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镇化对中国未来的影响

城镇化对中国未来的影响

城镇化对中国未来的影响目前,中国正处于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时期。

而对当今中国的城镇化状况,我们很赞成这样一个观点:中国现在乃至今后若干年都将存在严重的“城镇短缺”,这种短缺不仅是经济意义上的短缺,更是社会结构的短缺。

因而,讨论城镇化的社会影响关系到制定、实行什么样的城镇化战略以及如何推进现代化等重大现实问题。

城镇化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虽然,人们对城镇化的社会影响多给予了肯定的评价,但评价的“观测点”较少,因而评价的内容不够全面。

本文以对温州的实证考察为例,来展开这一问题的讨论,以期对城镇化的社会影响做出全面的分析评价。

城镇化是一项社会变革的巨大“工程”,它所带来的社会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

从温州的实际进程看,这种影响作用既有正向效应,也有负向效应,但正向效应远远大于负向效应。

在温州,城镇化的正向社会效应主要体现在如下十大方面:1、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城镇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正面影响,主要是指,由于城镇化的展开,大大拓展了劳动者的活动空间,从而形成了农村劳动力“离土又离乡”的流转态势,即农业劳动力离开农业,进入城镇从事非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一般是产业转移与空间转移同时完成。

温州的这一流转过程已历时20多年,主要采取了两种方式。

一是农民通过私人投资兴办家庭工业,脱离农业劳动,并渐次将企业做大,落户城镇,成为城镇社会的一员;二是进城经商,从事第三产业,或进城务工,成为城镇的劳动生力军。

农业劳动力流转的绝对量最大的是工业,其次是社会服务等,商贸饮食业、交通运输、建筑业也有相当流量;从增长速度看,最快的也是工业,平均每年递增1.02个百分点,社会服务等行业处于第二,其它依次是商贸业饮食、交通运输、建筑。

到2001年,这一流转量已达到227.14万,占乡村总劳动力的62.69%。

如果说,没有城镇化的神速进展,则难以达到如此流转量。

2、人口结构的变动城镇化现象的表现之一,就是城镇人口数量的增加。

而城镇人口数量的增加,则引起了发生城镇化的区域社会人口结构的重大改变。

在温州,人口社会结构的改变,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第一、人口就业结构的变动。

进入80年代以后,温州的就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其演变进程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80年代上半期,这是温州就业结构从“传统型”向“发展型”转变的过渡期。

因为这个时期温州的就业结构既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传统型”,也非完全意义的“发展型”。

1985年,这一变化有了明显的体现。

是时,温州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为:一产47.33%,二产27.13%,三产25.42%。

这种就业结构接近于“发展型”,但又尚未全面达到,还具有传统型特征。

第二个时期为80年代下半期,这是温州就业结构步入“发展型”的时期,此时,温州的工业化已全面展开,工业的扩展引起和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向二、三产业流动,从而使温州的就业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发展型的人口产业结构得以形成。

按三次产业分类的从业人员分布比重到1986年全面达到“发展型”的标准线。

①第三个时期为90年代以来,这是温州“发展型”就业结构的扩张时期。

进入90年代,温州经济迅速发展,发展型的就业结构开始全面扩张。

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节节下降,从1990年到2000年下降了15.4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则快速上升,11年间上升了11.34个百分点②;第二产业表现平和一些,稳中有升。

第二、人口职业结构的变动。

城镇化带来了专业化,专业化引起了社会分工的细化,由此衍生出了众多的职业岗位,促成了人口职业结构的改变。

但按“智力型”“体力型”来分类,整体变动率却不大。

“智力型”职业人口从1982年到2000年,只缓慢增长了3.65个百分点;“体力型”职业人口也呈缓慢下降态势。

而且人口职业结构中的“智力型”从业人员比重明显偏低,“体力型”从业人员的比重偏高。

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智力型”职业人口已达30-40%,温州2000年才达到11%。

这有可能成为温州进一步发展的一大阻碍因素。

第三、人口区域结构的变动。

区域结构是指人口的空间布局。

由于温州的城镇主要是沿沿海、沿江发育、成长起来的,故城镇的区域分布呈以温州为中心,瑞安、乐清为两翼的带状结构。

受此影响,人口区域结构也呈带状形态,即人口多数集聚在带形区域中。

如2001年,瑞安、乐清的人口密度分别为877人/平方公里、984人/平方公里,永嘉、文成则低很多,分别为335人/平方公里、287人/平方公里。

另外,人口区域结构的变动还表现在城乡人口结构的改变上。

据人口普查统计,1990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28.21%,到2000年则达到51.49%;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1978年为9.97%,2001年为18.15%。

3、社会流动加速、社会分层化在传统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中,社会流动速度极其缓慢,社会分层化程度低,社会阶层的封闭性强;而在城镇化迅速展开以后,这种状况有了极大改观。

城镇社会本质上是一种开放性社会,它要求物资、资金、信息、人员等资源的迅速流动,以保证城镇的运转。

因而,城镇化必然带来人口在空间、行业、职业、社会地位以及各种社会组织、团体、单位之间的全面的快速的流动。

这种流动又使原有阶层“解冻”,使原有社会群体分化,进而发生社会阶层的重构,并使社会趋于多阶层化。

温州社会流动的加速,从农民的快速分化上即可看出。

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期,农民的分化全面展开,他们分别流向了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商业贸易、饮食、文教、卫生、社会和科技服务等行业,表现是,分化的规模较大、分化的速度快。

