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各国发展的自然过程,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和生产要素不断向原有和新兴城镇转移和聚集的现象和过程,包括城镇人口和城镇数量的增加及城乡经济社会的现代化。
进入二十一世纪,城镇化已成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主要动力,如何选择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是推进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主要途径。
一、我国城镇化存在着严重滞后1.我国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自1949年至今的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有了较大的发展,城镇化率从1952年的12.46%增加到1999年的30.9%,年均增加0.39个百分点。
但与我国工业化进程相比城镇化仍严重滞后,1952年城镇化滞后工业化5.14个百分点,到1978年扩大到26.4个百分点;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重视了城市的发展,逐步将生产性城市向消费性城市转变,调整了城镇发展方针,鼓励发展中小城市,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程度有所减缓,但仍然滞后,1990年滞后10.6个百分点,1998年滞后11.7个百分点。
我国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状况,恰恰与世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超前于工业化呈鲜明的对比。
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对近100个发展中国家在1950~1970年间城镇化与工业化水平的比较分析表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过程始终超前于工业化过程。
当人均GNP在200美元左右时,城镇化速度开始加快,人均GNP在300美元左右时,城镇化明显高于工业化水平。
2.我国城镇化滞后于同等收入国家的城镇化水平据对世界有关国家1997年的GNP和城镇化水平分析表明,我国城镇化与同等收入国家城镇化水平相比仍然滞后,从表中分析可知,同我国人均GNP水平相当的13个国家城镇化平均水平为45%,我国为30%,滞后了15个百分点(见表1)。
表1 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比较(钱纳里的发展模型)土库曼斯坦喀麦隆科特迪瓦刚果洪都拉斯人均GNP(美元/人)630 650 690 660 700城镇化率(%)45 46 57 29 45人均GNP(美元/人)750 750 800 840 950城镇化率(%)38 33 23 59 62人均GNP(美元/人)1010 1040 1110 814 713城镇化率(%)42 71 37 45 30 我国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深层原因在于我国政府实行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城乡分割体制和赶超型工业化战略,延缓了城市的发展,造成了城镇化的滞后。
总之,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水平相比,与亿万农民对成为城镇稳定居民的渴求相比,我国存在严重的城镇化滞后。
我国城镇化滞后,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大量的农业富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加剧了人均占有耕地资源过少的矛盾,使农业和农村中的许多深层次矛盾难以解决;抑制了消费需求特别是农村消费需求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的增长;扩大了城乡差距,阻碍了国民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的提高,严重制约了我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二、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必要性1.只有加快城镇化,才能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我国农村居民近年收入水平增长不快(表2),有的地区甚至出现负增长,主要原因就是人均占有的资源太少。
我国目前农村人均占有耕地1.64亩,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5;按每亩年利润500元计,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过820元。
劳均耕地3.07亩,每个农村劳动力创造的财富不到世界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的一半。
单纯地依靠耕地不可能使农民走上富裕生活,要使农民致富,除了发展牧业和渔业外,更主要的是减少农村人口,转移农业劳动力,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
表2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及其变化单位:元项目1978 1980 1985 1990 1995 1997 1998纯收入133.57 191.33 397.6 686.31 1577.74 2090.13 2161.98 年平均增长率%19.68 15.75 11.54 18.11 15.1 3.44第三产业是解决劳动力就业的根本途径,而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城镇化水平成正比。
1998年我国三次产业的增加值比重为18.0∶49.2∶32.8,第三产业的比重比低收入国家低10个百分点,比中等收入国家低近20个百分点,比高收入国家低近30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为49.8∶23.5∶26.7,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更大,原因就是城镇化滞后。
就业问题关乎到国家的稳定,要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必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而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就必须加快城镇化进程。
2.只有加快城镇化,才能进一步开拓国内市场,增加对农产品和工业品的消费需求,刺激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业发展,扩大投资需求尤其是民间投资,缓解当前内需不足的矛盾努力开拓国内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
