积极传播古代优秀文学作品。

二、古代诗文阅读(48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9分)韦陟,字殷卿,与弟斌俱秀敏异常童。

陟甫十岁,授温王府东阁祭酒。

风格方整,善文辞,书有楷.法,一时知名士皆与游。

居丧,以父不得志殁,乃与斌杜门不出八年。

亲友更往敦晓,乃强调为洛阳令。

宋璟见陟叹曰:“盛德遗范,尽在是矣。

”迁礼部侍郎。

陟于鉴裁尤长。

故事,取人以一日试为高下。

陟许自通所工,先就其能试之,已乃程考,由是无遗材。

迁吏部侍郎,选人多伪集,与正调相冒,陟有风采,擿辨无不伏者,黜正数百员,铨综号为公平。

自以门品可坐阶三公..,居常简贵,视僚党傲然;其以道谊合,虽后进布衣与均礼。

李林甫恶其名高,恐逼己,出为襄阳太守。

入考华清宫,杨国忠忌其才,谓拾遗吴豸之曰:“子能”豸之乃劾陟馈遗事。

陟贬桂岭尉。

会安禄山陷洛阳,弟斌没贼,国忠欲构A.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B.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C.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D.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楷:文中指书体。

汉字形体的演变,历经金文、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六大类形体。

B.三公:国君手下负责军政事务的最高长官,也称“三司”。

不同的朝代所指的官职不同。

C.江东:自汉至隋唐称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为“江东”。

也可以指其他地方。

D.皇天:古代对天的尊称。

后土:古代对地的尊称。

古人认为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韦陟才华突出,遵守孝道。

他从小聪明异常,十岁担任官职,擅长写文章;他的父亲去世,因父亲生前不得志,他和弟弟八年不出来做官。

B.韦陟恪尽职守,为国选材。

他在礼部任职,改变以往选人的方法;他在吏部任职,凭借个人能力,改变了吏部舞弊丛生的选人风气,人称公平。

C.韦陟遭人忌恨,坚忍不屈。

他因名声高被李林甫排挤;杨国忠妒忌他的才华,先指使人控告他,后又抓住他弟弟的事进行陷害,他没有屈服。

D.韦陟慷慨陈词,忠于国家。

有人叛乱时,他表达自己效忠国家的志向,感动士兵;他不顾皇帝的劝阻,去安抚曾经参加过叛乱的季广琛,维护国家利益。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19分)赵不忧,字仁仲,嗣濮王宗晖曾孙也。

初补保义郎,绍兴二十七年登第..,调金华丞。

治县豪何汝翼,械请于郡,编隶他州,邑人慑服。

除永州通判。

郡岁输米,倍收其赢,民病.之,不忧言于守,损其数。

帅司檄不忧录靖州狱,辨出冤者数十百人,靖人德之。

除知开州。

开州俗鄙陋,不忧为兴学,俾民知孝义。

民绝斗争,夜户不闭。

诸司交荐,以比古循吏。

转夔州转运判官,开人数千遮城门,不得行。

改成都路.转运判官。

适岁饥,不忧贷官钱五万缗,遣吏分籴。

比至,下令曰:“米至矣。

”富民争发粟,米价遂平。

唯朱氏独闭籴,邑民群聚发其廪。

不忧抵朱氏法,籍.其米,黥盗米者,民遂定。

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绝江遏水,以灌数郡田。

吏盗金,减役夫,堰不固而圮,田失水,故岁屡饥。

不忧躬视,操板筑,绳.吏以法。

黎州青羌奴儿结反,制司调兵往戍,属不忧给饷。

依故事..,富人出粮,而下户以力致于边。

不忧曰:“民饥,不可扰也。

”以籴余米发卒运之。

朝廷命不忧摄制司。

初,官兵败,前制使遣人赂奴儿结以和。

不忧曰:“奴儿结,吐蕃小族也,今且和,若大族何?”不听。

居官所至有声,立朝好言天下事。

时布衣上书狂悖,多抵罪,不忧谓太上皇帝不罪言者。

帝可之。

既嘉其忠谅,每宴禁.中,帝与之饮酒,顾谓皇太子曰:“此贤臣也。

”不忧性笃孝,生七岁,遭父北迁,每思慕涕泣。

不忧以文行训勉族属,荐其秀杰者,奏新学宫,增广弟子员。

置自讼斋,使有过者读书其中,人人感励。

淳熙十四年卒,年六十七。

赠.开府仪同三司,封崇国公。

(节选自《宋史·赵不忧传》)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倍收其赢,民病.之病:为……感到痛苦B.不忧抵朱氏法,籍.其米籍:没收C.操板筑,绳.吏以法绳:捆绑D.依故事..,富人出粮故事:旧日的典章制度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登第”也称登科,指科举时代应考人被录取。

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次第。

B.“路”是中国古代宋、元时的行政区域名称。

宋代的“路”,相当于现代的“省”。

C.“禁”是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宫中禁卫森严而得名。

“禁中”即指皇宫中。

D.“赠”又叫“追赠”,朝廷为表彰大臣,在大臣在职或死后,授予大臣官职或称号。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赵不忧不畏土豪,严厉惩治。

在担任金华丞时,不忧惩处土豪何汝翼,刑拘何汝翼后并把他押送到州衙,编管到其他州,当地人也畏惧而折服。

B.赵不忧改变民风,为民拥戴。

任开州知州时,不忧开办学校,用孝义教育开州百姓,开州鄙陋的民俗为之一变。

不忧调任异地时,数千开州百姓挽留。

C.赵不忧坚守气节,拒绝求和。

当初官兵被奴儿结打败,前制使派人贿赂奴儿结求和,但是不忧气节刚毅,拒绝求和,朝廷同意了不忧的做法。

D.赵不忧关心族人,教化有方。

他训勉族人,推荐优秀杰出者,上奏开办新学宫,设立自讼斋,让有过者在那里读书感化,很多人因此受教化。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帅司檄不忧录靖州狱,辨出冤者数十百人,靖人德之。

(2)时布衣上书狂悖,多抵罪,不忧谓太上皇帝不罪言者。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1~12题。

秋晚客兴苏轼草满池塘霜送梅,疏林野色近楼台。

天围故越侵云尽①,潮上孤城带月回。

客梦冷随枫叶断,愁心低逐雁行来。

流年又喜经重九,可意黄花是处开。

[注]①越,古国名。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首联写出了一派晚秋景象,却没有杜甫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萧瑟之感。

B.颔联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夜幕来临时天色吞噬云彩,潮打孤城的场景。

C.颈联“冷”字一语双关,既是写晚秋天气的凉冷,也是写作者漂泊心境的孤冷。

D.深秋傍晚,作者旅居在外的愁绪更加浓烈,无法排遣,只好寄托于南归的大雁。

E.“愁”是诗眼,作者借秋景抒“愁”,又以“愁”写“流年”,“愁”贯穿全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