1984年,温州农村劳动力总数为234.38万,其中,农业(包括农、林、牧、渔)有187.37万,占乡村总劳力的79.94%,非农劳动力47.01万,占总数的20.05%。

到1992年,农业劳动力减少了10.78万,非农劳动力上升到125.56万,增加了21.51个百分点。

从1984年到1992年的9年中,从乡村劳动力中分化出来的非农劳动力达到78.55万,即平均每年要分化出8.73万非农劳动力,平均每年以2.28个百分点递增。

从1992年到2000年,非农劳动力净增84.33万,非农劳动力在乡村总劳动力中的比重提升到60.3%,上升了18.74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以2.08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

温州的工业化、城镇化带来了人们职业地位的多样化、层次化,导致了多个阶层的生成。

原有的三大阶级、阶层演化为数个阶层(划分为几个阶层有不同看法)。

依据对政治权力、财富和文化资源的不同占有,可将温州的社会阶层划分为十个具体阶层:国家和社会管理者,私营企业主,经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人员,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无业、失业、贫困者。

在各阶层中,还可再细分出多个层次。

其中,中间阶层的“队伍”已初具规模,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其必然发展壮大。

总之,社会的分层化已经突现。

4、消费结构的改变改革以前,我国城乡居民整体生活水平处于从贫困向温饱过渡阶段,消费结构中吃、穿、住等生存资料占了绝大比重,而且不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来说,消费需求都远未得到满足。

改革以来,由于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人们的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极大变化,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城镇化的推进,使发生城镇化区域的居民开始接受城市生活方式,消费结构也出现了逐渐“上档次”的改变。

温州消费结构的变化就证明了这一点。

改革开放以前,温州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总体上是一种传统型消费结构,其基本特征是消费者收入低下,消费支出绝大部分集中于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很少,恩格尔系数一般在60%以上,消费序列结构表现为:吃、穿、用。

进入80年代以来,由于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城镇化的普遍推进,诱导和迫使居民改变原有的消费结构,从而开始进入中级消费阶段,即过渡型消费结构。

此时,温州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54%和57%(1985年),消费序列结构表现为:劳(劳务消费支出)、用、吃、住、穿。

进入90年代,温州居民的消费结构又开始向现代型消费结构转变。

这是一种以较高收入水平为基础的消费结构,享受资料、发展资料在消费支出比例中有较大幅度增长,劳务消费有很大提高,精神文化消费比重突出。

此时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49%和47%(1993年)。

到2001年,这两个数字变为39%和46%(90年代乡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低于城镇居民,主要是农民的消费支出中有较大部分用于住房。

)。

虽然,温州的消费结构已进入高级阶段,但要由“收入决定购买”转向“需要决定购买”,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5、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城镇化能促进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主要是城镇具有优于农村的各种发展条件和机会。

突出的表现是:(1)城镇往往是一定地域的文化中心,聚集了各类人才,这是城镇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发展的首要条件。

(2)城镇的各种设施齐全、配套,利于开展各种活动。

(3)城镇人口集中化程度高,有利于举行各种活动,并会形成某种“竞争”环境,促进人口素质的提高。

这些优越条件是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发展的基本“储备”,如果没有这些条件,发展将会是极其缓慢的。

城镇化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还在于教育结构的变动。

城镇特有的产业、行业、经济技术等结构影响着教育结构的变动。

(一)城镇产业结构对教育的专业结构的影响。

突出地表现在产业结构的变化与调整必然要求教育的专业结构作出相应的变化和调整。

90年代以来,温州职中以上的学校纷纷开设与本地特色产业相关的专业,如服装设计、制鞋、旅游与饭店管理等。

(二)城镇经济的技术结构决定着学校教育的层次结构。

当技术结构水平较低时,温州大力发展的是学前和初等教育;当技术结构水平提高后,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又成为发展的重点。

此时,民办普高、职业中学大量涌现,普通高校也从2所发展到6所。

(三)城镇国民经济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影响着办学投资结构和体制结构。

民营经济、民建城镇是温州的特色,民办教育在温州也相当突出。

除普通国民教育外,温州尚存以下办学形式:(1)联合办学。

有教育部门与民间共同办学、民办公助、国有民办等形式。

(2)企业单独办学。

(3)行业协会参与办学。

(四)城镇经济的区域结构制约教育的布局结构。

在温州,城镇经济发达的市、县,其教育发展的速度、水平均高于欠发达地区。

6、观念结构的改变从根本上来说,农村经济是以自然经济为主,城镇经济是市场经济为主,因而随着城镇化的扩展,以自然经济为支撑的传统观念必然向以市场经济为支撑的现代观念转变。

温州这一转变的突出表现是,农民观念结构的改变。

因为,通过城镇化建设,市场的扩大、商品经济关系向社会各方面的渗透,改变了农民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传统观念。

城镇化使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增多,特别是形成了农村社会与外部世界之间的文化、信息交流,农民开始成为市场和财产的主体,他们的民主法制意识、主体意识逐渐加强,并开始关注自己的民主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的权利,随之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成为习以为常的事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