只有加快城镇化进程,才能直接带动最终消费需求,推动国民经济的更快增长,有效启动投资需求尤其是民间投资,优化社会投融资结构。
农民进入城镇,其生活消费将由自给、半自给消费变为商品消费,对农产品和耐用消费品的需求量会大大增加;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是农村居民的近3倍,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比城市家庭滞后10年以上(见表3)。
只有加快城镇化进程,才能缓解当前我国农产品相对过剩的现状,才能为城市工业的发展拓展更大的市场空间。
表3 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及家庭耐用消费品的对比元/人,台/百户年份生活消费支出(元)彩色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城镇乡村城/乡城镇乡村城镇乡村城镇1985 673 317 2.12 17.21 0.8 48.29 1.9 6.58 1990 1279 585 2.19 59.04 4.72 78.41 9.12 42.33 1995 3538 1310 2.8 89.79 16.92 88.97 16.9 66.22 1998 4332 1590 2.72 105.43 32.59 90.57 22.81 76.08据世界银行测算,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以带动CDP增长1.5个百分点以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转移到生产率更高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这种转移本身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10%。
如果算上城镇建设产生的经济增长以及互补性效率收益,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就更大了。
国家计委文件课题报告估计,如果每年有1250万农村人口转为城镇人口(相当于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则可以相应增加消费需求1000亿元。
加快城镇化,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扩大内需,启动市场,刺激经济增长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3.只有加快城镇化,才能尽快缩小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与长期稳定我国目前城乡差别巨大,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是农村居民的2.5倍,城市居民在医疗、养老、就业、接受教育等方面所享受到的优惠,更是农村居民难以相比的。
只有逐渐取消城乡之间的体制限制,加快城镇化步伐,才能尽快缩小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
中国的现代化,主要是“三农”(农村,农业,农民)的现代化。
农村居民的生育观念、教育观念和城镇居民明显不同,重男轻女仍十分严重,二胎率超过城镇1倍多,平均受教育程度比城镇居民少2.5年,文盲率是城镇居民的两倍。
根据1998年统计数字计算,我国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文盲率降低约0.25个百分点。
可见,只有推进城镇化,才能有效地控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的素质。
4、只有加快城镇化,才能做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农村宅基地面积平均高达2.42亩,人均约180平方米。
城镇人均占地面积是农村的一半。
若每年转移1200万人口,可为国家节约1080平方公里土地;全国城镇化率达到45%,可比现在少占用1.6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我国人均国土面积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节约土地,保护耕地,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基本建设的重要方针,只有加快城镇化进程,才能把这一方针落到实处。
我国的乡镇企业布局分散,据统计,在1992年的2079万个乡镇企业中,92%分布在自然村,7%在建制镇,1%在县城。
过于分散的乡镇企业使用地规模增加了约1/3,能源利用率降低了40%,资金利用率降低了20%左右,行政管理费用却增加了80%。
乡镇企业中过度分散的小造纸厂、化肥厂、水泥厂等,还是我国环境恶化的主要污染源。
全国乡镇工业污染源调查(国家环境保护局、农业部、财政部、国家统计局,一九九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显示,1995年全国乡镇工业污染源为121.6万个,乡镇工业废水排放量59.1亿吨,占当年全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21.0%;烟尘排放量849.5万吨,占全国工业排放总量的50.3%;固体废物排放量1.8亿吨,占全国工业固体废物排放总量的88.7%。
乡镇企业分散布局,三废处理成本很高,环境质量难以控制,乡镇工业污染物的排放量已成为环境保护的突出问题和影响人体健康的主要因素。
只有推进城镇化,将乡镇企业尽可能地集中布局,才能真正做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三、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时机已经成熟1.在城镇存在着大量从事非农产业的农业人口由于受到户籍制度的城乡分割体制的影响,存在着大量的从事非农产业的农业人口,这些人长期在城镇务工经商,已经成为城镇人口的一部分,但在户籍统计上仍算做农业人口。
根据公安部1998年的统计数据,在城镇的4045万暂住人口中,剔除各种因素,估计属于农业户口的人口约为2000~3000万。
在小城镇镇区的常住人口中,约有4500万人仍是农业户口,未被列入城镇人口。
因此,在城镇长期居住属于农业户口的人数达到6500~7500万(见表4)。
表4 1998年在城镇长期居住仍为农业户口的人数(估计值)城市暂住人口(万人)4045其中:属于农业户口人数(万人)2000~3000小城镇镇区常住人口中属于农业户口的人数(万人)4500在城镇长期居住属于农业户口的人数(万人)6500~75002.非农就业人口比重高于城镇化水平1978~1998年的20年间,我国城镇化率、非农就业比重和非农产值比重分别增加了12.5、20.7和9.7个百分点。
城镇化水平与非农就业比例的差距逐步拉大,1978年为11.6个百分点,1998年增大到19.8个百分点。
非农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71.9%上升到1998年的81.9%。
非农就业人口增加和非农产值的提高为加快城镇化进程提供了基础条件。
3.我国城镇化已进入加速发展时期世界城镇化过程符合S型曲线规律,即当城镇化率达到30%以后,城镇化进程加快.我国目前是30.9%(1999),已进入加速发展时期,加快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不仅必要,而且可行。